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其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每个人最早期的教育,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应改善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班幼儿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0-0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重点应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从而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针对小班幼儿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在入园之前就与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有哪些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呢?
  一、父母过多额外教育泛滥成灾。
  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让做,忽视了孩子们在探索周围世界时那种多元化、广泛性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将时间耗费在活动、游戏、家务劳动等十分必要的实践中,让孩子们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家长的这种压制行为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抹杀了幼儿的活动愿望,极易使幼儿产生依赖、胆小、退缩等不良行为。
  二、直接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看管,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是家庭中的中心,家里的长辈往往对孩子宠爱有加,家长们不注重爱的质量,缺少对孩子应有的行为规范要求,只知道一味地溺爱、娇宠、迁就,一味地从物质上、行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致使孩子欲望过大而不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极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造成孩子行为习惯的偏差。
  三、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随情绪而变化。
  有的家长高兴时对孩子爱宠倍至,不开心时又打又骂,家长情绪的喜怒无常和简单粗暴极易使幼儿在进入集体环境与同伴交往中产生蛮横、霸道行为。
  四、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式的不统一。
  现在往往爸爸妈妈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由于爷爷奶奶的过份宠爱,不允许爸爸妈妈批评孩子,使孩子在性格上极易养成两面性,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该有的负面效应。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有效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
  一、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他们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要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应该首先做到每天早晚都刷牙。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及子孙。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不能纵容,而是应想办法及时纠正。因此,家长必须正确认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应该提供以及可以提供的只是孩子的成长环境而已,既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全部都压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
  三、适时、适当的激励,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激励和表扬,当家长看到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方式时,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孩子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定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心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去当地的社会福利院,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跟他们谈心等。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要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适时、适当的激励、在实践中检验孩子,让孩子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对待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长。因此培养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养成人生的好习惯吧!
  参考文献:
  [1]戴奇林《好父母是学出来的》2007
  [2](美)威克夫(美)耐尔《让孩子从不到是——说服孩子的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6岁以前既是幼儿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就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身心健康;幼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也是人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构成了幼儿生存和
延迟满足是指个体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一种抉择取向。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实验,即让学龄前儿童(4~6岁)进行选择:在实验室中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很多棉花糖;或是示意研究者不愿意等待,此时只能获得一个棉花糖。他们发现在儿童中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儿童愿意等,而有的儿童则要求立即得到糖果。  研究者发现延迟满足能力与学业成就、智力水平以及成就需要呈正相关。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