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路径选择。目前中部地区正面临金融危机下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各省经济发展势头空前强劲,政府政策推动强度加大。因此,结合中部各省的自身特点和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中部地区应该通过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4.009
县域经济是中部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以湖北省为例,2008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6018.6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53.1%,占据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1%,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同时,县域经济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举措,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此,中部地区探究县域经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等沿海地区特别是东莞这样的订单式产业区面临重大调整。在出口受到严重抑制的情况下,广东省政府适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整战略,这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其实,东莞当时从国际产业结构演变格局来看,也恰好是承接了来自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区际转移主要包括产业、人才与需求的三大回流。回流潮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和挑战,中部地区以湖南省为首纷纷提出了“弯道超车”的战略或相关思想,即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金融危机的“弯道”开始减速时,抓住承接世界资本流动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将经济波动期变成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实现“弯道超车”。
2009年上半年,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开始增强,为中部地区“弯道超车”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份GDP增幅均超过10%,而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东部发达省市则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分别上涨了7.1%、6.3%和7.8%,与上一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下降3~5个百分点。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3.2%,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而且规模工业、城镇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在2009年1月-2月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23.8%,分别高出全省5.5和4.1个百分点。
中部六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扶持措施,以及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计划以及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部地区的吸引力,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强后盾。如2009年4月在合肥举办的第四屆中博会上,中部六省签约外资项目就达127个,引进资金63.7亿美元。同时,中部各省利用外资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仍然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上半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5%,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小企业集群
(一)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
从中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有三个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中只能选定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或者说唱主角的只能是中小企业。
一是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公司制改造的实施,使得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了国企或大国企,县以及县以下的国有资本已经基本退出,目前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的就是中小企业,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民营企业。二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尤其是农业税废止后,政府来自农业的收入只能是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收入,这些中小企业成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主体。三是中小企业自身的性质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中小企业一般来说投资规模小,比较容易创办,大部分企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而我国许多县市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受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创办大型企业。同时县域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其需求,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以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湖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184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4.4%。2006年,湖北省省县域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2008年湖北省更是新增私营企业34678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1.69万个。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732家,比上年净增1421家,一大批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湖南省在2008年县域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也上升到67.8%。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化进程创新了体制改革,给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中小企业来刺激区域发展的区域政策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通过大企业和投资的策略。按照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姆斯特朗的介绍,在英国等欧洲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注重外部大企业、大投资的区域政策由于没能对内生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几乎没有重视新企业的形成和中小企业(SMES)的扩张以及鼓励企业发展最新技术,因而受到了较为普遍的指责。代之而起的区域政策成为中小企业部门的发展战略,因此,近30年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欧洲很多国家地方政府(郡县)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它们之所以选择中小企业(小企业:雇员50人:中型企业:50~250人,大型:250人以上),主要源于中小企业的本土化倾向、根植性的特征,它与欧洲现行的区域经济政策更注重内生增长相吻合。
欧洲区域政策理论总结出,五种主要的论点支持区域政策以中小企业为目标:第一,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新就业机会;第二,他们通过创造各种企业家精神和承担风险,能够形成多元化的灵活的产业基础;第三,它们能够促进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第四,它们能够促进创新;第五,它们能够提高产业关联,并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
企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地理集中或接近和产业联系,集群是看得见,摸不着,如同网络一样的组 织。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借助集群的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弱小的劣势,通过生产、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降低成本。同时,集群的存在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以及在争取集群内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更有谈判优势,也就是一把筷子不易折断。而单个的中小企业是分散的,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很容易倒闭。
通常说的集群有两类:一类是美国硅谷或者中国北京的中关村一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另一类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国际上著名的是“第三意大利”,指的是出现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北部地区的成功中小企业群,该地区主要的集群模式是生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集群。目前,这类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得较好的是浙江、江苏一带的中小企业集群,还有广东东莞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很著名。
可以看到的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得好的地方正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如2008年全国百强县排名,江苏省有27个县入围,其中江苏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4个县级市成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浙江占27个,在十强中就占据4席;两个省百强县相加占了全国百强县的一半还多。就中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来说,适宜的模式是“意大利式的新产业区”,因此江浙的成功经验值得中部地区借鉴。
三、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特色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资源优势突出,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中部地区农业基础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同时,中部地区还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包括冶金、汽车、能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机电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借鉴浙江、江苏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的产业集群模式,考虑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中部地区在规划中应该着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在此进程中则要正确定位,着重培养和灌输市场意识以及全民创业的理念,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
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河流众多,像长江、黄河、淮河、汉江等主要河流均流经中部。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在很多县域都非常好,适宜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区域外对相关农产品的需求也很大,比如粮食、蔬菜、禽蛋等。同时,发展农业的大环境非常好,国家的“三农”政策也提供了发展农业产业的好时机。而且,它也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已经占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优势产业带,如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油菜优势区,布局在河南、安徽的中原肉牛优势产区等。中部地区各县域可考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确立主导产品,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逐渐建立起包括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如湖北省武汉市可重点打造蔡甸区的莲藕、西甜瓜(藜蒿)产业链,江夏区的生猪、水禽和优质稻产业链,黄陂区的芦笋、水禽和优质稻产业链,新洲区的食用菌、蔬菜和家禽产业链,东西湖区的蔬菜和奶业产业链,汉南区的水产产业链,洪山区的洪山菜薹产业链等15条产业链。而像湖北仙桃有名的“沔阳三蒸”、恩施土家族的掉渣烧饼、钟祥的豆腐等土特产则可以通过规划、包装与营销将其产业化。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适宜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上。当时“第三意大利”也就是完全依靠纺织、家具产业、个人用品产业等传统产业来发展企业集群,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来创造本国的经济奇迹,成为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的。因此,中部地区应依托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的机遇,着重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型和调整。如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依托武汉、襄阳、黄石、十堰等大中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如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机电制造业集群,以电力、煤炭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集群,以钢铁为支柱的材料工业集群等。中部地區在承接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内转移的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要利用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功能,明确各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考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县域如处于大中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县域,可以考虑依托比邻中心城市的信息、科技、教育等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鉴于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的:一是不要觉得不是高新技术就不要,传统产业应该是中部地区的优势,注意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注重发展传统产业的高端部分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二是要防止污染的转移,考虑环境污染的防治。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中部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打造文化资源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拥有洛阳、开封、长沙、凤凰、景德镇、亳州、安庆等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有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台山、九华山等禅宗文化圣地,同时又有鄱阳湖、洞庭湖、湘江、长江、汉江等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因此,中部地区可考虑共享资源,打造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如红色之旅、禅宗之旅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如湖北省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经济发展的“两圈一带”,其中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是以鄂西地区的丰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一江两山”等核心旅游区为支撑而构建的,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四圈”,即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和科学发展圈。另外,中部地区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荆楚文化、少林文化、三晋文化、赣文化、徽文化等,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而且文化产业发展与构建两型社会不谋而合。因此中部地区可考虑以此为素材促进网络服务业、电子娱乐游戏业、互联网传媒业等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慧敏,湖北:全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首破6000亿元大关[EB/OL],(2009-02-15)[2010-12-12]ht-tp:∥WWW,gov,cn/gzdt/2009-02/15/content-1231775,htm,
[2]腾讯新闻,我国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大洗牌”[EB/OL],(2009-07-25)[2011-02-05]http:∥news,qq,corn/a/20090725/000388,htm,
[3]皮曙初,湖北县域经济“逆境飘红”成为发展亮点[EB/OL],(2009-04-09)[2011-02-05],http:∥WWW,hg,gov,cn,
[4]陈学桦,屈晓妍,第四届中博会昨日落幕[EB/OL],(2009-04-09)[2011-02-05]http:∥midchina,xinhua-net,corn|,
[5]湖北省统计局,上半年湖北经济形势分析及评判[EB/OL],(2009-07-29)[2011-02-05]http:∥WWW,stats--hb,gov,cn/tjj/,
[6]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EB/OL],(2005-11-30)[2011-03-04]http:∥WWW,china-county,org|,
[7]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EB/OL],(2009-07-27)[2011-03-08]http:∥WWW,pepole,corn,cn/,
[8]邓宗祥,以市区经济为龙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EB/OL],(2009-08-20)[2011-03-10],http://WWW,hn-county,corn,
[9]龙滢,程慧朋,武汉打造15条特色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EB/OL],(2009-05-04)[2011-03-10]http:∥WWW,wuhanagri,gov,cn/,
(责任编辑 易民)
关键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4.009
县域经济是中部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以湖北省为例,2008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6018.6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53.1%,占据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1%,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同时,县域经济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举措,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此,中部地区探究县域经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等沿海地区特别是东莞这样的订单式产业区面临重大调整。在出口受到严重抑制的情况下,广东省政府适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整战略,这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其实,东莞当时从国际产业结构演变格局来看,也恰好是承接了来自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区际转移主要包括产业、人才与需求的三大回流。回流潮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和挑战,中部地区以湖南省为首纷纷提出了“弯道超车”的战略或相关思想,即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金融危机的“弯道”开始减速时,抓住承接世界资本流动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将经济波动期变成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实现“弯道超车”。
2009年上半年,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开始增强,为中部地区“弯道超车”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份GDP增幅均超过10%,而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东部发达省市则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分别上涨了7.1%、6.3%和7.8%,与上一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下降3~5个百分点。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3.2%,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而且规模工业、城镇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在2009年1月-2月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23.8%,分别高出全省5.5和4.1个百分点。
中部六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扶持措施,以及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计划以及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部地区的吸引力,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强后盾。如2009年4月在合肥举办的第四屆中博会上,中部六省签约外资项目就达127个,引进资金63.7亿美元。同时,中部各省利用外资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仍然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上半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5%,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小企业集群
(一)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
从中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有三个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中只能选定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或者说唱主角的只能是中小企业。
一是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公司制改造的实施,使得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了国企或大国企,县以及县以下的国有资本已经基本退出,目前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的就是中小企业,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民营企业。二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尤其是农业税废止后,政府来自农业的收入只能是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收入,这些中小企业成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主体。三是中小企业自身的性质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中小企业一般来说投资规模小,比较容易创办,大部分企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而我国许多县市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受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创办大型企业。同时县域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其需求,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以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湖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184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4.4%。2006年,湖北省省县域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2008年湖北省更是新增私营企业34678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1.69万个。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732家,比上年净增1421家,一大批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湖南省在2008年县域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也上升到67.8%。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化进程创新了体制改革,给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中小企业来刺激区域发展的区域政策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通过大企业和投资的策略。按照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姆斯特朗的介绍,在英国等欧洲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注重外部大企业、大投资的区域政策由于没能对内生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几乎没有重视新企业的形成和中小企业(SMES)的扩张以及鼓励企业发展最新技术,因而受到了较为普遍的指责。代之而起的区域政策成为中小企业部门的发展战略,因此,近30年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欧洲很多国家地方政府(郡县)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它们之所以选择中小企业(小企业:雇员50人:中型企业:50~250人,大型:250人以上),主要源于中小企业的本土化倾向、根植性的特征,它与欧洲现行的区域经济政策更注重内生增长相吻合。
欧洲区域政策理论总结出,五种主要的论点支持区域政策以中小企业为目标:第一,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新就业机会;第二,他们通过创造各种企业家精神和承担风险,能够形成多元化的灵活的产业基础;第三,它们能够促进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第四,它们能够促进创新;第五,它们能够提高产业关联,并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
企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地理集中或接近和产业联系,集群是看得见,摸不着,如同网络一样的组 织。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借助集群的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弱小的劣势,通过生产、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降低成本。同时,集群的存在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以及在争取集群内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更有谈判优势,也就是一把筷子不易折断。而单个的中小企业是分散的,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很容易倒闭。
通常说的集群有两类:一类是美国硅谷或者中国北京的中关村一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另一类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国际上著名的是“第三意大利”,指的是出现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北部地区的成功中小企业群,该地区主要的集群模式是生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集群。目前,这类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得较好的是浙江、江苏一带的中小企业集群,还有广东东莞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很著名。
可以看到的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得好的地方正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如2008年全国百强县排名,江苏省有27个县入围,其中江苏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4个县级市成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浙江占27个,在十强中就占据4席;两个省百强县相加占了全国百强县的一半还多。就中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来说,适宜的模式是“意大利式的新产业区”,因此江浙的成功经验值得中部地区借鉴。
三、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特色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资源优势突出,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中部地区农业基础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同时,中部地区还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包括冶金、汽车、能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机电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借鉴浙江、江苏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的产业集群模式,考虑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中部地区在规划中应该着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在此进程中则要正确定位,着重培养和灌输市场意识以及全民创业的理念,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
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河流众多,像长江、黄河、淮河、汉江等主要河流均流经中部。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在很多县域都非常好,适宜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区域外对相关农产品的需求也很大,比如粮食、蔬菜、禽蛋等。同时,发展农业的大环境非常好,国家的“三农”政策也提供了发展农业产业的好时机。而且,它也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已经占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优势产业带,如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油菜优势区,布局在河南、安徽的中原肉牛优势产区等。中部地区各县域可考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确立主导产品,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逐渐建立起包括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如湖北省武汉市可重点打造蔡甸区的莲藕、西甜瓜(藜蒿)产业链,江夏区的生猪、水禽和优质稻产业链,黄陂区的芦笋、水禽和优质稻产业链,新洲区的食用菌、蔬菜和家禽产业链,东西湖区的蔬菜和奶业产业链,汉南区的水产产业链,洪山区的洪山菜薹产业链等15条产业链。而像湖北仙桃有名的“沔阳三蒸”、恩施土家族的掉渣烧饼、钟祥的豆腐等土特产则可以通过规划、包装与营销将其产业化。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适宜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上。当时“第三意大利”也就是完全依靠纺织、家具产业、个人用品产业等传统产业来发展企业集群,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来创造本国的经济奇迹,成为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的。因此,中部地区应依托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的机遇,着重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型和调整。如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依托武汉、襄阳、黄石、十堰等大中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如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机电制造业集群,以电力、煤炭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集群,以钢铁为支柱的材料工业集群等。中部地區在承接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内转移的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要利用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功能,明确各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考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县域如处于大中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县域,可以考虑依托比邻中心城市的信息、科技、教育等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鉴于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的:一是不要觉得不是高新技术就不要,传统产业应该是中部地区的优势,注意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注重发展传统产业的高端部分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二是要防止污染的转移,考虑环境污染的防治。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中部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打造文化资源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拥有洛阳、开封、长沙、凤凰、景德镇、亳州、安庆等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有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台山、九华山等禅宗文化圣地,同时又有鄱阳湖、洞庭湖、湘江、长江、汉江等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因此,中部地区可考虑共享资源,打造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如红色之旅、禅宗之旅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如湖北省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经济发展的“两圈一带”,其中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是以鄂西地区的丰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一江两山”等核心旅游区为支撑而构建的,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四圈”,即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和科学发展圈。另外,中部地区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荆楚文化、少林文化、三晋文化、赣文化、徽文化等,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而且文化产业发展与构建两型社会不谋而合。因此中部地区可考虑以此为素材促进网络服务业、电子娱乐游戏业、互联网传媒业等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慧敏,湖北:全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首破6000亿元大关[EB/OL],(2009-02-15)[2010-12-12]ht-tp:∥WWW,gov,cn/gzdt/2009-02/15/content-1231775,htm,
[2]腾讯新闻,我国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大洗牌”[EB/OL],(2009-07-25)[2011-02-05]http:∥news,qq,corn/a/20090725/000388,htm,
[3]皮曙初,湖北县域经济“逆境飘红”成为发展亮点[EB/OL],(2009-04-09)[2011-02-05],http:∥WWW,hg,gov,cn,
[4]陈学桦,屈晓妍,第四届中博会昨日落幕[EB/OL],(2009-04-09)[2011-02-05]http:∥midchina,xinhua-net,corn|,
[5]湖北省统计局,上半年湖北经济形势分析及评判[EB/OL],(2009-07-29)[2011-02-05]http:∥WWW,stats--hb,gov,cn/tjj/,
[6]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EB/OL],(2005-11-30)[2011-03-04]http:∥WWW,china-county,org|,
[7]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EB/OL],(2009-07-27)[2011-03-08]http:∥WWW,pepole,corn,cn/,
[8]邓宗祥,以市区经济为龙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EB/OL],(2009-08-20)[2011-03-10],http://WWW,hn-county,corn,
[9]龙滢,程慧朋,武汉打造15条特色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EB/OL],(2009-05-04)[2011-03-10]http:∥WWW,wuhanagri,gov,cn/,
(责任编辑 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