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搅拌是科学实验中的一种基本操作,目的是使物质和物质充分混合而增大接触面,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矿石的破碎,原料的混合,煤球的制作,造纸原料的浸泡,肥皂、雪花膏的制造,冲奶粉、冲炒面都离不开搅拌。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搅拌可是一种价值连城的秘密技术!这里有几则故事可作佐证。
▲故事一:俄国100万买不到“搅拌”
1916年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一只俄国小船悄悄驶进了一个英国港口。几个俄国学者下船后直奔伦敦,急切地拜会英国负责生产军火的大臣,要他们传授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英国玻璃制造商谦斯兄弟掌握这一技术。但英国大臣婉言谢绝,叫他们去找法国人。
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对战争的胜败太重要了: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等的镜头都离不开它,否则潜水艇、飞机、坦克等的光学仪器都会成“近视眼”。当时只有英、法、德三国掌握了这一技术。求助于敌对国德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德国又正在进攻法国瓦尔登,无法去危险的法兰西,所以俄国人首选英国。
被英国拒绝的俄国人只好冒险来到法国。好在当时法国正在期待着俄国的援助,于是法国总统亲自陪着他们去见掌握这个技术的光学玻璃制造商曼杜阿。可是,俄国人即使答应用100万法郎购买这一技术,曼杜阿还是说什么也不肯卖。
俄国人再次碰壁后,只好再返英国。好说歹说,终于如愿,而谦斯兄弟的条件是,给予25年的特权。
那俄国人花了100万英镑没有买到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是“搅拌”!熬熔玻璃液时必须不停地搅拌!对此,俄国学者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是的,搅拌是生产光学玻璃的关键技术。它可使原料混合均匀,气泡从玻璃液中不断逐步逸出,使玻璃质地均匀、晶莹透明,当然会“价值连城”。从此以后光学玻璃已不再神秘。
▲故事二:火柴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的诞生,与搅拌有关。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着手试制一种猎枪上用的发火药。他把金属锑和钾碱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进行搅拌。给棍的一端粘上了金属锑和钾碱的混合物。事后,他把粘有混合物的一端着地摩擦,以便把混合物去掉。突然,“噗”的一声,冒起了火苗。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诞生了!
▲故事三:李比希制作普鲁士蓝
19世纪的某一天,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到英国去考察。他来到一家生产颜料的工厂,以极大的兴趣,用心观察了普鲁士蓝颜料的制造过程:开始是将动物的血、皮等用某种药品来煮制,又将煮得的溶液倒入一口大铁锅中,一边加热,一边用一根铁棍在锅内不断使劲地搅拌。铁棍撞击铁锅,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操作着的工人告诉他,搅拌时发出的响声越大,普鲁士蓝的质量就越好。
李比希回去后,反复琢磨:搅拌时发出的响声,怎么会和颜料的质量发生关系呢?经过认真思考,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在写给德国同事的信中说:“……制普鲁士蓝,只消在溶液里掺入含铁化合物即可。”用铁棍“喀嚓喀嚓”搅拌,只是为了蹭下锅和铁棍上的铁屑,使它在溶液里发生化学反应。
▲故事四:搅拌使新酒变陈酒
在酒类中,一般陈酒比较香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密封中长期放置,酒中的醇类发生酯化作用,进而把酒中那些对人体有较大刺激性的物质排除了。然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而法国马赛市的酿酒家们发现.把新酿好的酒一桶一桶地放在远洋船的货舱里出海“旅游”后,竟会变得像几十年的陈酒一样香醇。分析原因,原来是远洋船在大海上随着海浪不断地颠簸摇晃时,恰好得到了充分的搅拌。搅拌使酯化作用加快。
▲故事一:俄国100万买不到“搅拌”
1916年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一只俄国小船悄悄驶进了一个英国港口。几个俄国学者下船后直奔伦敦,急切地拜会英国负责生产军火的大臣,要他们传授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英国玻璃制造商谦斯兄弟掌握这一技术。但英国大臣婉言谢绝,叫他们去找法国人。
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对战争的胜败太重要了: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等的镜头都离不开它,否则潜水艇、飞机、坦克等的光学仪器都会成“近视眼”。当时只有英、法、德三国掌握了这一技术。求助于敌对国德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德国又正在进攻法国瓦尔登,无法去危险的法兰西,所以俄国人首选英国。
被英国拒绝的俄国人只好冒险来到法国。好在当时法国正在期待着俄国的援助,于是法国总统亲自陪着他们去见掌握这个技术的光学玻璃制造商曼杜阿。可是,俄国人即使答应用100万法郎购买这一技术,曼杜阿还是说什么也不肯卖。
俄国人再次碰壁后,只好再返英国。好说歹说,终于如愿,而谦斯兄弟的条件是,给予25年的特权。
那俄国人花了100万英镑没有买到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是“搅拌”!熬熔玻璃液时必须不停地搅拌!对此,俄国学者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是的,搅拌是生产光学玻璃的关键技术。它可使原料混合均匀,气泡从玻璃液中不断逐步逸出,使玻璃质地均匀、晶莹透明,当然会“价值连城”。从此以后光学玻璃已不再神秘。
▲故事二:火柴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的诞生,与搅拌有关。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着手试制一种猎枪上用的发火药。他把金属锑和钾碱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进行搅拌。给棍的一端粘上了金属锑和钾碱的混合物。事后,他把粘有混合物的一端着地摩擦,以便把混合物去掉。突然,“噗”的一声,冒起了火苗。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诞生了!
▲故事三:李比希制作普鲁士蓝
19世纪的某一天,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到英国去考察。他来到一家生产颜料的工厂,以极大的兴趣,用心观察了普鲁士蓝颜料的制造过程:开始是将动物的血、皮等用某种药品来煮制,又将煮得的溶液倒入一口大铁锅中,一边加热,一边用一根铁棍在锅内不断使劲地搅拌。铁棍撞击铁锅,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操作着的工人告诉他,搅拌时发出的响声越大,普鲁士蓝的质量就越好。
李比希回去后,反复琢磨:搅拌时发出的响声,怎么会和颜料的质量发生关系呢?经过认真思考,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在写给德国同事的信中说:“……制普鲁士蓝,只消在溶液里掺入含铁化合物即可。”用铁棍“喀嚓喀嚓”搅拌,只是为了蹭下锅和铁棍上的铁屑,使它在溶液里发生化学反应。
▲故事四:搅拌使新酒变陈酒
在酒类中,一般陈酒比较香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密封中长期放置,酒中的醇类发生酯化作用,进而把酒中那些对人体有较大刺激性的物质排除了。然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而法国马赛市的酿酒家们发现.把新酿好的酒一桶一桶地放在远洋船的货舱里出海“旅游”后,竟会变得像几十年的陈酒一样香醇。分析原因,原来是远洋船在大海上随着海浪不断地颠簸摇晃时,恰好得到了充分的搅拌。搅拌使酯化作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