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翅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_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逐翅》系列,是我历时25年拍摄的部分有关鸟类的摄影作品。
  一路走来,蓦然回望,我的摄影生涯从选择“飞翔”开始。
  1989年,我徘徊在即将踏入摄影大军的路口,仰望各路高人,不知所措。选择哪条摄影之路?可否独辟蹊径?我几经三思,决定选择拍摄野生鸟类题材,借用摄影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心底的情感,我相信自己艺术知觉与羽翼的缘分。
  十年间,我研究光影,分析鸟类的生活习性,跋山涉水,出没在鸟类迁徙的途中和栖息及繁殖地,用光与影、动与静、虚与实等表现方法,表现鸟的美丽一瞬。辛勤地耕耘,让我收获了中国摄影艺术殿堂中一尊沉甸甸的金像奖。之后的2002年,我开始试图突破自己,在表现鸟类优美一瞬的同时,着重记录鸟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我开始行走于世界。去澳洲拜见黑天鹅,到非洲感受飞起映红半边天的火烈鸟,抵达南极半岛与岛主企鹅会面,乘核动力破冰船挤压3米厚的冰层挺进北极点约见北极燕鸥……我将所见、所感、所悟,用相机凝聚成我追求的境界,通过影像挥洒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一晃又过了15年。
  如今,我享受着狂热之后的平静与思索,调整着呼吸的节奏,思索着下一轮的升级与蜕变。
其他文献
“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的范畴。它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从我们固守的价值与信仰,到人类情感的本质和作用;从我们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从社会文化的传递,到人类神话传说的继承,乃至于最终涉及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构造体验的神经心理学方式。”参见《论对话》第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英国学者戴维·伯姆  引述此段较长论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