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梁同书点评蔡襄书法的真迹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襄(1012-1067年),北宋书法家,书学晋唐,书法熔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为一炉,出入规矩,温淳和美,颇受后人推崇。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梁同书(1723-1 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长。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大量历代名人名作。加上天资聪慧,苦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与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为“清四大家”。梁同书活了九十二岁高龄,晚年仍能书写臼巢大字和蝇头小楷。令世人称奇。
  蔡襄、梁同书处于不同时代,两人相隔656年,但梁同书对蔡襄十分崇拜,书法深受蔡襄影响。
  祖上曾家藏一幅梁同书书札,书札长26.5厘米,宽33厘米,内容是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最后落款是二方印章,白文“梁同书印”,朱文“山舟”。
  此篇藏品妙就妙在既是一幅难得的梁同书的佳作,又是一篇非常精辟的关于书法论道的论说文,文中对蔡襄的书法进行了积极的评价,阐释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作品原文是“观蔡襄之书,如读欧阳修之文。端庄而不刻,温厚而不犯太平之气,郁然见于豪楮间。当时朝廷之盛,盖可想而知也,自崇宁以来以文章字画为天下主盟者校之。仁庙之时,贤丕如何,人才盛衰,信乎其可卜治乱也。事至今日,但可慨耳!”
  梁同书不仅是清书法大家,又是著名书法评论家。梁同书认为,学习书法,一靠灵气,二靠多看,三靠多练,这对后人学习书法有很大启示。梁同书的论著主要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对学习书法,评价书法都有精辟的论述。
  梁同书书札笔法严谨,书风俊秀端庄,笔法隽永洒脱,古韵横生。从全篇章法布局、结构取势、点画用笔看,下笔沉着果断,笔间潇洒从容,点画精致,笔法纯熟,布局舒缓有致。同时多了几分飘逸洒脱、不羁的文人风格,彰显蔡襄、米芾、赵孟頫等历代大家的艺术风格。身为朝廷文化教育官员,梁同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继承先贤衣钵,开启未来的作用,所以梁同书的书法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推崇。其作品广被收藏和传布,当时不仅国人求字者接踵,且日本、琉球、朝鲜诸国,皆欲得片缣以为快。他的作品对清末以来的文人书家影响很大。
  当前书法市场异常火爆,书法创作十分活跃,书法理论研究百家争鸣。书法作品“美”与“丑”的标准,书法创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习书法“多看”与“多练”的侧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梁同书对蔡襄的书法评价很高,几乎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可也有人认为蔡襄的书法拘谨,不够豪放,在宋四家中比较守旧。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弘扬中华文化,繁荣书法艺术,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今天我们在学习、观摩、评价书法作品时,也应多多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多多了解古人审美观,多多看看已被后代认可的书法名作,多多阅读古代各家书法论著,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书法事业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现介绍两件清代白玉雕花玉锁,与广大古玉爱好者共欣赏品评。  图1,玉色洁白细腻,滋润通透,呈长方形。长10.8厘米,宽7.4厘米。正面雕寿桃、蝙蝠、荸荠纹
期刊
刊登在《收藏界》2007年12期的浙江袁华惠先生的《日本“铜山至宝”钱庄钱》一文,其观点基本正确。笔者想借贵刊一角,作些重要的补充,以便读者理解。  “铜山至宝”中的“铜山”二字含义没有说明清楚。“铜山”二字,其实是指日本著名的铜矿——足尾铜山铜矿,位于枥山县足尾町,始于江户时代的公元1600年开产。也就是说用铜山当地铜矿产的铜来铸造。  余榴梁、王臻合著的《钱币投资技巧》一书中有《日本、朝鲜和越
期刊
自古有“平民宰相”、“平民督府”之说。曾任江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执行会长的蒋仲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平民督府”。  与蒋先生初次见面便颇具戏剧色彩,那是我们去景德镇的第三天,因下午飞机返京,一上午紧张忙碌,错过了时间,待我们赶到宾馆餐厅,硕大的圆桌旁早已坐满了人,我们四个在靠门的下手坐了下来。蒋先生和诸多大师等了许久,我们难免有些不安。谁料蒋先生毫无怪罪之意。反而怕我们坐
期刊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之际,近日,在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街区三坊七巷举行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历史文献手迹珍品展”倍受藏界瞩目。此次展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港澳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展出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周恩来、胡适等二百多位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手迹和照片三百多件。吸引了众多港澳台侨胞、文化界人士和收藏家品评观赏,历史名人的手迹和影像的独特收
期刊
编者按:此钱以照片看,锈色自然,包浆牢固,有层次感。唯品相较差,然其直径及重量,均为旧谱脱载,故有相当研究价值,今后,如有机会见到实物,则更可确知。    笔者近日从钱币市场购得一枚“永乐通宝”大钱。从此钱外径看,比钱谱所刊之钱径大,应是“出谱品”。此钱直径6厘米,重为55.3克。笔者观察此钱为青铜质,钱面包浆熟旧,正面、背面均有绿色锈,深层有枣红色锈,部分可见因时间久远而形成的受侵蚀之铜锈,钱身
期刊
笔者常说平面媒体刊登的古钱彩照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谈兵,比起实物鉴定要缺少好几个重要环节。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种办法,彩照只具备了“望”,也就目测一种手段,少了闻、问、切三种手段。所谓“闻”就是闻气息,赝品多有一种刺鼻的酸腐异味,真品经数千年有种青铜的馨香;所谓“问”就是当面向持币者提出有关实物的各种细节问题,也就是了解各种出土与流传的信息。虽然此中常有编故事以欺世者,但也不排除会了解真正有价
期刊
写过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就开始搜索下一个“大家”。一个名字跳到我的面前:舒同。中国第一任书法家协会会长,毛泽东钦点的“红军书法家”,墨盖神州,名扬四海,我和他的小儿子舒安还是朋友。就是他了,但是舒安常住北京,不知道能否找到他,拨通了舒安的电话,真巧,刚刚回到西安。  这是一次比较轻松的采访,不仅因为我们是老朋友,还因为材料都齐了,2005年是舒同诞辰100周年,中国文联、书协和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
期刊
最近看了《收藏界》2008年第8期《金银锭走俏拍卖场》后,想起本人藏品中有一枚祖上传下来的“赣关银锭”,铭文是“赣关衡聚”。该银锭长4.6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净重202克,呈枕头状。  清代征收关税的机构分为海关和常关,海关也称新关,洋关,是征收国境关税,也称海关税。常关是清代在国内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所设立的税关,即征收内陆关税,由户部和工部管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
期刊
北宋徽宗宣和年号的钱币,分通宝和元宝两大类,其中通宝钱铸量大,版别多,至今仍不少见。“宣和通宝”小平钱,折二钱,常见版别现时市价才1-10元左右一枚。但是,“宣和元宝”钱虽然版别也不算少,至今所见不下20余种,但各种版别的存世量都不多,而且书刊上发表过的,仅见小平铜钱,没有大钱。“宣和元宝”大钱,笔者仅在钱币商李明先生处见过一枚,为折十型行书体“宣和元宝”大钱,生坑品,该钱字体与“宣和元宝”行书小
期刊
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耕地1000元特殊券。这张特殊的耕地1000元券纸币,是“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同志委托东北局代印的。本文对这张特殊券的表现与不同及发行背景进行探讨。    一、耕地1000元券的表现与不同    1.行名、金额等中文字的不同。东北银行印钞厂代印的耕地1000元券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金额等中文正楷字,均为东北银行印钞厂设计人员所写;而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