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脐血血浆用于CD3AK细胞培养的研究

来源 :临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比较混合脐血血浆和成人 AB血清在 CD3AK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分别用混合脐血血浆和成人 AB血清培养 CD3AK细胞 ,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特性、杀伤活性及免疫表型。结果 :混合脐血血浆组的增殖倍数略低于血清组 ,对 K5 6 2、HL - 6 0的杀伤活性则稍高于血清组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均为 P >0 .0 5 ) ;两组的免疫表型都以 CD3+、CD8+为主 ,亦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混合脐血血浆在 CD3AK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培养中可能和成人 AB血清具有相似的效果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ixed cord blood plasma and adult AB serum in CD3AK cell culture. Methods: CD3AK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mixed cord blood and adult AB serum respectively. Proliferation, cytotoxicity and immunophenotype of the two groups of cell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proliferation of mixed cord blood group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serum group, and the killing activity to K5 6 2 and HL - 60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erum group (all P> 0. 0 5). The immunophenotypes of both groups were predominantly CD3 + and CD8 +,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Mixed cord blood plasma may have similar effects as adult AB serum in culturing immune effector cells such as CD3AK
其他文献
1 病例资料【例1】 女,30岁。因发热伴食欲不振3个月入院。曾在数家医院诊为病毒感染和胃溃疡,给予相应治疗2月余无好转,转来我院。查体:慢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 ( TRAP- EL ISA) ,对 32例 AML 和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细胞端粒酶
1 病例资料31岁。因妊娠9个月,于1999年7月9日9时许在当地卫生院于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1/4片(50mg)引产,用药后2小时开始腹痛,4小时后腹痛加剧,未做处理。17时许症状开始缓
1 临床资料自 1998 年以来收治 30 例 43 个关节部位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性 19 例,女性 11 例;平均年龄 32.6 岁 (18~55 岁);平均烧伤面积 26.8% (15%~86%);烧伤关节部位:颈部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学检验将面临新的挑战.提高检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即: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保证需要全面质量管理;整体质量和效
目的:探讨腰椎后缘软骨板破裂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以及其临床诊断命名.方法:15例均手术治疗,半椎板切除6例,全椎板切除术9例;基于X线片、CT扫描结合手术所见进行总结.结果:
为了解农村 3~ 7岁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1999年 5月 ,我们对青岛市郊区 145 6名农村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并与青岛市市区同龄儿童进行了比较 [1 ,2 ] ,现将结果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早期上颌牙龈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局限于上颌牙龈部的早期牙龈癌(男5例,女2例),于上颌窦前壁开窗,行上颌窦底粘膜提升后,矩形扩大切
目的 探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方法 对126例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的病人,并且在一个月内行过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建立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的各因素变
对现行的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用顿南平衡解释提出质疑 ,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 ,对离子透过膜的迁移途径提出了“空穴”模式 ,并对选择性建立了膜电位的孔道封闭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