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今月”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历史语料中考察了时间词“今月”的出现情况,认为最早出现于汉代,并且初步分析了“本月”代替“今月”的原因。此外,现代汉语中“这个月”与古代汉语“今月”相对应,但“今年”“今日”却没有“这个年”“这个日”的对应说法。笔者从该现象出发详细比较了“年、月、日”的不同用法,认为因三者具有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用法。
  关键词:今月 年 月 日
  
  一、引言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现代汉语中有一批专门用来表述时间的实词,即通常所说的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时间名词中有一类表示年、月、日的,如“今年、去年、明年、本月、这个月、上个月、下个月、今日、昨日”等①。我们发现,古代汉语中有过“今月”这一时间词,且曾广为使用,但在现代汉语中文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没有收入。
  本文从历史语料和“今月”转换后出现的时间词构词情况出发考察了“年、月、日”的使用情况。
  
  二、“今月”
  
  汉字有记载的时间词,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尤其是卜辞中已大量使用。但《殷墟卜辞综述》②中已提出卜辞中没有称“今月”,“今”与“月”之间一定有数字。卜辞中的月名主要是以数字名月,都以数字加于“月”前,称“几月”,也有称“才(在)几月”。用来指代这个月是用“今几月”来表示的。在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
  (1)“今月(夕)其雨?”(《前》三·三一·三)
  (2)“戊辰卜,及今月(夕)雨?”(《后》上二 二·三)
  (3)“已卯卜,贞:今月(夕)不雨?”(《续》四·一四·三)
  从字面上看,似乎卜辞中存在“今月”这样的说法,实则不然,这里的“月”是实为“夕”字。这是因为,甲骨文中的“夕”字与“月”字同形。从内容和文例上还是可以分辨的③。上几例中均是“今夕”,指整个夜晚。
  在汉代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今月”。在《居延新简》④中共出现19处:
  (4)循到官冯今月三日到官问循到未张掾言燧长董放言循在部记召循候长政言循1A(E.P.T2:1-47)
  (5)今月廿六日旦到尉治所尉责问143(E.P.T5:1-300)
  (6)右十一月廿七日讫今月七日受十七两粟大石四 百二十五石12(E.P.T40:1-227)
  (7)记曰今月160(E.P.T48:1-162)
  (8)今月16(E.P.T49:1-95)
  (9)今月 莫食不660A(E.P.T51:1-753)
  (10)第十桼候长良诣曹自言兄宣今月534(E.P. T59:1-537)
  (11)渠斗食令史备寇虏盗贼为职至今月八日客民不审17(E.P.T68:1-235)
  (12)赵良兰越塞验问良辞曰今月十八日毋所食之居延博望亭36(E.P.T68:1-235)
  (13)乃今月三日壬寅居延常安亭长王闳子男同攻虏亭张赵59(E.P.T68:1-235)
  (14)迹候备寇虏盗贼为职乃今月三日壬寅居延常安亭长70(E.P.T68:1-235)
  (15)乃今月十一日辛巳日且入时胡虏入甲渠木中83(E.P.T68:1-235)
  (16)职乃今月十一日辛巳日且入时胡虏入木中95(E.P. T68:1-235)
  (17)等辞今月十八日乙未食坐五分木中141(E.P. F22:1-889)
  (18)辞今月四日食时受府符诸候官行到遮虏河水盛浴渡失亡符水中安隆丙寅171(E.P.F22:1-889)
  (19)敢言乃今月二日已丑胡虏卌余骑犯塞入攻燔371(E.P.F22:1-889)
  (20)验问永辞今月十日壬寅代骑士王敞乘燧教教526(E.P.F22:1-889)
  (21)当以今月廿日555(E.P.F22:1-889)
  (22)署去状仲今月休作迫河欲解坏590(E.P.F22: 1-889)
  上面所列除(7)、(8)、(9)、(10)例由于简的残缺不能分辨外,其他几处“今月”都作为时间名词出现。由此可知,时间名词“今月”在汉代就已出现。
  现在我们习惯上已不用“今月”,取而代之的是“本月”或“这个月”。《四部丛刊》中“今月”与“本月”出现次数,如表1:
  


  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前用“今月”不用“本月”,隋唐以后“本月”与“今月”两者并存,被称为时间词的“一义多词”,就是同一个时间概念由两个或多个时间词去表达。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时间词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丰富同步;其次,记时方式的不断增加也促进了时间词语的增多;最后,汉语中同义词很多,也是形成大量同义时间词的原因。《汉语大字典》⑤中“今”解释为“现在”,“本”也有“现今”的意思。两者与“月”组合就构成了“一义多词”的现象。然而语言既然是一个系统,就要求内部的各单元之间必须有所区别,这也是它们得以并存的社会价值之所在。常用词演变中,新词代替旧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现为用量上的增减。“本月”与“今月”在使用上有一个交替混用直至“今月”衰亡的过程。这里的衰亡偏向于“衰”,指旧词使用频率的降低,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已经较少使用,不是指旧词完全退出了现实的各种交际领域成为除了专门语言研究者以外一般人不再想起无缘使用的“死词”。一方面,“今月”与“本月”混用并存情况的出现导致两者之间的自然竞争与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本”由古代可以独立运用的词“木下曰本”,虚化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类前缀⑥,如用于构成“本人”“本身”“本校”等词,也确保了“本月”的存在与继续使用。另外,“这个月”现在一般多用于口语,是由指示代词“这”跟表时量的数量结构形成的偏正结构,“这个月”的使用也促使了“今月”的衰亡。
  
  三、“年、月、日”构词情况
  
  现代汉语中与古代汉语“今月”对应的词有“本月”“这个月”,我们可以说“本年、本月、本日”,可以说“这个月”却不能说“这个日”“这个年”,同样可以说“三个月”却不能说“三个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常用“年、月、日”来表示日期,如“今天是二00八年三月八日”,在这句中“年、月、日”一起出现,而且出现条件相同,前面都有表示序数的数词。人们会误以为“年、月、日”的用法是相同的,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相同,多观察一些语言事实就会发现三者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具体比较如下:
  (一)表示时段时,“年、日”前只能加基数词,不能加量词;“月”的情况正好相反,前面要加量词,不能加基数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数词+月”可以表示时段,如“三月不知肉味”⑦。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数词+月”,如“一月”等已经作为了月份的名称表示时点,那么计数时如果“月”前直接加数词就会产生混淆,因此要加数量词组⑧。而同样表示时点时,“年”由于用了公元前、公元来限定,如“公元三年”,所以就不会与表示时段的“三年”混同;说到日期时可以用“号”,如“三号”,所以也能够与“三日/天”区分。
  (二)表示时段时,“年、月、日”与“半”连用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果“年、月、日”之前没有其他数词,那么“半”与“年、日”结合时,中间不加量词,与“月”结合时,中间要加量词;如果之前有其他数词,那么与“年、日”连用时,“半”在后面且不加量词,与“月”连用时,“半”在“月”之前,其他数词与“半”之间要用量词:
  


  (三)表示时段时,“年、月、日”还与“几、左右、多”连用。“几、左右”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几”位于“年、月、日”之前。“左右”位于数量结构后。有零头的时段表达通常加“多”来表示。数词为个位数或带个位数的多位数时,“多”加在“年、日”之后“月”之前,数词为十位以上的整数,“多”加在“年、月、日”之前⑨。但不论处于什么位置,“月”总要与量词搭配,“年、日”则不加:
  


  (四)表示时点时,有“今年、今日”等说法,讲到月份则可采取别的说法:
  


  当采用了其他说法时,我们发现“月”前均带有量词“个”。
  (五)“年、月、日”前面带上“第+序数词”也可表示时点,这时“年、日”前不加量词,“月”前则必须用量词,试比较:
  


  (六)有时我们会发现,在含有“整”或指示词“这、那”的结构中,我们可以说“这年”“这一年”“这月”“这一月”“这天”“这一天”,但是加上一个量词后就不能说“这个年”“这一个年”“这个天”“这一个天”,只能说“这个月”“这一个月”,可见这些异同是由量词“个”的省略与否造成的:
  


  通过比较发现:“年、日”前面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月”前则要加量词“个”。可见,“年、月、日”在用法上是不完全对应的⑩。在汉语中,数词和名词的中间要用量词:数词+量词+名词。“年、日”作名词兼量词,“月”仅作名词,因此,“月”在使用时前面要加量词“个”,以区别于“年、日”。正是由于三者不同的词性,规定了它们用法的不同。
  
  四、结论
  
  以上我们考察了时间词“今月”以及由“年、月、日”构成的时间词的组词情况。由于时间词具有强大的能产性,从“今月”转换到“本月”“这个月”,虽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却是不变的。这是时间词发展的轨迹,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另外,“年、月、日”三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词性,使得用法也不同,这需要人们在使用中注意。
  
  注释:
  ①赵恩芳,谈“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7期。
  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③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
  ④《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⑤《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
  ⑥李作南、李仁孝,《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⑦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⑧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⑨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⑩陆俭明,说“年、月、日”,《世界汉语教学》(创刊号),1987年9月。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黄晓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用一个具有负微分迁移率的电子漂移速率函数概括RWH机制,给出Gunn效应的六耦合模方程组,并对Gunn自激振荡的频率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基结果与实验符合比较好。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
和厚朴酚在0.1mol·L^-NH3-NH4Cl底液中,出现一灵敏吸附伏安还原峰,Ep=-0.23V(vs.Ag/AgCl)。当富集时间为3min时,峰电流与和厚朴酚浓度在1.0×10^-8 ̄1.0×10^-7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0×10^-9mol·L^-1,可用于中药厚朴的测定。
引言  语言测试具有多种作用。就教师而言,它可以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通过考试,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最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地测量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考试的成败,试题质量的高低对教学和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必须要保证试题的质量。再一方面,对于研究者来说,他
日前,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获悉,1月,乐凯华光各项经营指标再创新高。其中,销售额同比增长81.15%,感光材料销量同比增长95.21%。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良好的技术服
目前,国内研究货币发行方式的学者众多,但鲜有专门将各国货币发行机制进行统一研究的文献。本文将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数种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进行统一的机理研究.同时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容产业也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出版业正在由以出版社为中心连接作者、印刷、分销和书店的模
现今印刷企业引进CTP系统己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企业已开始尝试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以补充生产能力。传统印刷企业在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后,将会面对传统cTP输出系统与数字印刷设备等
受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举行了由天津长荣开发的“纸电池印刷及信息智能化应用技术开发”项目验收会,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通
与公开增发不同,证监会对定向增发股份的限售期做了明确规定,定向增发股份发行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二级市场交易限制,因而缺乏股票价值中的可交易性价值,是导致定向增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