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本身就是旅游的精神和灵魂,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实现旅游产业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文旅融合则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从国家层面也愈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多重因素作用之下,旅游专业课堂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旅游地理课程联系紧密。以古诗词为切入点,探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旅游地理课堂。
[关键词] 古诗词;中华传统文化;旅游地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16-02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古诗词与旅游业的联系愈加紧密
(一)文旅融合大背景
文化和旅游息息相关,文化本身就是旅游的基本内涵,旅游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扩大、增强和逐步提升,我们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强国,简单型、粗放型旅游模式,越来越没有发展前景了。“文旅融合”从国家层面开始逐渐下沉,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各级人民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已经全部投入实施并逐渐深入展开。未来文化与旅游的不仅是产品融合与之相关的服务都会有效地进行融合,而非简单地拼凑。
(二)古诗词与旅游业现状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数年来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反响,使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诗涉及的地方是西安,虽然我们感受不到那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但却能从白居易的诗词中读出当时长安的辉煌与壮丽。再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光旖旎的苏州,一直都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苏州向来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张继的《枫桥夜泊》一出,寒山寺就成了游苏州的必去之地。
古人笔下所写的自然风景及其人生经验,被现代旅游规划行家里手用笔加以点染,便更加耐人寻味,这就是将古典诗词和现代旅游文化艺术完美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大艺术魅力。越来越多的古代旅游项目规划师开始意识到,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然隐含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旅游文化资源,而我国盛产古诗词的历史时期因此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浙江旅游始终把“诗画浙江”作为其新的品牌形象与产品定位。早在2018年,浙江省政府在经济管理工作常务会议专题报告中就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诗路”沿线一些地区纷纷启动修建并陆续恢复“诗路”的名胜古迹、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据统计,共有400多位唐代著名诗人在浙东兰溪山水间摩崖遗址上遗存留下了1500多首古体诗。作为一条串联中国浙江历史诗词的旅游经济带,浙东的唐诗文化道路无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条历史艺术文化旅游线路。2019年1月11日,柯桥、上虞、嵊州、新昌等8个浙东地区唐诗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管理单位,在浙江天台山共同组织召开了浙东唐诗之路沿线黄金时期旅游产品线路合作联盟,未来将与浙江天台山旅游携手加强合作,打造高标准的唐诗旅游黄金线路并积极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产品。
(三)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思考
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行业往“文化”方向倾斜,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之前行业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从业人员能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输出。所以传统旅游课堂中仅传授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了,旅游专业课堂急需改变。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从国家层面要求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文化使者的阵地,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则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应探索以多种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堂,通过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熏陶,强化中职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只有学生们从内心认同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大使。
二、旅游地理课程与古诗词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梳理旅游地理课程特点
中职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从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的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以地理关系将名胜古迹和优美风景区分区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在介绍中又渗透基础地理知识。
(二)旅游地理课程中零散出现的古诗词案例
古代文化生活中存在各种地理现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句都蕴含了极为深厚的地理学知识。接下来我们从古诗词与名山、大川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古诗词。
1.古诗词与名山
旅游地理这门专业课程介绍庐山必定会提及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词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必须从地质构造角度去解释诗句,因为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才会呈现出诗句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效果。
2.古诗词与大川
旅游地理课程介绍到长江三峡,也自然会想到李白的名篇《早发白帝城》。从地理知识解读诗句则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形容长江水流流速之快;“彩云间”则是因为白帝城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势落差大;长江从第一阶梯奔流而下,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長江水流湍急,进而“轻舟”很快就穿过“万重山”。 三、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选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切入点的原因
古诗词本身就是我国历史文学中的一颗璀璨光辉的明珠。单从旅游地理角度分析,我们就能看到古诗词涉及农时、天气现象、地形地貌等。因此,旅游地理课堂教师可以从旅游地理角度来引导学生重新理解诗词,以旅游地理的视角去感受诗词之美,进而使旅游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在旅游地理课堂介绍旅游景点时,将古诗词与景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辨析、总结,教学重点得以强化,難点得以简化,地理知识理解更透彻,古诗词记忆更深刻。因此,我们选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的切入点。
(二)《诗游江苏》教学实录
我们选取旅游地理教材中江苏省的内容,以《诗游江苏》为题来阐述以古诗词为切入点的课堂实践探索。
《诗游江苏》教学实录
1.“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导入
师:近日江苏省文化与旅游大厅着力打造的“水韵江苏”国际文化旅游标识品牌新版logo正式在江苏省亮相,这是江苏省旅游产业塑造其新气象的一次集中反映,更是我国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进程中取得新突破的一次诗意表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何为“水韵江苏”吧。
师:了解了“水韵江苏”之后,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借鉴“水韵江苏”推出“诗游江苏”旅游线路。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与江苏有关的诗词
如:《枫桥夜泊》《金陵怀古》《芙蓉楼送辛渐·丹阳城南秋海阴》等。
3.教师重点分析《枫桥夜泊》
师: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辗转难眠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让他名垂千古,让苏州这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中的那座城、那座桥、那座寺庙。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基本概况,以寒山寺为点学习苏州著名旅游景点基本知识。
4.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南京组、扬州组、无锡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解释搜集的诗词中所描绘的城市、景点并派代表讲述。
5.布置课后拓展任务:以“诗游江苏”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四、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堂
诗词本身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底蕴,读诗与品写现代文学便是为了充分体会现代人生活的内心,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意义,开阔眼界和高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冲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多地应该肩负起弘扬文化的使命,更多地扛起发展与创新文化的使命。作为旅游专业教师,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文化传播使者,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专业课课堂中,不断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建梅.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4).
[2]胡建会.中学地理教学中诗词的应用研究[M].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06.
[3]冯旭芹.跟着古诗词游中国:古诗词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0).
[4]胡旺梅.高职旅游管理渗透文旅融合思路的策略[J].当代旅游,2020(10).
[5]李策.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途径[D].2020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0-16.
[关键词] 古诗词;中华传统文化;旅游地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16-02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古诗词与旅游业的联系愈加紧密
(一)文旅融合大背景
文化和旅游息息相关,文化本身就是旅游的基本内涵,旅游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扩大、增强和逐步提升,我们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强国,简单型、粗放型旅游模式,越来越没有发展前景了。“文旅融合”从国家层面开始逐渐下沉,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各级人民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已经全部投入实施并逐渐深入展开。未来文化与旅游的不仅是产品融合与之相关的服务都会有效地进行融合,而非简单地拼凑。
(二)古诗词与旅游业现状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数年来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反响,使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诗涉及的地方是西安,虽然我们感受不到那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但却能从白居易的诗词中读出当时长安的辉煌与壮丽。再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光旖旎的苏州,一直都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苏州向来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张继的《枫桥夜泊》一出,寒山寺就成了游苏州的必去之地。
古人笔下所写的自然风景及其人生经验,被现代旅游规划行家里手用笔加以点染,便更加耐人寻味,这就是将古典诗词和现代旅游文化艺术完美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大艺术魅力。越来越多的古代旅游项目规划师开始意识到,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然隐含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旅游文化资源,而我国盛产古诗词的历史时期因此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浙江旅游始终把“诗画浙江”作为其新的品牌形象与产品定位。早在2018年,浙江省政府在经济管理工作常务会议专题报告中就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诗路”沿线一些地区纷纷启动修建并陆续恢复“诗路”的名胜古迹、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据统计,共有400多位唐代著名诗人在浙东兰溪山水间摩崖遗址上遗存留下了1500多首古体诗。作为一条串联中国浙江历史诗词的旅游经济带,浙东的唐诗文化道路无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条历史艺术文化旅游线路。2019年1月11日,柯桥、上虞、嵊州、新昌等8个浙东地区唐诗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管理单位,在浙江天台山共同组织召开了浙东唐诗之路沿线黄金时期旅游产品线路合作联盟,未来将与浙江天台山旅游携手加强合作,打造高标准的唐诗旅游黄金线路并积极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产品。
(三)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思考
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行业往“文化”方向倾斜,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之前行业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从业人员能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输出。所以传统旅游课堂中仅传授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了,旅游专业课堂急需改变。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从国家层面要求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文化使者的阵地,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则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应探索以多种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堂,通过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熏陶,强化中职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只有学生们从内心认同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大使。
二、旅游地理课程与古诗词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梳理旅游地理课程特点
中职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从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的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以地理关系将名胜古迹和优美风景区分区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在介绍中又渗透基础地理知识。
(二)旅游地理课程中零散出现的古诗词案例
古代文化生活中存在各种地理现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句都蕴含了极为深厚的地理学知识。接下来我们从古诗词与名山、大川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古诗词。
1.古诗词与名山
旅游地理这门专业课程介绍庐山必定会提及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词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必须从地质构造角度去解释诗句,因为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才会呈现出诗句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效果。
2.古诗词与大川
旅游地理课程介绍到长江三峡,也自然会想到李白的名篇《早发白帝城》。从地理知识解读诗句则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形容长江水流流速之快;“彩云间”则是因为白帝城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势落差大;长江从第一阶梯奔流而下,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長江水流湍急,进而“轻舟”很快就穿过“万重山”。 三、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选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切入点的原因
古诗词本身就是我国历史文学中的一颗璀璨光辉的明珠。单从旅游地理角度分析,我们就能看到古诗词涉及农时、天气现象、地形地貌等。因此,旅游地理课堂教师可以从旅游地理角度来引导学生重新理解诗词,以旅游地理的视角去感受诗词之美,进而使旅游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在旅游地理课堂介绍旅游景点时,将古诗词与景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辨析、总结,教学重点得以强化,難点得以简化,地理知识理解更透彻,古诗词记忆更深刻。因此,我们选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地理课堂的切入点。
(二)《诗游江苏》教学实录
我们选取旅游地理教材中江苏省的内容,以《诗游江苏》为题来阐述以古诗词为切入点的课堂实践探索。
《诗游江苏》教学实录
1.“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导入
师:近日江苏省文化与旅游大厅着力打造的“水韵江苏”国际文化旅游标识品牌新版logo正式在江苏省亮相,这是江苏省旅游产业塑造其新气象的一次集中反映,更是我国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进程中取得新突破的一次诗意表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何为“水韵江苏”吧。
师:了解了“水韵江苏”之后,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借鉴“水韵江苏”推出“诗游江苏”旅游线路。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与江苏有关的诗词
如:《枫桥夜泊》《金陵怀古》《芙蓉楼送辛渐·丹阳城南秋海阴》等。
3.教师重点分析《枫桥夜泊》
师: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辗转难眠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让他名垂千古,让苏州这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中的那座城、那座桥、那座寺庙。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基本概况,以寒山寺为点学习苏州著名旅游景点基本知识。
4.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南京组、扬州组、无锡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解释搜集的诗词中所描绘的城市、景点并派代表讲述。
5.布置课后拓展任务:以“诗游江苏”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四、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堂
诗词本身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底蕴,读诗与品写现代文学便是为了充分体会现代人生活的内心,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意义,开阔眼界和高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冲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多地应该肩负起弘扬文化的使命,更多地扛起发展与创新文化的使命。作为旅游专业教师,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文化传播使者,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专业课课堂中,不断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建梅.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4).
[2]胡建会.中学地理教学中诗词的应用研究[M].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06.
[3]冯旭芹.跟着古诗词游中国:古诗词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0).
[4]胡旺梅.高职旅游管理渗透文旅融合思路的策略[J].当代旅游,2020(10).
[5]李策.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途径[D].2020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