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量化图 提升产品质量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正林,重庆拓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8月27日至9月2日,日经BP社以日本制造业工程师为对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问题的切入点,既不是有关技术对企业的作用,也不是有关技术革新等内容,而是关于“技术失败”。
  
  日经BP社从失败学的角度,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其中,最有深意的是:89.6%的日本工程师在过去的工作中,都曾经历过难以忘记的失败。
  
  危机感的量化图
  
  这次调查,日经BP社以旗下《日经制造NEWS》杂志的读者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邮件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所选择的企业,其规模和销售额两个指标,都处在日本制造业的前1000家内,回收的有效答卷为772家。
  
  调查不仅从经营者的角度,还从现场的角度两个方面,拟定了诸如“制造现场的派遣劳动者实情”、“制造业中的技能传承”、“面向孩子和学生的产品制造教育”等,约60个题目,对制造现场的危机感,进行了量化。
  
  经过分析和整理,将60个题目内容,归纳为四个大的方面,分别是:
  
  1.迄今为止,在自己担当的技术方面,曾经经历过决不会忘记的失败吗?
  
  2.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失败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4.为了弄清失败的原因和防止相同的失败再次发生,所采用的必要措施有哪些?
  
  
  
  
  
  出人意料的是:89.6%的工程师,都经历过“决不会忘记的失败”(见图1)。
  
  
  
  而“判断错误或想得太多”、“知识和专门技能不足”、“检查或验证不够、检查或验证的条件不具备”等,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见图2)。
  
  
  
  在因为这种失败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几乎一半(49.7%)的回答,都是“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金钱上的损失”(见图3)。
  
  
  
  在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弄清造成失败的原因和防止发生相同的失败”方面,“形成容易进行讨论的企业内部氛围”、“提高每位员工的产品制造意识”、“营造知识和情报共有的环境”等内容,占了回答者的六成以上(见图4)。
  
  
  面对技术失败的中日差异
  
  从各图中,我们看到了如下一些与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员工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将近90%日本制造企业的工程师,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败,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对失败的自我深刻反省,反映了日本制造业技术者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构成了日本制造业技术者群体中的主体。而真正将失败作为成功之母的做法,则是日本制造业在近几十年来,为全世界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质产品的原动力。而制造能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寻找源头时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相同失败发生的人们。
  
  第二,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之中,从个人身上寻找的原因,占了11个原因的前七项。就是说,日本制造企业的工程师们,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先从自己身上寻找。这样,自然会对失败深刻记忆。而对经营、管理没有跟上,并没有过多地追究。另外,“交流不够”也占有相当大的成分。这一点,只要有在日本企业长期工作经历的外国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大小企业,也无论多么紧迫的交货期,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会立刻停下来,直到彻底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才会再次开始生产,这种看似浪费的做法,恰恰是企业减少无效成本的最为有力的手段。
  
  第三,在“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上,从金钱的角度考虑影响,占了绝大多数。这一点,从侧面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同样关心和重视企业利益。而“赔偿客户和消费者金钱上的损失”,被看着是天经地义的事。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同客户和消费者的扯皮事。另外,大多数的技术者们都能深刻认识到:由于自己在技术上的失败,给其他部门和其他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将“约定不追究个人责任”,作为“彻底弄清失败的原因和防止发生相同的失败”的重要指标,这与中国企业有重大区别。它从侧面说明,日本企业在对待失败时,着重在集体承担责任,而不是将某个人置于失败事件的顶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由于不害怕追究个人的责任,在失败发生后,与失败事件有关的每一个人,都会客观而冷静地寻找造成失败的真正原因和寻找防止相同失败再次发生的方法和措施。由于对失败的真正原因少有隐瞒或毫无隐瞒,更容易找到真正防止相同失败再次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则失败当事人就很有可能因为害怕“秋后算账”而隐瞒失败真相,误导人们采取错误的防止措施和方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从另一方面讲,日本企业充满着人性化。因为一个大的失败,往往由诸多因素引起,单独重视某个人的责任,是不人道的表现。
  
  与之对比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如果也能够像日本制造业的工程师那样,真正认识失败,并将失败真正作为成功之母,无疑是为真正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找到了一个可以着手的切入点。其实,中国产品与日本产品在质量上,就相差那么一点点。
  
  [编辑 陈 力]
  
  E-mail:chinacbr@vip.163.com
  
其他文献
公司    东航“牵手”淘宝卖机票  东航与阿里巴巴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付宝为东航官网在线机票业务提供直销支付服务。同时,东航将在淘宝上开设网上旗舰店,旅客可以通过东航淘宝旗舰店直接购票,享受更多优惠。  传统的代理模式让机票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在电子商务化趋势中,航空公司必须缩短链条,这既出于成本考虑也是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为应对未来高铁冲击,提前筑好了一道价格“阻击线”
期刊
近日,与一位《财富》500强企业的员工攀谈,他告诉我,他痛恨这家著名的公司。  他是一位销售经理,今年的任务指标很高,明明知道完不成,还得假装信心百倍。他原本期望能够从公司得到大力的支持,但是,像他这样的前线经理,几乎不了解公司的战略战术,而他的老板除了“催租子、数豆子”之外,很少能为他提供有价值的现场帮助。因此他说,他毫无成就感,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离开。  幸好,我认识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几位高管。于
期刊
底特律大都会机场是美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西北最大的航空枢纽和中转站。但与美国其他的大机场不同,在底特律机场转机的乘客,要远远多于以此为目的地的旅客。实际上,我曾在底特律转机十余次,只有今天是从航站楼走出,而非搭乘另一航班离开。    初入底特律:松鼠穿越的废城    市中心到处是一幢幢废弃的房子,松鼠逍遥地随意横穿马路,似乎这早已不是人类占据的世界。  搭上艾维斯租车公司的摆渡车。发现同车只有
期刊
国企和民企能不能共进?  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这次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或者说是国有经济,发挥了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国进民退,首先是一个定义问题。什么是国?什么是民?现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企业,比如说国有股占了40%算不算国有企业?占了50%算还是60%算,或者是70%算?  前一段时间遇到花旗银行的高管,我说按照中国的概念,你们现在是国有企业。他愣了一下,说从股权结构
期刊
特别主持:杨吉,智唐文化执行总监、律师、财经图书评论人    智慧影响趋势,商业改变世界。  目前市场上专为商业人士出品的图书导读不多,即便有,要么就是对过去二十多年经典商业图书的选编、点评,在内容上没有及时更新,时效性也远远不够;要么就是被冠以“经典速读”、“名著提要”、“人生必读”,甚至是“一生不得不知的XX本书”。但这类图书往往是剪刀糨糊一蹴而就的产物。  2009年,本刊陆续向读者精心推荐
期刊
公司破产重组本不是什么奇事,但席梦思在25年的时间内却破产重组7次,每经历一次破产重组,出售方带着巨额回报安全撤退,而收购方却将席梦思推向更深的债务深渊……  这对那些忙于海外抄底的中国企业认清收购对象有着警示意义。    美国床垫第一大品牌席梦思是个有意思的“怪胎”:一方面盈利能力非常强,一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左右,盈利约1亿美元;而另一方面却是债台高筑,其债务已从1991年的1.64亿美元飙升
期刊
在中国汽车业内,一汽和上汽是当之无愧的“大哥”、“二哥”,东风“老三”的宝座近年来在异军突起的长安“逼宫”之下可谓摇摇欲坠。而一场由新掌门人主导的并购让长安实现多年夙愿,彻底翻身上位。     善战者求之于势。可到哪里去找一个像徐留平这样善于使“巧劲”的掌门人呢?     学以致用     2009年11月10日,央企间首次汽车重组,揽中航入怀的新长安,加上哈飞、昌河,今年前10月的整车销量高达1
期刊
主持人:     张天兵,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     嘉宾:     王树彤,敦煌网CEO     杨鹏,华道数据董事长     李彤,《商界评论》主编     张向东,3G门户网总裁     王世渝,北京安控投资执行董事     王树彤: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是一个态度     在今天的经济变局下,企业如何进行突破?我认为,第一就是观念上的突破。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今天这个变局、这种不确定性
期刊
文/姜奇平,《商界评论》特约研究员,@HOME实验室主任     最近热起来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联,整合信息流、物流和人际关系流,便于识别和管理的“物理——社会”网络。     作为财富洗牌的一次机会,物联网的兴起,会给哪些人带来财富,使哪些人失去财富呢?我们可以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个角度来观察。     商业机会:     
期刊
流程的效率是随着变动的增加以平方的速度降低的,流程的变动越大,效率越低。     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有一次访问韩国,参观了一家面粉企业。这家面粉厂每天处理小麦1500吨,只有66名雇员。刘永行惊叹不已,因为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日生产能力一般只有几百吨,员工高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250吨日生产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仅有韩国工厂的1/6。     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