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兰:为“双桥老太太”续写传奇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北京城东的“双桥老太太”,可说是无人不知。就因为老太太有一手治疗骨伤的神奇医术。您要问有多神奇,简单说就是8个字:诊断准确,治愈奇快。您听着是不是太神了,再说得细点儿,不管是骨断、骨错缝、筋出槽,还是脱臼什么的骨伤,既不拍片也不化验,只要是经了老太太的手,保准给您来一个“手到病除”。找准了病人的毛病治好了不说,那手法治疗更是一个准和快。
  这个神奇的治疗手法就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罗氏正骨法”。生于1904年的老太太是河南夏邑县罗楼村罗家祖传正骨技艺的第5代传人。她5岁就和祖辈学习正骨,16岁开始独立坐堂行医,一直到99岁歇诊。
  老太太的名字也别有一番故事,因为给她取名字的人是当年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旧时妇女大都没有什么正式的名字,所以在京东双桥行医时,大家都叫她“双桥老太太”。后来老太太给邓颖超治过腰病,周恩来给她取名“罗有名”,这当然是称赞她是个有名的医生。可老太太过后自个儿觉得给人看病不为出名,所以改为“罗有明”。
  罗有明用她独到的手法治愈了无数骨伤病人,也把一手正宗的“罗氏正骨法”传给了儿子罗金殿和长孙女罗素兰。
  
  得到奶奶的真传
  罗素兰是罗有明的长孙女,从小在“治病救人”的环境中长大。6岁开始就跟着奶奶和父亲一块儿出诊。那时奶奶因为治疗骨伤医术高超早已成为京城远近闻名的“双桥老太太”。她因为年龄小,没有那么大力气,正在给病人治疗的奶奶会不时招呼身边的孙女:“过来,帮着抻一抻手指!”“再过来抻一下脚趾!”虽然不过就是给奶奶“搭把手”的小“伙计”,小小年纪的罗素兰却从不糊弄。不偷懒真卖力气不说,每次干得也都是有板有眼。后来上学了,她还是断不了在周末的休息日跟着奶奶出诊。兴许是看到了自个儿最疼爱的长孙女对罗氏正骨法那股天生的悟性,老太太决心下功夫培养这个有出息的长孙女。有了奶奶精心的传授,孙女也就更加努力。所以罗素兰说:“是奶奶的培养,让我从小就喜爱这个职业,也早早就立下干一辈子中医正骨事业的志向。”这段师从“双桥老太太”的经历,更是让罗素兰成为罗家第7代最早得到罗氏正骨法“真传”的第一人。用句专业的话说,这是她最早的医学“临床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罗素兰不单是继承了罗氏正骨法的高超技术,还赶上了进入正规大学和医院学习、进修的好机会。毕业后她又把学到的理论用到罗氏正骨法的医疗实践中。所以比起奶奶的传奇经历,还得用句专业话,罗素兰的行医道路是先临床实践,再学习理论,再临床实践。
  
  神奇的罗氏手法
  长期为病人手法治疗,让罗素兰的一双手厚重而有力。不过您可不要小瞧了这双手,因为在病人眼里那就是一双“神手”。一个中年女病人回忆说,十几年前她突然腰部疼痛行走困难,拍了X光片没发现骨骼问题,慕名找到罗素兰求治。罗素兰用双手为她进行一次治疗后症状就减轻不少,还告诉她说:“你是骶髂骨软组织受伤,不是骨折,再来两次就可以好了。”三次治疗后果然全好了。她觉得罗大夫的一双手真是“神”了,不单治好了腰病,诊断竟也是和X光机一样准确。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因颈部侧弯畸形严重影响转动半年多,造成肩部酸麻沉重,不断打嗝,无法回头,已多日不能正常上学。可是X光片和CT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罗素兰听了孩子妈妈介绍的病情和反复对照孩子的X光片、CT片后,终于用双手为孩子确诊为“颈椎5~6后关节错缝,软组织挫伤”。于是她用罗氏正骨法为小孩矫正搬旋3次,当时症状就得到了控制。经过7次巩固治疗,小孩所有的症状就全部消失,没过几天就恢复上学了。
  也会有腰疼却不知道自个儿不是骨伤的病人前来求治,不过对于这样的病人,罗素兰是绝不会“出手”的。一个30多岁的女患者已经腰疼不能直起两天且越来越重,罗素兰用双手为她检查后发现,虽然病人腰椎活动受限,但腰骶皮肤温度明显灼热。仔细分析病情后,她诊断这个病人没有骨科疾病的症状。她建议病人转内科确诊。后来这个病人果然开始咳嗽发烧,经X线胸片检查后确诊为肺炎,病人也得到了及时治疗。您瞧罗素兰这双手是不是够厉害。就是说只要不是骨伤的病到了罗素兰这儿,照样用手给您诊断出来不说,这罗氏手法还就真不“伺候”您,没别的,这就是罗素兰一双手的真功夫。所以也就有人问过罗素兰,单凭一双手怎么就能这么准确?罗素兰的回答就是一句话:“这就是集手法检查、手法诊断、手法治疗为一体的罗氏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是做不到的。”
  
  罗氏正骨法被发扬光大
  1993年,罗素兰晋升为主治医师,并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和专家考评,被指定为罗有明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打这儿起,罗素兰就更忙了。每天下了班,她都要把当天的治疗情况分类记载,白天忙,就晚上写。遇到问题就查找资料,翻阅各家学说,寻找自己的不足。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努力让罗素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类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慢性骨关节病各方面都像奶奶一样出了名不说,她还把积累了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罗氏正骨法进行总结和提高,写出了好几部专著。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还有一部接着一部的医学专著,这让无数人称奇的罗氏正骨法在罗素兰这儿可说是一天天发扬光大了。
  如今,向罗素兰求治的病人已是遍及世界各地。因为医术精湛,罗素兰获得了多次荣誉,也受到了多次“高薪职位、优惠住房”的邀请,但罗素兰不但一直没有离开待遇不高的航空工业中心医院,还给自个儿定了一个“4个一样和4个不计较”。那就是:病情轻重一样仔细,所内、所外病人一样热情,无论病人职位高低一样认真,来自国内、国外的病人一样负责;为病人治疗不计较时间,不计较地点远近,不计较报酬,不计较条件优劣。别瞧就这么几句,可大家伙儿说了,这就是罗大夫的行医作风。罗素兰觉得这是奶奶和父亲对她培养教育的结果。因为奶奶曾对她说过:“我们就是给人治病,不要想着钱。我给你留下钱,你会花完,但是我教给你的技术会用一辈子……”
  去年,罗氏正骨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罗氏正骨法第5代传人罗有明老太太已于去年105岁高龄去世。第6代传人罗金殿已近80岁。第7代传人罗素兰也已年近60岁。谈起这些,罗素兰说:“现在从事罗氏正骨法的年轻人比较少,主要是这一行很辛苦,没有10年的功夫练不出来。所以我最大的愿望是退休以后像奶奶那样,收徒弟带新人,让更多的人学会罗氏正骨法给人治病。”
  编辑/任 娟woshirenjuan@126.com
其他文献
期刊
姚斌,1964年生于山西省武乡县,1981年参军,1991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受教于刘大为、张利、孙向阳等大家。其作品以表现革命重大题材和风土人情为主,主要代表作品有《小平您好》《牧》《追忆》《九月》《世纪空间》《崇高·永恒》等。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七、八、九届美术作品展,荣获银奖一项、优秀奖二项,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自成一派  少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城里人到农村广阔天地开创一番业绩的事例,如今已经层出不穷。但一个爱干净、喜漂亮的都市靓女,竟然抛家舍业,在京郊大地10年拼搏,从饲养百头小猪,到年出栏六七千头商品猪,跨入北京市种猪生产经营行列的事迹恐怕就不多见了。  一个过去连活猪都没有见过的城里人,缘何会到农村去养猪呢?    从市电机厂到顺义养猪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在北京市电机总厂任宣传干部的王文利,
维·苏·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讲述了一个身处流散状态中的印裔年轻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受殖民教育的影响,他内心向往英国文化,渴望通过写作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但在英
北京的广东会馆曾经不仅是赶考举人们进京应试居住场所,也是广东籍来往官员们的政治中心,这些文化活动影响着北京这个五方杂居的京师。     就在这儿,中国人开始救亡图存  广东省在北京设立的会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解放前夕约有40余所。这些会馆随着北京旧城改造大部分已经拆除,即便是被列为文物保护院落,最终也会被拆除。看着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的南海会馆即将被拆,不由得联想起当年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传播和传承一个国家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价值引领、文化立校,就是说学校文化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引领学校育人方向的一面旗帜。  学校文化不仅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更引领着学校育人的方向。学校文化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就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都是在中国学术界享誉已久的著作。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他自己也有一种勇猛无畏的性格和作风,这种性格和作风既是徐先生为人处世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彰显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勇者型的现代大儒    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熊十力门下的三大弟子
2009年5月,潞河中学的协和湖边,一对来自美国的老夫妇、原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享利·马丁先生携夫人,取出一个精美的瓶子,简单的仪式之后,含着热泪将瓶中的骨灰撒向水中。他们此次是受父亲的嘱托,将爷爷的骨灰带回学校。他们的爷爷田和瑞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曾任潞河中学第二届校长。湖水微微泛起涟漪,将人们的记忆带回遥远的从前。    早在100多年前,北京的名校就已经有了现在流行的“素质教育”等先进教学理念,
前门大街中段路西,有条施家胡同。施家胡同中段路南的22号那座被掀了盖儿的破洋楼,曾经就是我的家。倘若用22号院七八户人家的聚散悲欢打草稿,可以写活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    颓败的高档洋楼  作家肖复兴先生有一大段关于它整体轮廓的描写:  施家胡同最引人注目的是22号“集成银号”。它的外观比裕兴中(施家胡同的另一个银号)还要气派,特别是大门两侧的两根爱尼奥克圆柱,在整条施家胡同独此一家。现
星空广袤而深邃,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远而美好,引人遐想,就如同人的梦想。我们常常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来形容追梦的旅程,可是在分司厅小学,“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可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