“Z世代”,划时代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Z世代”的“划时代”性,绝不仅仅是相对于他们之前的什么五〇后、六〇后、七〇后、八〇后之类的代群,而是相对于人类历史上印刷媒介出现伊始时的那一代人,在我们中国,指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清末民初的那一代。在空间性的意义上,我们的“Z世代”,也一下子超越了前述几个所谓代群的民族国家局限,并入了全球。“Z世代”,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全球性的代际现象。
  所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人类来说,“Z世代”都是一个全新的代群。他们也许是人类的一次新的开始,某种意义上,也许就是一种“新的人类”。我们对“Z世代”的关注,因此便得有更高的立意,更大的关切。
  但不管怎样高远的立意与关切,我们都得从对“Z世代”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篇作品的关注做起。本期所刊发的王子瓜、胡超和欧西梵的诗作,在题材内容、经验表达和精神与诗学特征方面,都带有明显的“Z世代”特点。王子瓜在他们这一代通常所独有的生活与经验中来发掘“诗意”,电子游戏《一起玩〈月兔冒险〉的晚上》、同代人间的玩闹《“小猫钓鱼”船型音乐盒》,以至于都市里废弃的“小黄车”《小黄车的乱葬岗》,和我们在机场、地铁经常遇到的“安检”《X射线与空书包》等等,都在他的关照中得而为诗;胡超则标举“新自然主义”的理念,亦从自己的独特经验中———挖掘,“追风”山野,写大山中的防护网《防护网》、吊装机《吊装》和风力发电机《游目》,万古恒常的自然,因为这些事物的加入———也因为我们的年轻诗人胡超的加入,而很显豁地获得了“新”意,胡超所说的“新自然主义”,莫非正是此意?我很欣慰地看到,子瓜和胡超对他们所书写的新的生存经验,都很明显地保持着反讽的姿态。我曾经在一篇关于“Z世代”的文字中,指出过他们所突出具有的这样一种精神姿态———“Z世代”间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更加丰富,也将具有更多的可能。
  作为比较,而非标高和参照系,自本期开栏,我们选择“Z世代”里的越裔美籍诗人欧西梵。需要说明,与译者小易反复考量,最后我们以音译方式确定他的名字。如意译,他在汉语的名字,也许叫“海旺”“武海洋”“王海洋”等……命名的痛苦,可鉴一斑。在此,我并不想从语言层面来“误读”欧氏,但汉语之外的“Z世代”诗人,无论从日常里的诗意发现,还是面对宏大叙述的个人经验表达,以及精神层面的拷问,等等,皆有“比较”的意义。
  ———一切都刚开始。
  考虑到种种原因,我们将这个栏目略略扩大到一九八〇年代后期出生的最接近“Z世代”的一批年轻诗人,不妨称作為“准Z世代”。
其他文献
周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帮夫记》、中篇小说《公鸡打鸣》《奔跑的小兔子》等。  梁阿庆来到工地,半截烟头吊在嘴边,仿佛衔着人生最后一口气。所有人看着他不可靠,林小美说:“我儿子上大学,需要钱。不这样,我就不配当母亲。”  为了配当母亲,在老黄去世一个月后,林小美又重新结婚了,并且还扯了证。而且她必须扯证,不然无法获得打桩的资格。这是工程队老黑规定的。老黑说:“我们这次招聘的队员,是清一
期刊
诗人对时间的敏感性,很多时候是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逐渐呈现的,如何在岁月流逝的延长线上继续拓展自己的语言疆域,当是不少已过中年的诗人面临的挑战。这些年,梁平一直在行走与观看,无论是远方的自然山水,还是周遭的生活点滴,他热衷于记录并转化对每一道风景的情感投射,这甚至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即便没有创作上的压力,他也会自然地去表达,持续性写作的习惯促使他越过事物本身,而不断地去尝试新的改变。即便他仍然以
期刊
马步升甘肃合水人,生于一九六三年。修过历史、哲学和文学专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发表小说、散文和学术论著六百多万字,获老舍文学奖、芳草汉语女评委奖、敦煌文艺奖等二十多项。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重要文学奖评委。  一  在严冬,在黄河边,在兰州的黄河边,在夜晚。把这几个汉语短语串联在一起,表达的是这样一个完整的意
期刊
何庆华江苏太仓人,一九七一年生人,笔名冰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桃李劫》,曾在《钟山》《花城》《芳草》《安徽文学》《山东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八十余万字。现供职于江苏省太仓市融媒体中心。  题记  这是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地方——缪泾。这片土地上每个镇、每个村的名字都沾着水。柔情似水的江南,也曾有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但只要下一场淅沥沥的春雨,草气氤氲的田野上,飞过白蝴蝶,花蝴蝶,很多死去的灵
期刊
河床的伤口  河水离河很远  如游丝飘扬在两公里外的冬天  河床的伤口,那些洞或坑  堆满塑料、玻璃瓶、水泥渣、破砖、黑黄的渗水  溃疡一样弥漫出恶心,沮丧  多年以前,在此淘金的乡亲从水银的游动中  看见沙粒都闪烁快乐的光芒  现在,只有拖拉机的大轮子可以深入宽广的河滩  它们踉跄、扭曲、奔突,似乎时刻就要倒下  但就如堤内的乡亲一样,他们从未在堤坡或水渠  上倒下  从这里挖出的沙子已浇筑进高
期刊
挺直  弯腰都得小心  大梁上螺丝松了  委屈半生,老了老了  倒像有了骨气  在人面前  挺直了身子  磅秤  洋槐树下  购销站的磅秤  称过整麻袋杏核和凌乱的废旧钢铁后  该我上去了  我的童年有多少金属需要时光提炼  又有多少硬壳得用生活的锤子砸开  午后的阳光照过来  树上的蝉鸣,我咕咕响的肚子  自己给自己过称  还把最重的磅坨压上去  还把游尺朝外拨动  就是抱着大石头,我也不可能超
期刊
一只蹲伏在高处的猫  牠几乎不动,在四楼翘檐上  看似紧张,机敏,却又慵倦,冷怠  长时间保持沉思而恍惚的状态  一旦有动静,牠立刻睁圆双眼  发出“咔咔咔”的示警声  黑白相间的背拱成一张弯弓  但牠没有进一步行动,没有扑  或腾跃,只是用声音驱逐  高空飞鸟,飘叶,或迷路的蜂蝶  或是蓝天里游过的一条条鱼  牠能明白世界虚幻的一面吗?  能明白自己不是只会飞的猫吗?  那就下去吧,猫咪,你真聪
期刊
梁平诗人、编辑。著有诗集《家谱》《长翅膀的耳朵》《嘴唇开花》《时间笔记》等十二卷,以及散文随笔集《子在川上曰》,诗歌评论集《阅读的姿势》。获第二届中华图书特别奖,巴蜀文艺奖金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等。现居成都。  眼睛里的水  眼睛里的水不流下来,  不是泪。地球的湖泊、江河和海洋,  不宣泄不泛滥,也不是泪。  眼眶是水的河床,无法丈量尺度,  世界的狭窄和人生
期刊
丹霞口小镇:雨  这雨,又下大了  一对灰鸽子,像是一对古代逃难的夫妻  在这个朝代歇息了一会儿  又在那个朝代歇息了一会儿  石巷里,他们对峙了一阵  又看了眼闪电的天空  他们相携而行  回道张掖,到了丹霞口小镇  黄昏,雨停  咕咕声,像是挖掘,又像是钻井  他们呀,终于  飞进了石屋窗棂上的一张剪纸中  梨园河边  涛声汤汤。除了云缝里的月亮  在这座石头镇里,我还贩卖了些别的意象  巴颜
期刊
邀请  雨拉长了时间的距离  我久居此地的经验,雨在春日很难降临  重点不是雨,是需要的水分  要一个知音明白心意  像那些珍稀的黑嘴鸥,落在小小无雨的湖面上  无人知晓  水中无浪,石块在心里  石块压不住心里的浪  世事似涟漪似有似无,身影皱褶扩散,水面上我  的样子  像是自问自答的学生  婆婆纳  想要一个小花坛,在安静的午后欣赏  花坛里只种婆婆纳,喜欢长日照的蓝色花儿  阳光斜泄,微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