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读书收获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w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设置]
  
  最近,河北廊坊市实验小学五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老师利用晨会、读书课为大家朗读了经典的书籍故事,同学们也各自读了大量文章,读后有了许多的体会、收获。在读书活动中,班级积极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有诵读展示、佳作欣赏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这次读书交流会还评选出了“读书星级人物”。
  
  [七嘴八舌]
  
  中队长丁建明第一个说话:“《水浒》是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呢?因为它描述了108位英雄好汉的悲壮的故事。”
  刘婧接上话题,激动地说:“我获得了‘三好学生’,老师奖励了我一本《语文世界》杂志,我乐得一蹦三尺高,因为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仔仔细细地阅读了这本杂志,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杂志中许多的优美文章让我回味无穷。”
  张琦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最爱读的是《小学生优秀作文》,因为这本书精选了许多小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有《妈妈的面孔》《妈妈的一双手》《妈妈的爱》等等,文章内容都非常吸引人。”
  大队长曹晨雪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书中的一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子龙单骑救主’‘用奇计孔明借箭’……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赵云勇猛如虎、武艺高强;诸葛亮羽扇纶巾、机智多谋……它不仅让我了解到历史故事,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对我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它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本书。”
  齐子超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增加了人们学习的乐趣。我对有着‘中国文化历史宝典’之誉的《三国演义》情有独钟。”
  
  [眼明心亮]
  
  1.阅读的内容要介绍清楚,可以是内容简介,也可以是评点图书,或是阅读的感受。
  2.有针对性地对阅读的内容展开讨论,可以是专题讨论,可以是自由议论。
  
  [挑战自我]
  
  在讨论后,可以用制作书签、贺卡、手抄报或编排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将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受介绍给大家。根据读书活动的情况,评选“读书星级人物”。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落下了帷幕,如何利用总结运动会这个机会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呢?我打算改变以前只是我一个人总结的做法,让所有人参与进来。  在同学们总结之前,我自己出钱买了一些桂圆作为奖品,设置三个层面来奖励同学们。第一个层面是集体奖,奖给班里的每名同学,因为运动会是集体项目,大家都为班集体出力了,所以每名同学都会拿到一个小小的桂圆作为奖励。第二个层面是奖励运动会报了项目的同学,参加几个项目
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回答。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启发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传统节日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近年来,各种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校广泛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鉴于此,构建新型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蕴含了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如果学校能够与时俱进,在欢庆佳节时通过“三补”,让学生爱上传统节日文化,就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补全传统节日的“文化课”]  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文
这个班像个蜂窝,谁也不愿接手。每当别人问我最讨厌什么?我总是说当这个班的班主任。  可惜,事与愿违,我一不小心,得罪了小叮当,她一怒之下,竟把我变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唉,现在想起来我还毛骨悚然呢!  我捧着教科书,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在外面玩,教室里呢,比蜂窝还吵,打架的打架,扔东西的扔东西,哼歌的哼歌,讨论电视的在绘声绘色地讲着……我真是火冒三丈,但我拼命对自己说,要冷静。我和颜悦色地对他们
某种意义上讲,超常学生就是“钱学森之问”中寻觅的创新之“苗”!我们切不可一面喊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面却又做那“好龙”的“叶公”——嘲讽、冷落了真正的创新之“苗”!跳出刻板之圈,放飞创新之才,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责无旁贷!  身份互换,将心比心  面对智力超群、学习需求不同寻常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当年钱钟书、季羡林没有因为数学成绩差而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臧克家也没有因数学薄弱而被青岛
一般来说,老师的孩子总能得到一些特别的“优待”。但是细细想来,这些优待往往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负担一:说教模式  长期的职业习惯,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厉,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反常的举动。渐渐地,孩子失去了独立的空间,屈从的心理日益显著。  很多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琐碎的细节,把孩子个性化的举动视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