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 对话 角色转换 原则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交流与沟通,需要在交流沟通中进行知识共建。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对话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人与知识(文本)的对话;人与他人(教师,学生,其它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反思)的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创作背景,通过语言文字媒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
  一、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
  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
  “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绝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帮助,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或者对有价值的分歧进行辩论,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三、教师应该是一个表演者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它不是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而是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对整个对话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轮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对话。
  课堂上的对话具有很多特殊性,这种对话是重的、互动的、立体的,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它不是东拉西扯也不是你争我辩更不是相互折妥协折中。在课堂对话中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达到濡染经典、交流思辨的目的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活性原则
  “语文即生活”,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要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课堂中从学生的情感、见识、生活实际出发,设置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场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幸福地获取,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去感悟、分析、思考,并发挥联想和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体悟真善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学问”,要让学生与社会对话,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吸取文化的营养,构建大语文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胡同文化》就可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讲讲四川人的居住饮食等文化习俗,进而了解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2、开放性原则
  体验、生成、发展都具有开放性。因此,语文对话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答案都是开放的,与学习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来自学习者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所以对话的触角也是多维开放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应具有发展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补充或修正内容;文本的意义还应具有多义性,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文本是一个阅读的起点,不是阅读的终点,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对一些具有明显带有时代特征的文本,可以请学生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讨论,即肯定作品的价值又能从新的价值观出发发现新的价值与意义。
  3、审美性原则
  我们所学习的很多文本时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与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我们通过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作品的人物灵魂,走进大师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感受灵魂的高贵与思想的纯真,艺术的震撼和精神的历练。通 过对话,让学生濡染经典,走近大师的心灵世界,让枯燥的文化变得栩栩如生,狭窄的视界变得豁然开朗。
  4、创造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能力。语文教育不能只培养知道知识的人,而要致力于造就追求深刻知识的人。语文对话教学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增强其对话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文章以初中语文新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大凡优秀的语文
期刊
学校档案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多种形式、各类载体的原始记录,是全体师生员工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凭证,是学校的财富。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确保中小学校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中小学校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教学、教研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新
期刊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所以阅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就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无论是口语的交际交流,还是必要的考试,阅读理解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的形式下,考试时阅读理解的20或30分就更显其重要的地位了!  关键词:阅读 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阅读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亲身体验,增强责任感
期刊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从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应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
期刊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写”则是学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生活观察能力、生活感知能力、情感传达能力的综合再现,所以,一旦这种能力培养起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便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进一步讲,学生的语言才能真正做到发之于心、表之以文,语言的魅力当然也就一览无余。故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热爱写作,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使之既能传达情感,又能在考试中获取较好的成绩,便成了我们语文教师
期刊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  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是,中小学的阅读却被局限地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因而阅读材料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按语文教
期刊
新课改改变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状况,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民主教育和活的教育,必须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组织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学习的舞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就目前而言,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多多少少存在着些许问题,我结合这些年来在政治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对如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英语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英语口语能力训练,在讲解时要突出重点、难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 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英语课程的
期刊
摘要:息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各地中小学纷纷装备了“班班通”工程。所谓班班通,即学校的每个教学班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投影机、电视机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为终端显示的设备,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校园局域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网和互联网相连。中小学“班班通”强大功能,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