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反儒”真伪辨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一切论及洪秀全的书刊,都说洪秀全是一个反儒的"法家".这实在是对历史的歪曲.洪秀全从小读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在他三十岁以前,走的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争取高官厚禄的普通封建知识分子的道路,一直潜心于"圣贤之道"和八股文体.是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儒家门徒.他从十五岁起开始应试.二十三岁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一本基督教的《劝世良言》,随便翻阅一下即丢进书箧,未加重视.二十四岁又一次应试不取,闷闷不乐,回家生了一场大病.三十岁,他最后一次应试,也象过去一样失败了.上朝廷的路走不
其他文献
译诗是一件难事。一百多年前,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曾说过,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这话有它的道理。但是作为翻译工作者,诗歌翻译是避免不了的。我们需要翻译外国的革命诗歌,也需要把我国的革命诗歌译成外文,以达到相互鼓舞、相互声援、共同斗争的目的。同时,我们需要翻译外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诗篇,作为借鉴,我国的优秀古典诗篇也要译为外文。这些都是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我们不能不做。现在根据自己翻译英诗的体会,探讨一下诗歌翻译的几个问题,希望听取同志们的意见。
<正> (二)“六三”以后“六三”以后,又可分为“六三”——“六·一二”“六·一二”——“六·二八”和“六·二八”以后三小段。“六三”——“六·一二”的基本特点是:六月三日北洋政府大举逮捕学生,企圖以暴力摧毁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北洋軍閥的反动暴行,立即激起全国人民无比的憤怒。六月五日,上海首先实現了罢工、罢市、罢課的“三罢”斗爭,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的大罢工走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偉大的革命力量ⅰ⒚馈⒎ā⑷盏酃饕搴蜕虾7炊y治阶级对运动肆予野蛮的鎮压和迫害,这样
<正> 一七九三年以来世界经济恐慌的周期发展(注一)曾逐渐加重人们的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沉郁观感。虽然一般承认这种制度具有恆久性和妥当性的学者们不曾被那恐慌的期潮动摇了他们的本来信念,但自本世纪开头,尤其是自一九二五年以来,恐慌问题却已成为他们的研究中心了。至他们所提供的说明与挽救政策,在战后,是否能够发挥其克服恐慌的效力,使资本主义可能保持恆久的均衡,且让事实来解答。不过,最少在理论上,那些解释确曾影响到经济学的发展倾向:第一是从静学到动学的转变(注二);第二是质的研究向量的研究之侵入(注三
<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而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割裂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或者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者只讲斗争不讲同一,是形而上学的要害.这本来是哲学上的普通常识,但有时候就往往在常识性问题上弄不清楚.譬如在苏联哲学界曾发生过割裂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现象;我国哲学界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实质上就是如何理解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我们与林彪、"四人帮"在思想路线上的主要分歧之一,也是这个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同一
<正>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曾经出现过出国求学的热潮。然而,当年青年毛泽东积极组织了一大批青年出国求学之后,自己却没有出去。对于这一情况,以往不少文章、著作都说:青年毛泽东立意不出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情,这件事表现了他的求实精神,对他后来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