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新举措、新措施,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市场供求的导向标,也是商品价格的指向牌。如何理解并运用好市场经济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学者段绍译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潜心研究,将为读者揭开市场经济的神秘面纱。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短短的三十多年中GDP增长了20倍,人均GDP增长了10倍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事业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市场模式并逐步向市场经济的国家过渡。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主要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价格”对人们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做出指导,而计划经济主要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人们再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生产和交易。在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商品都是按“成本加利润”的模式定价的。因此造成了政府对“低质量高成本”的商品定价较高,对“低成本高质量”的商品定价较低的不合理现象。
计划经济的主观目的是减少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浪费,但实际上计划经济做出的多数计划几乎是错的。为何如此?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个高明的政府知道市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下面举一简例说明。
北京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假设大家都对牛肉面情有独钟。按计划经济的思路,一年要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国家发改委假定每个北京人平均每年想吃5公斤牛肉,计划每年为北京人生产1亿公斤牛肉;另一种是国家发改委派出指定人员到每家每户进行调查询问每人一年想吃多少牛肉,把数据相加起来,然后再决定一年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显然这两个方法得出的计划结果一定都是错误的。因为多数人自己并不知道一年想吃多少牛肉面,也许某一次吃了一碗牛肉面觉得很好吃,就认为以后每天都可以吃牛肉面,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他吃了3天就厌倦了。
对于做出一个要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的计划是如此艰难,而且即使有了去每家每户统计的成本也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计划,那怎么可以对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商品的生产数量做出正确的计划呢?
据了解,北京的牛肉主要源自贵州和内蒙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贵州和内蒙古的牧民根本不需要到北京询问每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牛肉,他们只需了解市场的价格就可以了。换言之,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养牛现在很赚钱,就知道北京人现在还想吃更多的牛肉,于是决定增加养殖的数量;如果他们养牛已经不赚钱甚至亏本,他们就会知道现在北京已经没有那么多人想吃牛肉了,于是减少养殖数量甚至放弃养牛这项职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有了价格这个神奇的工具,我们的选择就很有把握。当某样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反映的是高价格甚至是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暴利的价格,而当某种商品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时,市场反映的是低价格甚至是会让供应商破产的价格。
经济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是通过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发现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持续上涨,或者生产某种商品有利可图,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增加这种商品的生产;如果发现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持续下跌,或者生产某种商品面临亏本或已经亏本时,他就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或千方百计去寻找能赚钱的新行业。
只要是自由交换,没有欺骗也没有勉强,市场上任何商品出现涨价甚至出现暴利都应该是件好事(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价格例外),政府不应该去管制涨价甚至打击暴利。因为涨价和暴利的出现是市场需求的直观反映。只要涨价和暴利存在,就会吸引已有的供应商加班加点增加这些商品的生产,甚至吸引其他行业的投资者改行来生产这类商品,这也给新的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生产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会回落,物资供给就更加丰富。
而如果政府管制价格甚至打击暴利,其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因为管制价格和打击暴利,就会造成市场价格“失真”,使供应者无法通过价格信息作出增产和改行的决定,其结果是造成市场的长期供不应求。
某些商品涨价和暴利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某些行业的产能已经饱和甚至严重供过于求了,正难于抉择之时,突然发现某类商品涨价或出现暴利,有些行业的投资者就会改行来满足这种涨价的市场需要。
管制价格的做法有时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2007年兰州市物价局做了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大碗牛肉面不得超过2.5元每碗,小碗牛肉面不得超过2.0元每碗,违者处罚。”结果兰州的所有面馆只好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牛肉和面条的分量。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户归属为不同的生产队,而生产队生产的蔬菜只能卖给国营的蔬菜门市部,而且菜价是由政府定的。就以当时的四季豆为例,从新上市的5月一直到秋天,价格都是5分钱一斤。其结果是才上市的蔬菜只能靠有关系的人才能买到,供不应求,其他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是基本上买不到的。而到了旺季的时候供大于求,按5分钱一斤的价格根本就卖不掉。结果是菜农每天把新鲜的四季豆送到蔬菜门市部后,过十多天等菜快烂了时再挑回去喂猪。
政府调控价格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一般百姓不要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质量,但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比方说,政府担心粮价和猪肉价格上涨,就去管制粮价和肉价,而养猪的和种粮的多数都是穷人。结果是穷人因为价格关系舍不得吃肉,并且收入也因为管控减少了。
市场经济制度虽然是至今为止最好的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也是有缺陷的。市场经济的缺陷要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来弥补,而不能光靠政府去过度干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垄断条件下产生的暴利和涨价绝对不是好事,因为垄断条件下的高价属于典型的剥削。
为了不降低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能只靠价格管制和打击暴利,还要靠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更高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等。任何商品(垄断行业的商品和公用事业消费例外)由市场竞争参照供求关系定价,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商品的涨价和暴利顺其自然吧!
责任编辑:陈虹坪
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新举措、新措施,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市场供求的导向标,也是商品价格的指向牌。如何理解并运用好市场经济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学者段绍译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潜心研究,将为读者揭开市场经济的神秘面纱。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短短的三十多年中GDP增长了20倍,人均GDP增长了10倍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事业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市场模式并逐步向市场经济的国家过渡。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主要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价格”对人们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做出指导,而计划经济主要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人们再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生产和交易。在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商品都是按“成本加利润”的模式定价的。因此造成了政府对“低质量高成本”的商品定价较高,对“低成本高质量”的商品定价较低的不合理现象。
计划经济的主观目的是减少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浪费,但实际上计划经济做出的多数计划几乎是错的。为何如此?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个高明的政府知道市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下面举一简例说明。
北京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假设大家都对牛肉面情有独钟。按计划经济的思路,一年要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国家发改委假定每个北京人平均每年想吃5公斤牛肉,计划每年为北京人生产1亿公斤牛肉;另一种是国家发改委派出指定人员到每家每户进行调查询问每人一年想吃多少牛肉,把数据相加起来,然后再决定一年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显然这两个方法得出的计划结果一定都是错误的。因为多数人自己并不知道一年想吃多少牛肉面,也许某一次吃了一碗牛肉面觉得很好吃,就认为以后每天都可以吃牛肉面,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他吃了3天就厌倦了。
对于做出一个要为北京人生产多少牛肉的计划是如此艰难,而且即使有了去每家每户统计的成本也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计划,那怎么可以对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商品的生产数量做出正确的计划呢?
据了解,北京的牛肉主要源自贵州和内蒙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贵州和内蒙古的牧民根本不需要到北京询问每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牛肉,他们只需了解市场的价格就可以了。换言之,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养牛现在很赚钱,就知道北京人现在还想吃更多的牛肉,于是决定增加养殖的数量;如果他们养牛已经不赚钱甚至亏本,他们就会知道现在北京已经没有那么多人想吃牛肉了,于是减少养殖数量甚至放弃养牛这项职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有了价格这个神奇的工具,我们的选择就很有把握。当某样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反映的是高价格甚至是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暴利的价格,而当某种商品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时,市场反映的是低价格甚至是会让供应商破产的价格。
经济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是通过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发现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持续上涨,或者生产某种商品有利可图,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增加这种商品的生产;如果发现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持续下跌,或者生产某种商品面临亏本或已经亏本时,他就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或千方百计去寻找能赚钱的新行业。
只要是自由交换,没有欺骗也没有勉强,市场上任何商品出现涨价甚至出现暴利都应该是件好事(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价格例外),政府不应该去管制涨价甚至打击暴利。因为涨价和暴利的出现是市场需求的直观反映。只要涨价和暴利存在,就会吸引已有的供应商加班加点增加这些商品的生产,甚至吸引其他行业的投资者改行来生产这类商品,这也给新的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生产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会回落,物资供给就更加丰富。
而如果政府管制价格甚至打击暴利,其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因为管制价格和打击暴利,就会造成市场价格“失真”,使供应者无法通过价格信息作出增产和改行的决定,其结果是造成市场的长期供不应求。
某些商品涨价和暴利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某些行业的产能已经饱和甚至严重供过于求了,正难于抉择之时,突然发现某类商品涨价或出现暴利,有些行业的投资者就会改行来满足这种涨价的市场需要。
管制价格的做法有时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2007年兰州市物价局做了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大碗牛肉面不得超过2.5元每碗,小碗牛肉面不得超过2.0元每碗,违者处罚。”结果兰州的所有面馆只好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牛肉和面条的分量。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户归属为不同的生产队,而生产队生产的蔬菜只能卖给国营的蔬菜门市部,而且菜价是由政府定的。就以当时的四季豆为例,从新上市的5月一直到秋天,价格都是5分钱一斤。其结果是才上市的蔬菜只能靠有关系的人才能买到,供不应求,其他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是基本上买不到的。而到了旺季的时候供大于求,按5分钱一斤的价格根本就卖不掉。结果是菜农每天把新鲜的四季豆送到蔬菜门市部后,过十多天等菜快烂了时再挑回去喂猪。
政府调控价格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一般百姓不要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质量,但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比方说,政府担心粮价和猪肉价格上涨,就去管制粮价和肉价,而养猪的和种粮的多数都是穷人。结果是穷人因为价格关系舍不得吃肉,并且收入也因为管控减少了。
市场经济制度虽然是至今为止最好的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也是有缺陷的。市场经济的缺陷要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来弥补,而不能光靠政府去过度干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垄断条件下产生的暴利和涨价绝对不是好事,因为垄断条件下的高价属于典型的剥削。
为了不降低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能只靠价格管制和打击暴利,还要靠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更高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等。任何商品(垄断行业的商品和公用事业消费例外)由市场竞争参照供求关系定价,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商品的涨价和暴利顺其自然吧!
责任编辑:陈虹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