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六十岁开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像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到了生命的冬季。
  回望六十年走过的足迹,犹如穿过一条悠长的历史隧道,心灵在一次又一次震颤,这一生我有多少事值得回忆?有多少事可以津津乐道?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神秘作坊。”人们在这个作坊里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那么我呢?我干了些什么?
  鸟瞰自己人生的历史长河,长河如镜。我既看到了自己方方正正的脚窝,也发现了一些歪歪斜斜的脚印。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在我耳边唠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我总是不以为然,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是感到时间过得太慢,怎么还不下课?
  到了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总觉得有用不完的时间,上班八小时过后,喝酒、玩牌、滔滔不绝地说那些说了就忘的话……那时耳边也常听一些老者说:年轻人,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错失春天啊!我也只是听听而已,仍然没有当回事。


  二十来岁,我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我决定回农村老家去,因为无所事事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于是我四处找书读,想从中得到些许解脱。那个年月,最好找的书,当然是毛泽东选集,于是我首先读完了毛选一至四卷,接着又找了一些没有封皮的书读。记得那时候我读了唐代颜真卿的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我开始明白了母亲和单位上一些老一辈过去对我讲的那些话的价值所在。原来生命是条单行道,不能来回走啊!于是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拼命地读书,不少大部头都是那几年读的。我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陪邓华将军下乡,邓将军给我讲“要多学习,要多读点书”的谆谆教导,由于我对邓将军的崇拜,这句话可以说,他既鞭策了我一辈子,更温暖了我一辈子。于是我一边读书,一边开始写作,那些年我陆陆续续在省内外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儿文章。开始文学创作以后,我更加感到学习的重要,由于我只受过中等教育,创作中,我时时有一种先天不足的感觉,于是我决定参加函授学习,四年函授中,我收获最大的是每次到西华大学面授,聆听教授们的讲课。由于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知识更新,我感觉到自己充实了许多,也强大了许多。金庸先生说:“我从小到大,最愉快的事情是读书”。的确如此,我确确实实感受到:
  读书,是绵延最久的快乐。
  讀书,使我的人生上了一个台阶。
  读书,使我明白知识才是身内之物。
  在静谧的月夜,我打开心中记忆的仓库:几十年来,我既走过洒满鲜花的道路,也走过风雨泥泞的沼泽,既有顺江而下直达大海的痛快,也有逆流而上屡遇坎坷的尴尬,在人生的路上,我充满着幸福与心酸的回忆。
  穿过春天,又走过冬天,几十个轮回,终究如李白诗里所说的那样“朝如青丝暮成雪”。岁月的刻刀毫不留情,真是人生如梦啊,瞬息间青春就悄然而逝。
  我终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一些朋友对我说,这下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也这么想过。但是我的脚步却老是停不下来,几天不读书,就感到空落落的,几天不写作,手脑就发痒。有人说,六十岁是最好的时光,人生刚活到一半。我不敢有那么大的奢望。有句名言“人一生下来,就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坟墓”。听说,毛泽东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开个庆祝胜利的大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如果人不死,从孔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死亡是绝对的,但是总不能坐着等待死神的到来呀。我们知道,人的寿命是两个寿命组成的,一个是生理寿命,那是无法改变的,二是生活寿命,它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我想,一个人在生理上确实只有一个青春,但精神上却可以开创第二个春天;人,虽然不可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宽度。因此,我时时告诫自己,奋斗和奉献是没有年零的,我要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追回青少年时代失去的岁月,我立志要在剩下的年月里,努力作成一个最精彩的自己。
  五百年前,中国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忠臣,名叫于谦,他的一首《石灰吟》鞭策了我一辈子:“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时序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代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纵横驰聘的大舞台,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去拥抱更加灿烂的生活,去完成我的老年。
  为此,我要说:生命从六十岁开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二十五年前,我和冰玉相遇在苏州大学。  大三那年仲秋,文学社组织迎新文艺沙龙。一位新社员深情朗诵了我的诗歌《相遇在江南》,她的声音、气质、服饰完美地演绎了这首诗的意境,好像这首诗就是为她而作。她就是冰玉——有着月光一样的面容,秀发乌黑发青,眼眸清纯如潭,白皙的颈部饰一枚透白纯净的平安扣,秀美的手腕戴一辐冰种飘花手镯。那一刻,我被她的美慑服,只看一眼便惊艳了我的心弦。从此,这冰清玉洁的女子走进了我的
期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极了——如果,这首诗是为普洱市城区边沿洗马湖东畔山脚的那棵柳树泼墨的话。  那棵柳树,最让我心心念念了。  当二月春风掠过洗马湖东边植被茂密的山梁、吹皱湖面、溜过湖心小岛、跑向城区的那一天,我又见到了它。  深情凝视中,我的思绪随着柳枝极有韵致地款摆,漫进了浩瀚的历史时空……  它的生命源自何时?是明代?是清代?是谁把它洒在
期刊
海南省陵水县城南端的独秀山因状似笔架,唐宋以后,爱耍秃笔的文人墨客便把此山美名为“笔架峰”。其亦以这富有诗意的姿韵静静地守望着山麓下的四面田园,八方村舍。《乾隆陵水县志》因此便把“笔架峰”列为陵水“八景”之首,几个朝代的多任知府、知县与文人墨客,达官名流不约而同地均以“笔峰吐秀”为题,为“笔架峰”赋诗填词,留存后人吟诵。  笔架峰不高,但有仙则名。山峰半腰间有座“三昧寺”。也许是因为仰仗着“三昧寺
期刊
2011年元月2日早上,母亲一个电话把我从酣睡中惊醒。电话那端,从母亲语无伦次的哭腔中我预感到家里一定发生什么急事。  早上起床,父亲打算上厕所的时候,意外摔倒在了床下,人事不省。父亲今年五月将满74岁,身体一直单薄,多年的气管炎纠缠得他经年哮喘。  接完电话,我像皮球一样从床上弹了起来,立马叫醒妻和两个孩子,简单洗漱收拾了一下,一家人便一同往乡下老家赶。  几天前,当地刚下过一场几十年难遇的大雪
期刊
今年夏天华北一带特别热,35度以上的高温竟无间歇地持续一个多月。人们常常被桑拿得透不过气。一遍一遍地冲澡,也赶不走那粘粘闷闷的缠身热魔。明知长时间吹空调对身体不利,却无法关掉它。  电话得知梅妹家的农活已淡,顶暑冒热我赶到淄川区寨里镇的徐家村,我想那里是农村,脱离了钢筋水泥的密封,热神可能会收敛些。到了才知道,农村也照热不误。这天,梅妹早起去地里掰来了黏玉米,回家后立马煮上。待我进门,揭开锅的玉米
期刊
鹤山市址山镇云东村委会,有个村子叫马山村。村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可见到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桥横跨在河两岸。桥头近村这边,有一座门楼牌坊,红墙绿瓦的牌坊上可见“马山村”三个红色的大字。牌坊就像一扇守护村子的大门,矗立在桥头的旁边,与蛟龙般横卧在河中间的那座桥相映成趣。  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这座桥应该建了有很长时间了。其实,这座桥是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此之前,这里没有桥。  有人可能会问
期刊
母亲1930年2月出生于安徽农民家庭,今年八十九岁。她一生勤劳、俭朴、聪明、善良,虽然不识字,但胸怀远大。母亲有一个夙愿——想在有生之年上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今年暑假,我们大家商量好,由四弟和我以及我妻子三人,挤出时间带着老母亲一起上北京旅游。二弟还专门为母亲买了一辆高档轮椅。2018年8月17日我们一行四人,带着行李,推着轮椅,从济南西站坐G262次高铁前往北京南站。由于母亲高龄,我们特意租
期刊
自从电影《黄金时代》2015年上映,我就开始关注萧红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看了关于萧红的纪录片,我才真正开始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一生。她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像是一道雨后绚丽的彩虹,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停留了一晃眼的光阴,却明媚了一个时代,照亮了一段历史。她在人生最后阶段才完成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曾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流传至今,该著作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呼兰河
期刊
我们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  说起追星似乎是当今社会的热潮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大到父母长辈,小到上幼儿园的弟弟妹妹。我们喜欢一个偶像究竟是喜欢他们什么呢?更多的是喜欢他们的品格、作品,从而吸收成自己的营养补给自己的生活。所以一个优秀的偶像,那他一定是孑然一身,不浮华、不攀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且充满正能量,或许不用那么真实,不用喜怒哀乐都让你知道,但他永远会把最积极的一面带给喜欢他的
期刊
前几天我从微信群里看到同学发的关于80后的回忆,思绪一下就被打开了,童年的记忆就如同一首舒缓的乐曲,丝丝缕缕地飘来,然后渐渐地鲜明起来。  80年代中期,我出生于北方的偏僻农村,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但是我记忆中的童年却是欢快明朗的,洋溢着香甜的味道。  小时候,无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于我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留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