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宁国市方塘乡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户组织化程度高、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基地建设完备和拥有较高技术水平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了合作社发展中的一些不足,能为该类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问题;安徽宁国;方塘乡
中图分类号 F32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10-01
方塘乡是宁国市传统产茶区,是我市发展西部茶叶、农副土特生产基地的重要部分。全乡有可采茶园700hm2以上。境内有重点产茶行政村,占全市的2/5,茶叶收益是1 000多农户赖以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几乎占全乡人口的1/4。为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当地于2006年先后成立了“天思农特产品产销合作社”、“宁国市鸦茶合作社”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1年来,运行良好,现将其运行经验总结如下。
1加强了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2个合作社以72户重点茶农为纽带,涵盖了重点产茶区的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横向整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成本。“天思合作社”采取不低于市场价收购鲜叶统一加工的方式,一改过去各家各户独立加工、产品标准不统一的状况,节省了燃料、销售、包装等生产成本。以茶农雷三九家为例,其生产成本由2006年的1.1万多元降至现在不足1万元,降幅10%左右。合作社解决了当前茶产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分散。即场地分散,经营成本多,产品规格多而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体系不健全;二是混亂。即生产经营的品种、加工点、产品质量混乱,品名、品牌、经营秩序混乱。“鸦茶”合作社包装材料不出门,每年更换,严格按质量等级出售,积极协助质检部门对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赢得新老客户信赖,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
2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
合作社产供销纵向一体化,激发释放了全体社员的创业潜能。实行五统一,即生产统一管理、鲜叶统一加工、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盈利统一分红。社员以茶叶入股,包装材料、生产资料统一供应。2007年度合作社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近50万元,合作社社员直接获利5万元左右。茶叶低温储藏由合作社承担,减少了茶叶积压、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茶叶合作社加工厂还解决了部分茶农就业问题。产业化经营避免了在市场交易情况下,各成员必须支付的交易成本,并通过成本“共享”,降低了经营费用。
3特色突出,实现了产品差别化目标
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化细则。职工、社员都是由合作社统一培训,“共享”有一定市场占有率注册品牌,维护了全体职员的利益。合作社实施产品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定位准确,营销策略对路,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加强了竞争能力。其“天思牌野兰香”茶叶获得“徽商论坛”指定供应商产品称号,“鸦茶”也以“五朝贡茶”深受消费群体的亲睐,独特的风格扩大了产地的知名度。
4促进了基地建设,改善了茶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
茶叶比较效益的提高,更加激发了茶农发展生产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提高茶园标准化规格建设的示范户。茶农雷三九仅2007年度发展龙井43、迎霜、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茶园3.3hm2,茶园总面积达9.1hm2。潘茶村自繁自育良种工作也逐步推广,以品种改良为基础的良种推广逐渐被茶农自觉接受,并形成了结合地方特点的技术体系。茶叶加工厂厂房洁净,各车间铺就地面砖,进入车间的生产工人人手一份密码锁卡,闲杂人员一律谢绝入内,成品储藏、包装车间消毒杀菌一应俱全,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卫生标准。
5提高了茶农生产的科技水平
以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其质量、卫生环保、品牌意识逐步加强,有机茶生产按规程操作,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物质;病虫害综合治理,特别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得到普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深度、广度不断延伸,大多数茶农能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合理使用施肥、耕除等技术措施,机械化管理初见端倪。茶叶加工环节与检验密切结合,原料来源、生产过程及产品包装的检验专业化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6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约束,农工商部门分割,产供销脱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6.1茶叶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表现在入股金份额、经营实绩和发展目标的民主管理以及盈余分配的比例。无形资产如商标的“共享”是合作社发起者顾虑之一。因为无形资产投资在前,且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而投资额不能界定,各个成员对市场化理解程度不同,大多社员认为权利得不到落实、保证;民主管理与法人代表制一直难以统一,产品进货台帐不完整;合作社盈余因缺乏必要的产品全程跟踪与入股份额和交易额不完全成比例。
6.2基地建设投入要加强
合作社虽然与各茶农是一个联合体,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基地,但各社员观念、管理经营水平不一,原料供应和初制厂不能很好地协调,加之老式茶园多,新建茶园投资大,影响合作社持续发展。
6.3资源配置不合理
境内2个合作社,软硬件投入造成浪费。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设备、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诸多浪费,如Qs认证、有机茶基地建设论证、驰名品牌的创建。造成企业的市场营销成本加大,近似完全竞争性质的产品销售市场诱使各经营主体无序、过度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因此,政府要合理引导,整合品牌,优化市场要素,避免内讧,有效地扩大企业的规模。
关键词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问题;安徽宁国;方塘乡
中图分类号 F32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10-01
方塘乡是宁国市传统产茶区,是我市发展西部茶叶、农副土特生产基地的重要部分。全乡有可采茶园700hm2以上。境内有重点产茶行政村,占全市的2/5,茶叶收益是1 000多农户赖以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几乎占全乡人口的1/4。为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当地于2006年先后成立了“天思农特产品产销合作社”、“宁国市鸦茶合作社”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1年来,运行良好,现将其运行经验总结如下。
1加强了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2个合作社以72户重点茶农为纽带,涵盖了重点产茶区的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横向整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成本。“天思合作社”采取不低于市场价收购鲜叶统一加工的方式,一改过去各家各户独立加工、产品标准不统一的状况,节省了燃料、销售、包装等生产成本。以茶农雷三九家为例,其生产成本由2006年的1.1万多元降至现在不足1万元,降幅10%左右。合作社解决了当前茶产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分散。即场地分散,经营成本多,产品规格多而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体系不健全;二是混亂。即生产经营的品种、加工点、产品质量混乱,品名、品牌、经营秩序混乱。“鸦茶”合作社包装材料不出门,每年更换,严格按质量等级出售,积极协助质检部门对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赢得新老客户信赖,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
2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
合作社产供销纵向一体化,激发释放了全体社员的创业潜能。实行五统一,即生产统一管理、鲜叶统一加工、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盈利统一分红。社员以茶叶入股,包装材料、生产资料统一供应。2007年度合作社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近50万元,合作社社员直接获利5万元左右。茶叶低温储藏由合作社承担,减少了茶叶积压、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茶叶合作社加工厂还解决了部分茶农就业问题。产业化经营避免了在市场交易情况下,各成员必须支付的交易成本,并通过成本“共享”,降低了经营费用。
3特色突出,实现了产品差别化目标
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化细则。职工、社员都是由合作社统一培训,“共享”有一定市场占有率注册品牌,维护了全体职员的利益。合作社实施产品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定位准确,营销策略对路,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加强了竞争能力。其“天思牌野兰香”茶叶获得“徽商论坛”指定供应商产品称号,“鸦茶”也以“五朝贡茶”深受消费群体的亲睐,独特的风格扩大了产地的知名度。
4促进了基地建设,改善了茶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
茶叶比较效益的提高,更加激发了茶农发展生产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提高茶园标准化规格建设的示范户。茶农雷三九仅2007年度发展龙井43、迎霜、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茶园3.3hm2,茶园总面积达9.1hm2。潘茶村自繁自育良种工作也逐步推广,以品种改良为基础的良种推广逐渐被茶农自觉接受,并形成了结合地方特点的技术体系。茶叶加工厂厂房洁净,各车间铺就地面砖,进入车间的生产工人人手一份密码锁卡,闲杂人员一律谢绝入内,成品储藏、包装车间消毒杀菌一应俱全,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卫生标准。
5提高了茶农生产的科技水平
以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其质量、卫生环保、品牌意识逐步加强,有机茶生产按规程操作,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物质;病虫害综合治理,特别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得到普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深度、广度不断延伸,大多数茶农能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合理使用施肥、耕除等技术措施,机械化管理初见端倪。茶叶加工环节与检验密切结合,原料来源、生产过程及产品包装的检验专业化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6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约束,农工商部门分割,产供销脱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6.1茶叶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表现在入股金份额、经营实绩和发展目标的民主管理以及盈余分配的比例。无形资产如商标的“共享”是合作社发起者顾虑之一。因为无形资产投资在前,且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而投资额不能界定,各个成员对市场化理解程度不同,大多社员认为权利得不到落实、保证;民主管理与法人代表制一直难以统一,产品进货台帐不完整;合作社盈余因缺乏必要的产品全程跟踪与入股份额和交易额不完全成比例。
6.2基地建设投入要加强
合作社虽然与各茶农是一个联合体,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基地,但各社员观念、管理经营水平不一,原料供应和初制厂不能很好地协调,加之老式茶园多,新建茶园投资大,影响合作社持续发展。
6.3资源配置不合理
境内2个合作社,软硬件投入造成浪费。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设备、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诸多浪费,如Qs认证、有机茶基地建设论证、驰名品牌的创建。造成企业的市场营销成本加大,近似完全竞争性质的产品销售市场诱使各经营主体无序、过度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因此,政府要合理引导,整合品牌,优化市场要素,避免内讧,有效地扩大企业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