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心脏表现:附三例报告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ay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Hargraves氏发现红斑狼疮细胞,对本病的诊断起了很大的作用,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发见显著增加。近年来有关本病的文献记载很多,国内也陆续有报告。现今证明本病的发病率并不少,例如根据Dubois氏在LosAngeles医院1953年的统计该病的发病率竟高达风湿热之半。

其他文献
1.本文报告了1例服苯巴比妥所致的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经用皮质素治疗后痊愈。在恢复期中曾予苯巴比妥口服,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之症状又重新出现,但较第一次发作轻些。2.类似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异常淋巴细胞反应,可以发生于过敏或其他感染,在诊断及治疗时应予考虑。
期刊
著者观察了911例急性传染性肝炎后的患者,发现17.1%没有症状,24.5%变化不明显,52.4%提示慢性肝炎,6%转入肝硬化。患者中肝肿大变硬76.4%,肝区痛为常见的症状53.6%,脾肿大仅9.4%,巩膜黄疸36.1%,搔痒16.5%,胃肠道功能紊乱(包括食欲不振,口内发苦,饭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34.1%,小便尿胆素阳性59.2%,胆道炎症12.1%,黄疸复发11.6%。
期刊
粘液性水肿患者的心脏方面病变早在1918年为Zondek氏首次描述,此后Fahr氏,Thacher氏等,董氏,Lerman氏等及其他作者相继报导,对它的生理病理有了较进一步的阐明与了解。这种病变是粘液性水肿的临床表现之一,所以通常称之为“粘液性水肿症的心脏”(Myxedemaheart),并不能视作为一种单独的疾患。
期刊
1833年Pegot氏描述一嗜酒士兵有明显腹壁皮下静脉曲张而具有轻微杂音,病理解剖发现脾肿大,肝缩小和未闭脐静脉。1835年Cruveilhier氏在其所著之人体解剖学一书中对此病例作了更详尽的报告,并认为先天性未闭脐静脉是原发病因,而肝萎缩为继发者,因大部分门静脉血流改道脐静脉而不经过肝脏。1868年Trouseau和Sappey二氏对一些肝硬化病例中所发现之静脉杂音作了更详细的描述,并且在1尸
期刊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系一少见之疾病,我国发现较少,文献报告迄今仅有2例。本院于1955年曾发现1例,经脾截除后,症状消失。今报告于后。
期刊
门静脉性肝硬化及大肠杆菌败血症,皆为临床上常见或较常见之疾病,但后者续发于前者,则颇为罕见。Whipple及Harris二氏于1950年发表的“门脉性肝硬化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一文中,曾谓有关此类病例的报告,在当时仅见于少数德、法文献,美国20年(指1950以前)内的文献中未见诸报道。我国文献中,据作者手边可查到者亦无此种病例之记载。继Whipple及Harris二氏报告2例之后,Martin氏等
期刊
产硷杆菌是肠道腐物寄生菌,在正常状况下无致病性,但偶可侵入血循而形成暂时性菌血症、败血症和重要器官的病变。国内外较大系列报告(李氏等报告11例、Wyatt氏汇集40例)以为产硷杆菌败血症的预后良好,并发症亦属少见;其实并不尽然,我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各附属医院)近11年来(1947—1957)所收治的产硷杆菌属感染24例,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与上述报告显有不同,现加以整理分析,以供参考。
期刊
静脉心导管检查术应用于临床的历史虽然仅十余年,但已广泛引起了重视,作为诊断心脏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研究血液动力学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措施。
期刊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包炎属于化脓性心包炎的一种。多继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全身感染或某些严重疾患(如败血症、肺炎、脓胸、骨髓炎等)之后。本病在临床上不太常见,尤其自抗菌素与磺胺药物广泛应用之后,由于较有效地控制此种细菌所致的感染,使本病发生率较前更为减少。按最近戴、谢二氏报告,在116例葡萄球菌败血症中(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并发心包炎的仅1例。樊氏等报告100例儿童葡萄球菌败血症,亦只有2
期刊
黄疸为临床上常见的情况,其病因复杂繁多,一般是以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石、胆管炎,或肝脏疾病如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以及红血球破坏增多引起的溶血性黄疸为主要原因,而体质性肝脏机能不全症所致之黄疸比较少见,迄今国内尚未见报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