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断裂韧滑流变的实验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D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湘中浅层花岗岩和不同颗粒度的岩石进行高温高压糜棱岩成岩实验,获得其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微观变形.再同断裂带中所产生的天然韧滑流变糜棱岩一起做TEM观察测试,计算出人工糜棱岩位错密度、流变应力和应变速率分别为3.20×109/cm2,139.32 MPa和6.39×10-10S.这与天然糜棱岩的有关数据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以此成岩模拟实验为基础,通过干湿样品实验比较、原岩化学分析以及同法国中央地块、江苏连云港等中深层次糜棱岩的综合分析对比,初步确定浅层岩石流变变化的有关参数,也说明了岩石圈垂向深度流变的多重性和总趋向性.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新疆西天山榴辉岩相变质岩石具有以下5种类型:(1)块状蓝闪石帘石榴辉岩、蓝闪石钠云母榴辉岩类,(2)片(麻)状白云母榴辉岩类,(3)条带状方解石榴辉岩类,(4)枕状蓝闪石榴辉岩类和(5)石榴石绿辉石石英岩类.其变质过程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演化:(1)峰前硬柱石蓝片岩相阶段(T=350~400℃,P=0.7~0.9GPa);(2)峰期榴辉岩阶段(T=(530± 20)℃, P= 1.6~19
大别山北缘北淮阳境内的马畈岩体((462.7±1.5) Ma)、笃祜店岩体((293 ± 12) Ma)、苏仙石岩体((146.2± 0.9) Ma)分别形成在加里东、海西和燕山构造阶段.岩石学研究表明3期岩体均为I型花岗岩,马畈岩体和笃祜店岩体具有陆弧花岗岩特点,是破坏性板块边缘产物;苏仙石岩体具有碰撞后隆升花岗岩特点.构造分析显示三者变形特点明显不同:马畈岩体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变形,变
对山东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石榴石方辉橄榄岩、河南鹤壁新生代玄武岩中 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山东栖霞新生代玄武岩中央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山东山旺新生代 玄武岩中尖晶石(富CpX)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的常量、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对比表明:华 北地块古生代稳定存在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中、新生代其东部被具大洋地幔性质的 显生宙地幔不均匀地发生了置换作用,残存于南北重力梯度带(岩石圈减薄过渡带)上 的鹤壁浅部克拉通地幔
在剪切带的位移量测量中,对于具有体积变化(减小)的韧性剪切带,尽管已有计算剪应变和体积变化的理论公式,但其中的标志面(线)在变形前与剪切方向夹角的测定比较困难.运用极Mohr圆对此类剪切带的变形进行了二维分析,认为在剪切带的XZ面上,若发生均匀变形时的体积变化是由 Z方向引起的,则无论简单剪切和体积变化的先后顺序如何,只要可以获得足够条件(实际上容易获得)并作出极Mohr圆,就可以在Mohr图上得
详细讨论了腾冲热海地区逸出气体的化学和氦、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地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现代幔源岩浆挥发组分通过活动断裂带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其主要成分是CO_2,还有少量的He,H_2,CH_4,H_2S和CO等.研究区内南北向断裂最深,它可能与得到幔源岩浆挥发组分直接补充的深部热储直接相通.逸出气体的氦、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现今在热海地区壳内活动的幔源岩浆与导致
山西临汾市地裂缝灾害受控于多种因子.在详尽分析了诸如地质构造、地下水渗流场、地层条件和地貌环境等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它们各自的专题层;然后利用先进的AHP方法确定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处理操作功能,构建出地裂缝灾害模拟评价的多元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地裂缝灾害的灾情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精密确定周日波段以内(周日,半日,1/3日)的重力潮汐参数为目标,提出一种重力潮汐精密调和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引入一组紧支连续小波滤波函数以精确提取重力潮波信息,可直接用来对任意步长的重力潮汐观测序列进行调和分析,并能够获得高精度(0. 1%)潮汐参数估值.运用该方法对武汉超导重力仪原始观测数据(步长 20 s)直接实施调和分析,所获潮汐参数清晰反映地球近周日自由摆动(NDFW)的共振效应.
裂隙岩溶水是中国北方的重要供水水源, 而石油污染又是地下水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 和孔隙水相比, 裂隙岩溶水中石油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分布和运移特征. 裂隙岩溶水具有比孔隙水大得多的实际平均流速, 污染物运移是一个对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 石油污染的范围可以扩展到离污染源数公里远, 但这不是浮油池造成的, 而是由溶于水的石油组分和乳化油造成的. 石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在平面上集中于强导水带, 剖面上最高
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Nd模式年龄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tDM>1 800 Ma的花岗岩体主要分布于浙西南-闽西北、武夷山两侧和万洋山-诸广山3个区域内, 而tDM<1 600 Ma的中生代花岗岩体则主要分布于赣杭构造带、南岭纬向构造带和浙闽沿海3个带内. 对这一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作了初步探讨. 结合基性、超基性岩石的年代学数据, 认为中国东南部地壳生长具幕式特征, 其中以早-中元古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新生代钾玄岩系的岩浆岩, 沿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 进行同位素研究的岩石, 包括钾质碱性深成岩、火山岩、煌斑岩和酸性斑岩. 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的Sr, Nd和Pb同位素组成极其相似、变化范围小(87Sr/86Sr=0.705 187-0.707 254, 143Nd/144Nd = 0.512 305-0.512 630, 206Pb/204Pb =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