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比赛的一等奖们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pere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获得第一名的是二十三岁的法国钢琴家弗朗克·帕勒(Frank Braley),法国钢琴家获第一名已属罕见,更罕见的是,他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作为决赛曲目赢得头奖。得奖后他红火了一阵,但随后呼声逐渐消减。原因在于他不属炫技型,演奏风格偏内向,有时甚至有心理障碍。记得有一次他与我们列日皇家爱乐乐团(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Royal de Liege)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排练时有一个段落听得出他有负担,排练后他反复在台上练习那个段落。按理说应该练得烂熟了,可到了演出时,他还是没能甩掉心理包袱,磕磕绊绊地差点砸在台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年涌出的一批批年轻选手都各怀绝技,很快就把前浪冲到观众视线之外了。像弗朗克·帕勒這样既不会煽情,技术又不属最过硬的钢琴家,就不再光彩夺目。如今他在一个室内乐团任音乐总监,很少演奏大型协奏曲,大多出现在室内乐音乐会中。
  弗朗克是第二个获得伊丽莎白比赛头奖的法国人,至今,在整个比赛史上只有两个法国人获得过这个荣誉。第一个获头奖的法国人是沃龙达(Pierre-Alain Volondat)。那是在1983年,才二十岁的沃龙达引起了轰动,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头奖的法国人,也是第一个获得钢琴头奖的西欧人,在他之前,除了1978年由黎巴嫩选手埃尔-巴查(EL-Bacha)获头奖,其他头奖全部被苏联和美国包揽。



  沃龙达是个奇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神态,那直愣愣的眼有点像自闭症患者,让人感觉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他来比赛时不像其他选手那样抓紧练琴,而是在布鲁塞尔到处闲逛。所有决赛选手都为那首指定的新作品恐慌不安,多数人一周下来能勉强练好就不错了,可他比赛时却能背谱演出。
  沃龙达每次音乐会出场总是让大家忍俊不禁,迈着极慢的步子,目不斜视,面无表情,活像放慢了的电影镜头。可当他的双手一触到琴键,就立刻变成另一个角色了。他把自己融进音乐中,也把所有在场的人都吸引了进去。我有幸参与过为他协奏的演出,亲眼见到这个奇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返场曲目,记得那年有连续数场音乐会,他每次弹完协奏曲,都爽快地加演至少五首返场曲,次次不重,令人叫绝,很少有人能如此慷慨。如今,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似乎已不再活跃于舞台。
  比利时国家虽小,但主办的伊丽莎白国际比赛却是难度最大的。除了比赛曲目繁重以外,进入决赛的选手还要与世隔绝地被关闭在皇家音乐宫殿一周,练习专为决赛而创作的新作品,这是为了考验选手的独立作战能力。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是伊丽莎白比赛的获奖者。
  第一届伊丽莎白比赛始于1937年,只限于小提琴,名为“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那年的一等奖得主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后来比赛因“二战”暂停。战后1951年恢复比赛时,决定用王后伊丽莎白的名字来命名,那一年由来自苏联的柯岗获得头奖。此后,比赛加入了钢琴和作曲,1988年又加入了声乐。
  1955年的小提琴比赛,众人又习惯性地都看好苏联选手,可是宣布名次时,却不是大家一致认定的苏联选手席特克夫茨基(Julian Sitkovezky),而是美国选手森诺夫斯基(Berl Senofsky)。据说当晚席特克夫茨基痛苦地在布鲁塞尔街上走了一夜,回去后不久就因忧郁过度去世。而获得头奖的森诺夫斯基为自己的意外成功傻了眼,过后居然不敢上台演奏了。所以人们都说那年的比赛,一下子毁了两个小提琴家。1981至1982年,我在新加坡交响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时,与森诺夫斯基合作过贝多芬的协奏曲。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故事,对他的演奏不太满意,过后听说了他的比赛经历才恍然大悟。相信对于那年已经五十多岁的他,重返舞台是很不容易的举动。



  1967年小提琴比赛的头奖获得者易赫勋(Philippe Hirschhon)也是苏联选手,决赛时他的帕格尼尼协奏曲震撼了全场。1981年,他担任了比利时瓦垄室内乐团(Orchestre de Chambre de Wallonie)的首席兼音乐总监。据说他很任性,排练休息时喜欢打台球,常常兴致来了就不肯放下球杆,忘记自己要带领大家排练了;他喜欢喝酒,喝了酒讲话就冲,经常得罪人,与乐团经理以及乐队员的关系不好,因此没干几年就离开了。他与我们乐团合作过不少次,他的演奏与他的脾气一样,很随性,也很主观。有辉煌至极、让你感动不已的时刻,也会出粗糙的、莫名其妙的错误。有次他与我们合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由电台现场直播,演奏进行中居然出错停顿下来。那以后乐团就很少请他来演出了,后来我听说他患脑癌去世了,连五十岁都不到。
  1980年日本选手崛米柚木(Yusuko Horigome)获头奖,成为伊丽莎白小提琴比赛史上第一个获头奖的亚洲人。对于她的获奖有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她虽技巧高超,但乐感差,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人表现西方音乐的风格。在与她合作数次后,我们乐团有一个第二小提琴手开始追求她。这小子有心计,说话很讨女士欢心。经过他甜言蜜语的狂轰滥炸,崛米柚木终于成了他的媳妇。但婚后二提琴同事因不甘总是低老婆一等,几年后毅然辞职改行当指挥去了。只是他至今未能当上专业乐团的指挥,未能成为凌驾于老婆之上的指挥。
  1984年获小提琴第一名的是台湾选手胡乃元,那年令欧洲听众震惊的是前六名获奖者有五名是亚裔,就连第三名都是南美人,没有一个欧洲选手。从那以后,每年获奖的亚裔选手越来越多。胡乃元当年二十四岁,赛后与我们乐团有好几场演出。我们与他结识、交谈后,他竟然不想去酒店入住,说太闷气了,愿意跟着我们回家。当时我们刚刚搬家,东西都堆在客厅里,提供给他的房间简陋得只有一张折叠床,他却毫不在意。第二天演出前,我发现他的演出服袋子被我家猫猫钻进去睡了一觉,蹭上了大片猫毛,只好赶紧冲去商店买来沾毛卷筒,在他上台前把他的演出服清理干净。
  尼古尔斯基(Andrei Nikolsky)是1987年伊丽莎白钢琴比赛的头奖获得者,他是那年毫无争议的第一名。他与我们乐团有过不少演出。记得有场演出他背谱出错,与乐队完全对不上了。我看到对面的中提琴首席边拉边对着指挥做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老指挥那次表现不错,很镇静,听到出了错,两手没停继续挥着,尼古尔斯基也没停下来,最后终于跌跌撞撞地找回地方,与我们又合在了一起,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几年后,尼古尔斯基因车祸去世,据说他有两个毛病:爱喝酒,爱飙车。
  1989年的小提琴比赛,初赛第一个上场的是列宾(Vadim Repin),因为他抽到了一号签。通常比赛第一个上场的选手绝大多数都会因为被评委遗忘而遭淘汰,而一号签得第一名的,历史上大概只有列宾了,因为他实在太出众了,鹤立鸡群,令人无法忘记。他的十八岁生日就是在那次比赛中度过的。在得奖后的巡演中,他与我们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速度快得吓人,让我们全乐队跟得气喘吁吁,真是年轻气盛。今年列宾四十六岁了,将近三十年来他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演出,一等奖获得者能像他这般保持经久不衰的,很少很少。
其他文献
什么是欧洲飞得最快的猎鸟?1951年,这个奇怪的问题使英国吉尼斯啤酒公司总经理休·比弗爵士(Hugh Beaver)想到编写一本世界纪录的参考书。四年后,通过喜欢收集奇闻怪事的罗斯和诺里斯·麦克沃特兄弟(Ross and Norris McWhirter)的帮助,比弗骄傲地看着有史以来的第一版《吉尼斯纪录大全》(Guinness Book of Records)出版了。很快,这本书就被全球成千上百
目的:比较两种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法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求一种更有效、更快捷、更安全的静脉输液途径。方法:随机抽取2010~2014年急诊抢救室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无菌采集家兔小肠病料,经过培养特性检查、生化试验(MR与VP、接触酶试验、吲哚试验、糖发酵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等)等病原学分离鉴定,确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根据血清学鉴
近日,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地为一名女性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后腹膜巨大囊肿切除术。该患者在外院体检发现右侧肾门旁巨大囊肿并临近脏器受压、右肾轻度积水。围手术
美国钢琴家大卫·杜巴尔(David Dubal)邀请了与霍洛维兹同辈的钢琴家们,谈谈他们所了解的霍洛维兹的艺术风格,于是成就了本书《永远的霍洛维兹——一百二十五位钢琴家讲述
瓣胃阻塞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前胃弛缓、瓣胃收缩力减弱、内容物停滞于瓣胃的阻塞性疾病。本病内服药物治疗,由于瓣胃完全阻塞,阻塞物细而坚硬,药物很难通过网瓣孔到达被阻塞的
对白来航鸡育成期限饲条件下的体重进行了测定,计算了绝对生长、相对生长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拟合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7-20周龄的白来航鸡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符合生长发育的
选用24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进行为期6周的奶牛饲养试验,采用2×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以一年生黑麦草青贮料(RS)或以50∶50混合的一年生黑麦草青贮料和玉米青贮料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