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别扭扭的《枯木怪石图》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评选中国文人的代表,苏轼应该能获得高票——他不仅诗文兼长,而且能书能画。不过,想要一睹苏轼绘画的神采却很困难,因为他传世之作太少,可能只有《潇湘竹石图》和《枯木怪石图》两幅。
  单从繪画的角度来说,《枯木怪石图》也许算不上一幅杰作。但偏偏凭这幅画,苏轼就进入了美术史,而且在2018年中国香港拍卖会场上一经亮相,就以4.1亿港元落槌,创下苏轼个人拍卖最高价作品纪录。
  这幅画有何重要之处?苏轼的画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
  向自己倾诉
  画面上只有一根屈曲的枯树干和一块奇峭的丑石,树和石的组合显得有点突兀和局促,像是石头把树逼得倒向了一边。
  古人对这幅画有一句很著名的评价,说画中的树“虬屈无端倪”,石头“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以至于看起来“别别扭扭”。
  苏轼一生名气很大,文章诗词样样好,却仕途不顺。作为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传统文人,任凭他性情多么豪放不羁,终究还是意难平,于是,他将胸中所积的蟠郁落墨成画也是情理之中。
  可以想象,当他展纸研墨挥洒丹青的时候,精神一定是绝对自由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自己向自己倾诉,倾诉完了,手就停了,至于“像不像”“美不美”,他压根儿没想过。
  当然,他也没想过要给别人看,他不需要像职业画家一样希求别人的赞美,更不需要用这个技艺谋生。
  就在这样一个完全私人的情境里,苏轼以最放松最真诚的态度投入创作中,获得了自我的圆满和超脱,这正是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的这幅《枯木怪石图》是很成功的,而且是很高级的。
  好画的标准
  对于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苏轼一贯有自己的见解。
  据说,苏轼被贬杭州期间,一时兴起想画竹子,偏偏书桌上只有朱砂没有墨,于是他信手拿起朱砂便画。有人看到他笔下这奇怪的红色竹子,便诘问道:“世间何曾有朱竹?”苏轼想都没想,脱口道:“世间何曾有墨竹?”
  苏轼这一怼,其深意是:艺术不是以描摹外物为标准的,它应该是自由的,也是带有主观性的。苏轼还说,人物、宫室、器物等,有看得见的固定的形体,这叫“常形”;但水波、烟云、山水却形态多变,它们蕴含着生长、变化的规律,这叫“常理”。失了形,画得不像,它的问题倒还有限;要是没有遵照外物的规律去画,失却了精气神,那一幅画就等于画砸了。
  实际上,苏轼是对作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轼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也就是说,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会纠结画得像不像,至于什么才是好画,他明明白白给出了标准:天工与清新。
  《枯木怪石图》之所以重要,便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核心精神和由此建立的评价标准。大巧若拙,一派天真,笔墨中能有一番味道、一番情趣才是好作品。而那种对外物亦步亦趋的画,则被文人们视为匠气。
  这个标准确立之后,几百年来几乎就没有变过,可见大家是服气的。后世的文人画家所孜孜不倦探求的,正是画中的这个“理”——要画出万物的灵气,还要画出心中的情绪,这就比只描画外形要难得多。
  闲来写就青山卖
  不过,因为苏轼一开始调子就起得很高,也给文人画家们提出了难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人们想了许多办法,以提高绘画的水准和格调。除了在绘画技法上钻研,他们还想出许多创意。要论形,绝大多数文人画家难以超越职业画工,毕竟他们是业余的。所以他们便不以形为标准,而在画工达不到的领域大展拳脚。
  他们在画上题诗作文,这便在诗文和书法上远远甩开了画工;后来又开始治印,到了元代,诗书画印成了文人绘画的某种“标配”,画工是玩不过了。毕竟,读书人受到的教育就是胸怀天下,他们对人生、宇宙的理解的确远超画工,三观的差距反映在画中,也确实造成了画面气质的不同。
  甚至对“画画”的说法,二者都明显不一样。
  文人时常很傲娇地把“画”说成“写”,一个字便勾勒了他们的潇洒俊逸,与画工精研谨细刻画入微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连落魄后的唐伯虎要靠卖画挣钱,都要保持一个优雅的姿态,说是“闲来写就青山卖”。
  可以说,文人画首先要有“文人”气质,其次才应该像一幅“画”的样子。“文人画”这个词里,“文人”其实不是修饰语,而是中心语。以这个标准来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如果仅仅“画得像”“画得美”,那反而与苏轼不相配了。
  正因为苏轼的大力倡导,才有了宋代文人画的发展,从此影响到中国绘画的整体面貌。
  比如近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所循的便是传统文人画的精神道路。雕花木匠出身的他本是货真价实的画工,但后来专门拜师学诗、与文人结社作诗治印,并推掉慈禧的征召。于是,清朝失去了一个宫廷画工,绘画史上却留下了一派宗师。
  齐白石的一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广为流传,这也成为中国文人绘画一句最好的注解。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17世纪晚期的英国“光荣”革命,曾经被众多史家所研究和讨论,“是大家都颂扬、称赞,认为只带来了进步、建设与光明,而没有野蛮、流血和残酷,更没有破坏、混乱和倒退”的革命。然而,新近的研究却发现了其中被遮蔽的面相,改变了过往的“定论”。这场革命“和所有现代革命一样,是群众性的、暴力的、造成分裂的”;“它是牵涉流血、沖突的全民性大规模斗争,它造成了思想上、政治上、社会上、宗教上、外交上等各方面的断裂和根
从19世纪起,公众一直在食用不规范的危险食品,包括加了马钱子碱的“苦啤酒”和掺满白垩粉的面包。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美国化学局的首席化学家哈维挺身而出,组建了一个12人的试毒小组,自1902年起,持续五年,他们每天的晚餐来自一个政府管控的厨房。他们在这里吃下常见且尚未测试过的食品添加剂。  健康人主动试毒的行为让他们几乎成了英雄,他们有句格言:“胆小不得食。”他们甚至還有一首朗朗上口的诗: “早餐吃的
关键词 史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智慧,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9-0029-08  教师的素养最终体现为教学智慧。有研究者指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①教师的思考方式分为课前对教学的“预备型思维
王巩是北宋中后期“文采风流为一时所宗”的官场另类。他生长于世代簪缨之家,家中经常高朋满座,达官贵人和社会精英在此纵论天下大势,臧否社会现实。小王耳濡目染,立志要发扬光大先辈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为此,他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终于学有所成,成了声名远播的学霸。20岁时,小王凭借恩荫直接进入官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小王出道后,首先以文采斐然名动京师。他创作勤奋,一出手就甩出几本大部头历史著作和
中西联手办学与共同管理,使得上海格致书院兼具中西特点,考课策论为中国特色,课艺内容则具全球视野。南北洋大臣、口岸城市官员与知识分子各展所长、联手互动的运作方式,为书院课艺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有力的经济支撑与充沛的人才保证。口岸官员将采西学、造铁路、办银行、改科举、通民情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到学生面前,让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切实面对,从而将他们从传统的科举桎梏中解放出来,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行列中。
关键词 单一经济决定论,教条化理解,历史复杂性,历史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30-04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以莱比锡大学保尔·巴尔特教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以及斯大林模式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均将经济视为社会发展中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而忽略
摘 要 南北方国家间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理念差异,是1972年人类环境大会磋商的关键所在。在大会筹备阶段,发展中国家将环保与贫困问题相关联,以回应美国为首的北方工业化国家的环保倡议。尼克松政府坚持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磋商原则,向与会国强调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正式会议中,美国代表团积极推广生态主义的环保理念,对发展中国家在援助问题上坚持“有限义务”的立场。尼克松政府在人类环境大会上生态主义环保理念
曹操  冬天啊全是雪!大地啊真是冷!北风啊真是大!寡人遂作《冬十月》一首,大家来点评一下,好的坏的都能跟寡人说啊!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铸停置,農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郭嘉,司马懿,钟会,邓艾  杨修:主公,你这个诗不押韵啊,而且为什么你写的诗结尾都一样?  曹操回复杨修:主簿,小
晚清时期,摄影可谓高端技术,摄影师大多是外国人,所以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拍得起照片。  一張照片的曝光时间约几秒钟,所以大部分照片看上去都有点呆板,因为被拍摄者要摆好姿势并保持几秒钟甚至更长时间。  清朝马上得天下,所以满族上层社会始终保持骑马射箭的传统,照相时也愿将这一气质表现出来。  古代向来崇尚读书,所以即使躺在床上拍照,也要捧一本书做做样子。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技能,其中琴居首位,自然
作为古代“五刑”之一,“杖刑”显然是老资格了,各类古装剧里“拉出去痛打”的杖刑场面也十分常见。那杖刑到底有多疼?  隋唐以前,杖刑一度和答刑不分家,都是用根部厚一寸、梢部厚半寸的竹制棰具狠打。隋朝则是逮什么用什么,隋文帝有时气急了,直接用马鞭给人行刑。而且,在唐朝以前,杖刑基本都是朝背部打,杀伤力可想而知。汉朝时,官方为体恤犯人,用杖刑替代砍人手脚的肉刑,可受刑者大多死去。隋文帝耍威风那几年,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