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转染法建立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基因转染方法使细胞获得不死性,快速建立小鼠胸腺基质细胞(MTSC)系。用含有多瘤病毒mT基因的重组质粒Zip-mT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初代培养的MTSC,经过800μg/ml的G418筛选,得到5个MTSC克隆。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所得细胞克隆的染色体中整合有mT基因,说明mT基因的整合是导致细胞转化的原因。基因转染建系比常规建系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仅需2个月。
其他文献
目的 研制能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的单克隆抗体(McAb)?探讨其抑制VEGF诱导的体内外活性。方法 以原核表达的KDRⅠ ̄Ⅳ区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KDRⅠ ̄Ⅳ的McAb,并用免疫双扩、ELISA和Western免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携带风疹病毒抗怀风疹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 BALB/c小鼠分别给予临床常用的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再经腹腔感染风疹病毒,并在感染后的1、3、
一氧化氮供体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研究。方法采用^3H-胍氨酸转移法进行了NO合成酶活性测定,亚硝酸盐检测;DNA片段的提取及凝胶电泳分析;凋亡细胞的DAP1染色观察;Western blot分析。
挑选了10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提取了它们的外膜蛋白(OMPs),SDS-PAGE分析发现:10株菌的OMPs带谱不完全相同,但都含有1,2/3,4和5类外膜蛋白,而且纯化的1类外膜蛋白(OMP1)显示一条分子量为(41或43)×10^3的蛋白带。从中选两株菌542852(B:NT:P1.2:L3,7,9:克
将抗CD13与抗HBs的单克隆抗体经化学偶联得到的双特异性抗体,观察该双特异性抗体对LAK细胞增殖和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双特异性抗体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125I-UdR释
干扰素 (IFN)调节因子 (IFNregulatoryfactor ,IRF)是一组通过与IFN基因中顺式元件结合来调节IFN及其诱导性基因表达的核因子。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至少有 9种IRF ,以IRF 1和IRF 2的研究最多。基本明确IRF 1是免疫上调因子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在广东汉族群体中的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单抗血清学技术进行HLA-A、B分型和聚合酶联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CR-SSP)进行HLA-DR、DQ分型,调查了406名广东汉族
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采集的中华革蜱中分离到了一株立克次体,命名为BJ-9株立克次体。经形态学及血清学试验证实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十二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T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 方法用流式原位杂交法检测38例ATD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结果患者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P<0.001),端粒长度与病程、发病时间、甲状腺激素水平不相关.健康对照组端粒长度随年龄增加而变短,病人组端粒长度与年龄不相关. 结论ATD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长度比正常人短,且与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