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华:茶是一种修行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一面镜子,它的深层精神和人文内涵,提醒人时刻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而随缘而定、随遇而安,这是茶亘古不变的心声。
  冯建华是个有意思的老北京人,一口京片子,随时能引经据典把人说得一愣。在他眼里,世间万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您看不开,就是因为没放下,您说对不?”他一笑呵呵,手里的两个铁核桃就转得飞快,笑容里闪过一丝慧黠。
  曾经茶馆的日子
  20世纪90年代,在冯建华眼里,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时候,北京的茶馆业正方兴未艾。“我说的茶馆,可不是现今连唱卡拉OK带搓澡的那些四不像,而是真正老北京的茶馆,是集传统文化、民俗小吃、品茶看戏、社会交往为一体的休闲地方,来的都是好文化这一口的客人,多是二环里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就像我,祖上打乾隆中叶到的城里,打小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哪儿有好玩好看招人乐的,我都门清。”
  冯建华不无遗憾地回忆过去:二十年前,崇文门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一直往北走才能看到当时还算高耸的哈德门饭店、新侨饭店和同仁医院,自然也有购物的好去处,但不是新世界百货,而是崇文门菜市场;两广路也还不存在,只是一条条狭窄的街道串在广安门和广渠门之间,行人必须小心翼翼地走,不然从某条胡同飞出来的自行车会把你撞个正着;那时候的永定门只有一条简单的过河桥,两边都是狭窄的通道,而东便门的城墙还很破败,也没有城墙下长长的草坪;绕过鼓楼站到后海的银锭桥上,仍然可以观山,因为海淀还没有今天的中关村这些园区,连“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都还能在胡同里听见。总而言之,那是一个不算现代化,但挺北京的北京。
  “那时候北京的茶馆,出现了四大家,有尹盛喜先生的老舍茶馆,有段云松先生的五福茶馆,有我冯建华的京味茶馆,再加上后来的天桥乐茶园,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茶客。就说我们京味茶馆吧,那是个什么场面?总共不过一百平方米的屋子里,十来张桌子,却挤了有一百多号人,连柜台里都站了人,我自个儿就只好上过道里待着。”冯建华一乐,眼神却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1996年,刚刚三十来岁的冯建华,辞去了机关工作,通过一位北京晚报的朋友介绍,在当时西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旁,租了两间房子。当年的3月26日,京味茶馆开张,很快就成了京城茶客们喜欢聚齐儿的地方。做了掌柜的冯建华,终日里戴着一副旧式黑框眼镜,身着褐色或蓝色棉布长衫,见人进来就领着中式短打扮的小伙计高声招呼:“里边请吧您呐!”活脱脱一个老舍笔下的茶馆大当家形象。为开这家茶馆,冯建华可没少下功夫,他从17岁起就拜师学艺,所以一招一式,都还原了老北京传统茶馆的套路。无论是茶馆的摆设还是掌柜、伙计们的打扮,乃至茶具茶食,再到服务方式,无不再现了老北京茶馆的风情。
  京味茶馆的红火,首先是因它的文艺气息浓厚。这里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纪念京剧老家谭鑫培先生、肖长华先生的聚会,比如迎中秋的曲艺晚会等等,另外每逢周二,茶馆里都会有一场“子弟八角鼓”票房,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和票友同台互动。也因此,在冯建华的茶馆里,经常能见到一些梨园行和民俗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如刘曾复、刘乃崇、崔琦、周桓、孙岳、高宝贤、刘嵩昆、崔普权等。冯建华十分尊敬这些老前辈,同时他也不断练习相声、双簧等传统技艺,并有了“小茶房”的艺名。有时候为了娱乐,他自己也上台玩一把,结果逗个满堂彩。而最让冯建华感到拔份儿的事是,京味茶馆是文革后第一家恢复了传统相声大会和“灯晚儿评书”表演的京城茶馆。
  这红火的第二条原因,是冯建华的善于经营得人缘。他认识茶馆的每位熟客,有客登门,立马招呼伙计用烧得热热的茶水,给人先沏上一壶香片;客人在京味茶馆一进门,便可见亲切的八仙桌和长条板凳,以及民国年间的招贴画。茶馆东南角是个电茶炉,西南角是柜台,柜台上摆着十来样茶食,有炒花生、咸瓜子、大杏干、木樨枣、葡萄干、柿饼儿、酥蚕豆等,任人随意挑选。最绝的是,一到夏天,茶馆自制的冰镇酸梅汤和玫瑰露,总让前来光顾的茶客直呼过瘾—做玫瑰露的糖玫瑰,是京西妙峰山的特产,醇香馥郁,做出的玫瑰露汤色红润,喝上一口,让人香透唇舌、流连忘返。而直到如今的大众点评网上,都还有年轻的顾客谈起京味茶馆:“小时候,老跟着爷爷去京味茶馆听相声,最忘不了那儿的冰镇酸梅汤,那个味正啊,到现在想起来腮帮子还透着股子酸甜。”
  尽管生意红火,京味茶馆却依旧坚持它亲民的价格:听一下午的相声曲艺,才交两块钱;沏一杯普通花茶,三五块钱;还有许多老人自带茶杯和茶叶,就添茶馆里的开水,喝上一整天,才一块钱。因为冯建华觉得,人生在世的最大目的,不应该是为了钱,而是人活着,得有个精神头儿,爽爽利利、大大方方地奔着理想去干,心里才会塌实。“咱有咱的活法、咱有咱的乐,我不跟别人比,那比不了,也没法比。”坐在我面前的冯建华,特认真地说。
  曾经红火的一切,在2000年时突然戛然而止:那一年,因为中国书店的上层发生了变动,冯建华得到房租大幅上涨的通知,这之后,他与新上任的经理关于房租的谈判彻底破裂。冯建华一怒之下,一拍桌子摔了茶碗就走人,茶馆里所有的桌椅板凳等物件一概不要,当时就撂了挑子。“老北京人讲究的是个理儿,伤了这个理,我不能接受,我的茶客们也不会答应,我就得较这个真。”冯建华如是说。
  在文化民俗中呐喊
  离开了京味茶馆,冯建华的日子依旧没消停。十几年来,他一直奔走于全国各地,考察并钻研民俗、佛学、茶经等各种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成了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他现在是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师大以及人大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专门讲授老北京的民俗和茶文化。每次当他讲课时,平时空荡荡的教室就坐满了人,学生们对冯建华的妙语连珠印象十分深刻,他们会向这个高高胖胖的中年人,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冯建华一个玩笑,就能轻松解决。
  习惯收听调频87.6兆赫北京文艺电台的听众,一定记得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文艺类广播节目《闲话京城》。当年因为跟梨园世家出身的主持人梁倩相识,冯建华应邀策划并主讲了一年半的《闲话京城》,一直到它改版为止。每期25分钟的节目,被冯建华说得妙趣横生,以致造成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每天一到上午10点,所有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上,放的全是《闲话京城》。风里来雨里去的的哥们,成了这个节目的铁杆粉丝,甚至有人因为听得入迷,闯过了红灯还浑然不觉。这之后,他又担纲主创了《什刹海》、《北京时间》等广播和电视栏目,同样深受观众欢迎。“北京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它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一个景能说出几个版本的传说,所以做这些节目,就熟门熟路。”冯建华说,自己在做节目时,始终坚持着文化这个“瓤子”。因为自古以来,所有类别的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历史传承,都要经过时光不断的冲刷和磨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当年他之所以能再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茶文化,能将各种掌故和风俗应用到真实的生活里,就是因为它有着实实在在的文化传承,它连接的是极其珍贵又将要断层的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近些年我开始四处走走,结果发现各地的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失传的现象极其严重。比方说安徽池州的傩舞,它有4000多年历史,源于远古时的祭祀仪式,蕴涵着极典型的社祭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渗透和影响,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和粗犷的原始风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和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可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民间瑰宝。可如今它却因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造成演出市场的急剧萎缩,因而后继乏人,濒临危亡。 我当时看到这种情况,真是急在心里啊!”冯建华叹了一口气,他把目光投向窗外。我看到不远处的建外SOHO楼群间,林立着各种招牌,捧着iPad的年轻人正在用耳机打电话。
  2009年时,冯建华向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名为《保护濒危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提案,很快就得到回复,由文化部亲自挂帅,在全国各地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登记造册这些艺术种类和艺术传承人,以挽救民族瑰宝。欣慰之余的冯建华,喝着盖碗茶咂摸出特别的清香:“我是两届农工民主党的中央文化委员,能为保护文化起到一点小作用,我这日子就算没白过!”
  冯建华自称为中国茶文化北派茶礼的传承人,对现今茶文化市场的乱局忧心忡忡:“现在很多人连茶艺和茶道还没搞清楚,就开起了茶馆。要知道,艺讲究的是表演,道讲究的是自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找几个漂亮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坐在店里泡茶,它就是茶道了吗?明眼人看了只能摇头。茶叶市场也是一个字—乱,‘傻子买傻子卖傻子今天赚两块’,是指不仅仅是买茶叶的消费者,就连一些茶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都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导致各种怪现象发生的。一个刚学两年茶的年轻人就能当上评茶师,这可能吗?中国的茶知识深了去了,你学十年才不过入门,要想达到公正权威的评定水准,怎么也得有二十年的功力。”
  冯建华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耐不住寂寞,生活的日益娱乐化,使多数人对埋头钻研失去了兴趣。“他们的心都飞在QQ上、飞在微博上、飞在网游上,很少再有人愿意一整天都埋头在书堆里,对着面前的几十种茶叶反复探索、确证,老老实实地学习,而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冯建华从少年就开始学茶,他告诉我,当年师父是出了名的严厉,倘若学得不认真,那可是要挨棍子的。而现在他对自己的弟子,通过的标准也很严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孩子们既然叫我老师,我就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那是误人子弟。”
  茶是一面镜子,它的深层精神和人文内涵,提醒人时刻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而随缘而定、随遇而安,这是茶亘古不变的心声,让人肃然起敬。缕缕茶香中,我向冯建华告辞,他把我送到门口,高胖的身影在夕阳下清脆地喊了一嗓子:“再见了您呐!”这一声让我想起了曾经的深深岁月,想到了他曾经写在自己日记中的一句话—茶是一种修行。
其他文献
李韬以为,水金龟既没有大红袍那么出名,也没有铁罗汉那么神秘,更没有白鸡冠那么与众不同,但它有独特的腊梅花香,其香有魂却又缥缈、冷又顽强,就像大雪压着的腊梅花,从白雪酥松的孔隙间散发冷冽香气,闻到时不是昏昏然,而是使人清醒并且在心间萦绕不散。  茶生天地间  多年前我就知道李韬的大名,那时我曾在友人处偶尔翻阅杂志,却读到一段专栏文字:“‘梅子黄时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看看,就这么五个字,江南的好
期刊
现今国人多好饮茶,待客、聚会时无茶不成礼,这间接说明了茶确实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国饮。善品者,品茶能感悟人生,就像于丹教授说:“一把干茶到沸水里只会越煮越饱满、越舒展。人生如茶,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也变成了成全。”  时人品茶多喜以茶喻禅,谓禅茶一味。然而,何为禅?何谓禅茶一味?禅,在人们眼中多少有几分神秘、几分不解。  禅这一字,源出佛典记载:一次释迦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期刊
骆少君说:“茶是我的养母,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茶又像我的孩子,让我深深爱着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员。其实对我来说,茶与人生早就融为一体,而生命的律动,也与这青山绿水间的灵物结合,化成了幽幽茶韵。”  生命中的第一杯茶  初次见到骆少君的人,总会惊讶于她的朴素,这位早就名满天下的老专家,不管到哪,都穿着一双黑棉布鞋,通身的家常打扮,就像邻家长辈。对此,骆少君自己曾经笑着说:“这样最舒服、轻松,就像
期刊
2010年年初,作为福建省的第一位茶学博士,李远华从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被引进到武夷学院。从喧哗的华中重镇武汉来到怡人的山水小城武夷山,李远华在他挚爱的武夷茶园里找到了茶学实践的科学沃土,在他呼吸的武夷空气里找到了茶学的人文给养。三年间,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让人刮目相看,又先后主持了6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还具体实施了财政部支持项目
期刊
对面不远,是一处正在开发中的茶山,茶苗尚小,因此山间偶有黄土裸露。摄影师连忙给那片茶山一个特写—三年以后,在同样的位置上,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公认的“十大名茶”之一  都匀市区不大,沿剑江而建,江在城市中间划了一笔,呈弓形贯穿而过。在江边立着一座古石塔,名唤文峰塔。当地人都说这塔是弓上的一支箭,直指剑江,用来镇江护堤,保佑着这里一代代的居民。  文峰塔的一侧是个2010年时改建的公园,叫“
期刊
徐全福: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  原黔南州都匀茶厂厂长,高级农艺师。  几十年前,徐全福还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时就离开了江苏来到贵州。作为一名制茶师傅,从那时起,他便与贵州的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都匀茶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农艺技师做到了都匀茶厂的厂长。今天,我们见到的徐师傅已经是位70余岁的老人了,早已退休的他却仍在为都匀毛尖的明天而忙碌着。  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  “您
期刊
这两天时间,都匀采访小组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接触了不少茶人。都匀山清水秀,这里的茶人也格外坦率和朴实。从茶园到厂房,再到门店,从茶办到专家再到茶人,能感到,这里所有人都对都匀的明天充满了希望,充满着斗志。也许,都匀毛尖,真的如剑江上那一支蓄势待发的箭,箭尖直指全国,直指明天。  何钰海:为都匀毛尖赌上房子  都匀市的繁华地段,剑江的一侧,有家门脸不大的都匀毛尖专卖店,取名梅渊茶业。在那里,我们有幸
期刊
在去往茶园的途中,群山掩映间,居然腾空出现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厂房,蓝色屋顶,白色塑钢墙面。房顶上闪耀着几个霓虹灯大字—都匀毛尖,格外显眼。  走的地方多了,茶叶制作作坊也见得多了,印象中,制茶都是支一口铁锅、晒一张席子,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摇筛、揉捻,所有过程全部人工。而能在这雾霭弥漫的大山深处发现一家如此大规模、现代化的茶叶制作工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陪同我们参观的茶办王主任介绍说,这是都匀比较有
期刊
什么茶可以称为毛尖?  此类茶因茶叶初生的嫩芽茸毛满布,而称之为“毛尖”。  一般多用其单芽或一芽一叶部分制作绿茶。  全国较知名的毛尖茶有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古丈毛尖、鹿苑毛尖等。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山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
期刊
原产地保护制度本身毫无疑问是一个能保护好农产品的工具,假如制度的执行者确实了解这个制度赖以为继的精髓在哪的话。散漫自由时时罢工的法国人因对自然的伟大崇敬,锻造出高度标准化的原产地保护制度,并以维护民族荣誉的精神加以执行,这就是充满法制化精神的“原产地保护制度”。  在法国有严苛惊人的AOC制度来保证名产区的酒庄、酒厂们恪守“自然预防酿造法”,不随意乱来坏了自然的意志;在葡萄酒世界里,还有无数专业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