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七佛造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云冈石窟的七佛造像按布局形式可分为主尊七佛和龛楣内外的七佛两种类型。主尊七佛目前共发现12处,按造像特征,可分为中晚两期,受犍陀罗、北凉石塔和克孜尔七佛影响明显。龛楣七佛是云冈出现的独特样式,主要在尖拱龛和盝型龛龛楣上,其中尖拱龛楣七佛数量众多,自第11、13窟开始大量出现,说明民间雕刻七佛的概念至此已经非常清晰,晚期还出现有明确题记的折屏式盝型龛弥勒并七佛组合。云冈七佛的影响一直延续至龙门、巩县、庆阳北石窟寺和麦积山等石窟。
其他文献
<正>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起步,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希望通过留学之路,来缓解工业化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状况。从1951年到1965年间,万余名优秀的青年学子满怀求学报国之志奔赴苏联。黑河旅俄华侨(旅苏、俄留学生)纪念馆现收藏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苏学生的俄文笔记35本,
期刊
<正>清道光八年(1828),广东始兴县“教谕衔管训导事”(正八品)的澳门望厦村人赵允菁,呈请朝廷将授予自己的封典貤赠给已故的父母,以尽报本之忱。道光皇帝依例貤赠其父赵元辂为正八品散阶“修职郎”、其母张氏为“八品孺人”。此时,赵允菁年届花甲,距其父离世也有48年。这卷敕命既是受貤赠者身份和地位的凭证,也是清代封赠制度的集中体现。
期刊
<正>1924年至1927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两者的共同反帝反封建进程中,以廖仲恺、彭泽民、许甦魂为代表的海外华侨功不可没。一推动建立革命策源地(一)华侨积极参与东征讨逆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力图使它重新振作,担当领导革命的重任。但当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深受孙倚重的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使得孙中山处境异常艰险,困守永丰舰40多天,
期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场景,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传统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正开启中国政府治理的新路径。自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发展至今日,“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在实践层面,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推进“
<正>随着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化”作为后缀的新“名词”,诸如“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词语越来越多地成为人文工作领域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体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时代特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成为催生和推动博物馆各种网络化发展新形态的叠加因素。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各博物馆出于生存和发展考虑,推出了文物的网上赏析、展览的网
期刊
<正>元代时期,由于统治者大力发展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各种风格独特、做工精美的藏传佛教造像作品应运而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重要的发展阶段。首都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造像文物,其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数量众多,本文选取不同风格特点的馆藏造像精品进行研究评述,为广大研究人员和艺术爱好者提供参考。
期刊
<正>一引言:一个行李箱的故事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有一个行李箱藏品,是1950年乘坐“威尔逊总统号”第17次航程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留学生艾国英捐赠的(图一)。艾国英生于1923年,1950年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有了稳定的工作。1950年8月,她与丈夫陆子敬商量决定回国,两人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卖掉了在美国的花园洋房(图二),于1950年8月29日乘坐“威尔逊总统号”第17次航程,启程回国
期刊
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影响:家庭成员角色、家庭气氛、家长教养,家庭结构。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目前尚无有效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肺炎诊疗方案,推荐了少量有临床疗效的药物供选择。对推荐用药进行分析,研究当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难点及研究进展。鉴于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侵害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受损,针对此类肺炎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应在经验性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止咳化痰、润肺护肝、养心护肾等协
<正>口供纸又称口供状、口供簿,是一类较为独特的华侨华人历史文物。它是一种专门为出国的华人移民准备的,以此应付移入国移民官员(“税员”)询问的培训资料,是一种存在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华人移民历史文献,主要产生于广东五邑[1]侨乡,而五邑地区又以台山、开平两地为最多。一口供纸产生的历史背景美国于1882年推行排华法案,口供纸则是该种族歧视政策的直接产物。1882年,美国第47届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