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面子感”塑造品牌价值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子虽是人类一种共有的心理现象,但中国人爱面子的文化特质特别突显。这与中国儒家伦理传统重视外在形式的“礼”,以及主张名分阶层(差序)有密切的关系。按林语堂的说法,面子是中国人社会心理中一个最基本、最细腻和微妙的准则。
  通俗地说,面子就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中国人常具有面子动机,即通过面子行为,可以使自己保持和拥有更多的社会价值。费正清曾言:“(中国)人的价值,并不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而是需要从外界获得的。”
  根据笔者的研究,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面子用在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的情形中,即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面子感”,从而建立并促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积极关系。品牌作为一种象征,充当了面子给予或加强面子的角色和作用。笔者把反映消费者与品牌关系质量的“面子感”定义为:消费者对品牌象征性地赋予自己社会地位、社会性赞赏和影响的知觉程度,它带给消费者的是愉悦性的骄傲情绪。这里所指的社会地位,其更真实的内涵则是品位与风格。
  “面子感”是中国文化中用来反映品牌关系质量的独特成分,在中国建立品牌把握品牌的“面子感”异常重要。这是基于品牌意义在中国的本质考虑。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更重视品牌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被用于与其他外部群体保持距离,同时维持群体内的相似性,群体内部对消费者品牌的选择有更大的影响。中国消费者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所使用的品牌相匹配。有历史资料证明,早在明清时期,品牌就是用来划分社会地位的物质符号。今天,品牌的这种社会功能仍然十分重要。
  作为消费者与品牌关系质量的一个衡量方面,消费者个人面子需要的程度,以及品牌能够给予的面子大小,产生了互动作用,共同影响着消费者对质量的评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面子;反过来,特定的消费者(使用阶层)也可以给品牌带来面子,从而再进一步影响这个品牌带给消费者“面子感”的能力。
  下面谈谈如何建立和发展品牌的“面子感”。笔者主持的品牌科学研究中心(CBS)建立了庞大的品牌广告案例库,笔者对此进行了多阶段的仔细筛选,分析归纳出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品牌“面子感”的策略,即抓住以下产生品牌“面子感”的五大来源。
  第一,来自卓越的产品表现。套用网络上一句流行的话,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劳力士Sky-Dweller手表用网球天王费德勒为形象代言人,广告不断穿插呈现产品的重要属性与闪耀形象,比如,两个时间区、年历、革命性界面、旋转式外圈等。代言人的形象与品牌的形象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这里,产品本身的高档表现是非常必要的支撑点。
  第二,来自代言人的身份。显然,代言人费德勒对劳力士Sky-Dweller手表“面子感”的塑造也是极其关键的。豪雅在挑选代言人时选用了陈道明。作为演员,他在观众中一直享有着很高的声望。广告中陈道明极力推崇豪雅表的非凡品质,用关键词点出它是先锋、传奇、杰作,并指出该表专为豪仕而设。代言人最后说道:“我是陈道明,我与豪雅共传奇!”代言人的形象得以强化转移到品牌的联想上。
  第三,来自特定的社会性关注。这种社会性关注往往来自异性或用户的社会关系。凌士男士沐浴露的广告对两位男士进行对比,一位用凌士男士沐浴露,另一位用较为女性化的花香型沐浴露,镜头显示前者在女性面前更能唤起男性的魅力。茅台白金酒的一个广告以过年需要送礼为背景,一对年轻夫妻在超市里选购礼品,其中一句广告词是“送白金酒,才有面子”,这种“面子感”来自购买者和使用者的肯定性评价预期。
  第四,来自重要的使用场合。三星Anycall W629手机广告呈现一个高贵的居所,画外音“纽约的论坛,巴黎的晚宴,米兰的发布会”,主人公正在为出席重要场合而做准备。在所有装束都准备就绪后,主人公说道:“还有一样东西。”镜头在此时推出三星手机。重要的使用场合常用来为品牌进行定位,而“面子感”则是定位的核心内容,最终形成特定的品牌联想。
  第五,来自奢华的消费梦想。蒂芙尼一个短片的主题是《梦想缔造者》,精美的珠宝、优雅的人物、华丽的配色交汇成一幅幅奢华的画面。“极具天赋的设计师,宝石专家和艺术家”为顾客缔造出“超凡想象、无与伦比的美丽”之梦。奢华概念帮助产生消费等级的差异,可以方便地区分不同的消费群体,从而形成品牌“面子感”。
  根据笔者的研究,品牌的“面子感”是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溢价支付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品牌的“面子感”可以十分有效地塑造品牌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为何很多集团企业能做大,却不能做强?为何很多集团企业集而不团?为何很多集团企业机构齐全但发力不足、效益低下?为何很多集团企业人才济济却业绩不佳?……撬动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杠杆”究竟在哪里?激发集团腾飞力量的秘钥到底是什么?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得不寻发展、谋出路,大批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开始打造多元化、全球化的集团企业,但是如何激发集团活力则成为集团企业的新问题。  集团战
期刊
《春秋繁露》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作品汇集。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反映在他应汉武帝之诏的贤良对策之中。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动乱,弘扬王道。实现王道的基本方法是礼乐教化。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阐释,突出大一统观念,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把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以灾异儆戒作为判断尘世是非的标准,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真正做到不与民
期刊
在古代,占卜巫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管理手段。对此,不能简单地以愚昧视之。在古人的管理中,神灵具有重要的作用,占卜巫觇则是人类与神灵的沟通。所以,要了解占卜巫觋的意义,应当先弄清什么是神灵。  古代广义的神灵,实际上包括三种: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说文》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与天神相对应的还有地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所谓神祇,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自然,凡非人为的万物生成变化就是神祇。由
期刊
管理学名著《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的作者汤姆 · 彼得斯(Tom Peters)说过,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同样是经典名著《基业长青》(Build to Last)的作者吉姆 · 柯林斯(Jim Collins)写道,公司领导应反复问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们这家公司,人们会觉得缺少什么?
期刊
“共生”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暗示了不同种属之间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从20世纪末开始,共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现长期共生的关键词是“适度”,保持生产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的适度平衡,是实现共生的基础。要构造与维护这种适度的长期共生关系,人们就必须超越自身私利,将目光放得长远,突破个人局限,采用创新思维,关注整体和长远利益。  超越私利  为了营造长期共生的业态环
期刊
从牛顿系统到默顿系统、从牛顿定律到默顿定律带来的时代挑战,是开发人工世界的关键,更是系统工程流程和管理变革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藉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中文版即将出版之机,《管理学家》邀我主编一期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专题讨论,为此还组织了一次与手册的译者,也是专著《新科学管理》的作者、深谙系统工程体系精髓的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张新国博士以及其他几位具有系统工程和管理丰富经验的
期刊
“我相信,我也恳请所有人像支持我一样,支持陆兆禧;像信任我一样,信任陆兆禧!”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5月10日的退休演讲中如是说。陆兆禧在阿里巴巴集团打拼13年,最终被马云选择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高层更替时选择“熟面孔”和“自己人”的内部提拔制——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表示,未来京东70%的高管将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巨人网络在4月18日宣布新任CEO为刘伟,而刘伟是史玉柱最早的
期刊
当组织中的员工把他们的权力付诸行动时,我们就称他们在从事政治活动。政治活动指一种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的利益分配的行动,而做出这种行动的人又无需具备组织的正式角色。政治活动是工作要求之外的行为,包含了许多各种不同的行为,包括:与组织内、外的可能提供有用信息或帮助的人建立关系,避免在非关键问题上争执不休,扣押决策制定者需要的关键信息,结盟,散布谣言,为了共同利益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互相帮助,游说他人支持
期刊
克里斯滕森曾出版过创新三部曲:《创新者的窘境》、《困境与出路》和《远见:用变革理论预见产业未来》,逐步完善了其创新理论。《创新者的基因》是由克里斯滕森、杰夫 · 戴尔和赫尔 · 葛瑞格森三人完成,缘起于在《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12月刊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主题来自于经理人的烦恼:“我怎样才能为公司发现创新人才?我自己又怎样才能更具创新能力?”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作者们展开了一项长达六年的研究
期刊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估计到2018-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涉及到的就业人群都会下降。之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工人收入提高了,农村孩子很早就放弃读书出去打工。而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不要被自己的成功打败  按汇率计算,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是6400美元,接近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那么,中国未来是否会拉美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要看,中国人均收入能否在未来的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