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来源 :法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l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死者的个人信息,法律上的保护路径有三种:一是继承法保护,即允许继承人通过继承取得死者的个人信息.在我国法上,自然人就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是人格权益,故此该权益不得继承.至于继承网络服务合同债权的方法,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二是侵权法保护,《民法典》第994条虽然只列举了死者的姓名、肖像和隐私,但是,个人信息可以解释到该条中的“等”当中,然而,这种保护属于事后的救济.三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即规定死者的近亲属可以针对死者的个人信息行使某些权利.该方法已为我国新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所采纳,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保护.为了尊重死者生前意愿、保护死者及第三人的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对死者近亲属针对死者个人信息的权利进行了相应的限制.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电力大数据异常检测方法检测精度低、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可能性模糊C均值算法和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的电力大数据异常检测方法。使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重新定义的聚类有效函数来优化可能性模糊C均值算法的初始中心和数目。通过仿真将该算法与改进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算法的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实现电力大数据异常值检测,改进后误检率从0.36%降低到0.05%。
为了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需要将采用不同数据交换协议的在线检测装置接入变电站智能运维诊断平台。针对这种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具有“对方协议自动识别功能”和“自适应配置互转协议参数功能”的智能协议转换方法。通过判断数据帧的多个特殊字段,以初步确定报文遵循的数据交换协议。进而,试探数据帧的命令类型字段和校验码字段,以最终确定对方遵循的数据交换协议。通过“通信报文A—数据库—通信报文B”的相互转换模式,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的数据交换协议的相互转换。详细介绍了所提智能协议转换方法的实现方案及
“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这里的“占用范围”应结合规划条件和不动产登记予以确定,不宜简单地以建筑物的物理范围为标准;以违法建筑物抵押的,原则上抵押合同无效,但不影响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的效力.“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这里的“建筑物”包括在建建筑物,但仅限于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设立之时已有建筑物以及在建建筑物的已完成部分,不包括新增建筑物以及在建建筑物的续建部分;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的设立不以审批为前提,但抵押权实现时应优先补缴建设用地
监察体制改革后,各级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监察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刑事诉讼法》则保留了检察机关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立案侦查权.厘清监察调查管辖与检察侦查管辖的分工,探讨互涉案件的牵连管辖,完善管辖竞合的衔接机制,对预防和惩治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健全国家监察监督与检察法律监督体系,十分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