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防治新策略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X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不清、治疗方式有待完善。

基本原理

明确我国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危险分层及危险因素研究,有助于指导早期干预、预防心脏性猝死;导管消融、药物治疗和自主神经干预方法的完善将为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低价高效的诊疗策略。

设计方案

项目设置4个课题:①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研究;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③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基质干预策略研究;④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布、危险评估与干预研究。各课题相互关联、互为支持,形成有机的结合。

结论

本研究将建立国人器质性和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数据库及多维度危险评估体系;探索适合国情的低价高效、创新性的多个治疗策略;确立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并指导早期干预治疗决策。

其他文献
衰弱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衰弱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是心力衰竭患者的门诊、急诊就诊及住院次数增加,住院死亡风险增高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即将植入左室辅助装置以及等待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衰弱也可以预测术后并发症增多和死亡风险增加。
目的探讨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尿酸介导的脂肪细胞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选用2~3代的MSCs。在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果糖、尿酸,确定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依次加入HO-1诱导物钴原卟啉(CoPP)及HO-1活性抑制剂锡中卟啉(SnMP),每组5个独立样本。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MSCs衍生的脂肪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背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骤停(SCA)幸存者中的应用已得到公认,但在合并高危因素的无SCA患者中的应用仍需深入探讨。基本原理现有研究表明,以下4个风险因素[晕厥或先兆晕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过低(LVEF <25%)、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频发性室性早博(PVC)]均与SCA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本研究将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患者组成"1.5级预防"患者组,验证
期刊
背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经成为部分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有30%左右的CRT患者术后无反应,同时左心室导线的植入部位被认为是与CRT无反应相关的重要因素。多数相关研究表明左心室导线植入最迟机械激动且避免瘢痕的节段可以显著提升CRT的疗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作为全新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评估左心室机械失同步、最迟激动部位以及瘢痕负荷,从而定位CRT左心室导线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