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让学习活动真实发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谁来读?(出示:京剧、旦角、梅兰芳。生读)
  师:你能说一说京剧、旦角、梅兰芳之间的关系吗?(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注意“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畜”字。“蓄须”是什么意思?
  生:蓄须,是留胡子的意思。
  师:梅兰芳是唱旦角的,留着胡子还可以唱旦角吗?(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查了有关梅兰芳的一些资料。
  生:我查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梅兰芳是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演戏才留胡须的。
  师: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来检查一下。这些字音你都能读准吗?(出示:纠缠、骚扰、签订、宁可、要求。指名读)
  师:“宁”和“要”都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请这位同学领着大家再读一遍。(生读)
  师:预习时,你查了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查了“深居简出”的意思。“深居简出”就是平日老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在文中是指梅兰芳在香港躲避日军纠缠。
  【评析】教学导入,从题目中设疑,感受本文以事写人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检查字词入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把握学情。两者相互融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这为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奠定了情感基调和经验基础。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习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来说说平时略读课文是怎么学的?
  生:根据课题下面的“学习提示”来学习。
  师:对,学习略读课文,要重点关注课文前面的“导学提示”。(出示“导学提示”)“导学提示”要求我们完成哪几项学习任务?
  生:第一项,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第二项,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梅兰芳。
  【评析】略读课文前面的“导学提示”,是编者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的学习提示,对教师而言,点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交代了本次阅读的学习任务。
  师:学习一篇文章,我们要能大体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中梅蘭芳在什么时间、分别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出示表格)请你根据这个表格的提示(出示表格),圈画出关键词语。
  师: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我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生讨论后汇报,师引导用关键词语概括并填入表格)
  时 间 拒绝办法
  1937年 藏身租界
  1938年底 远避香港
  1941年12月 蓄须明志
  一次 打针装“病”
  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只写一件事的文章,应该怎么办?
  生:要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在前些时候,我们学习了《普罗米修斯》 《女娲补天》等文章,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文章如果写的是几件事,那又该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把几件事连起来。
  师: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可以大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篇文章写了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侵略者,如果我们把这几件事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看着表格,试着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说清楚时间和拒绝的办法。(生练说)
  生:1937年,梅兰芳藏身租界。1938年底,梅兰芳远避香港。1941年12月,梅兰芳蓄须明志。一次,梅兰芳打针装“病”。
  师:把几件事连成一段话说的时候,词语尽量不要重复。怎样把多次重复的“梅兰芳”这个词语减少一些呢?
  生:1937年,梅兰芳藏身上海租界。1938年底,他远避香港。1941年12月,他蓄须明志。一次,他打针装“病”。
  师:这样一省略,就简明多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其实也可以合并,这个词就隐藏在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里,找一找。看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
  生:抗日战争。
  师: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说得更简洁、更有条理?
  生: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先后用了藏身租界、远避香港、蓄须明志、打针装“病”等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
  师:这位同学说得特别好。学习任务中,还让我们找什么?
  生:找出梅兰芳在拒绝的过程中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师:你觉得怎么找既快又准?
  生:根据每件事来找。
  生:画出关键词句。
  师:同学们的建议非常好!那就按照同学们建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自学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下面,我们仍然按小组来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也可以发言修正、补充。(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填表格。)
  时 间 拒绝办法 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1937年 藏身租界 日军纠缠
  1938年底 远避香港 不能演出、创作,虚度生命
  1941年12月 蓄须明志 受到逼迫、骚扰,
  卖房度日
  一次 打针装“病” 险丢性命
  师:看这四件事能否打乱顺序来写?
  生:不能!因为这四件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的。
  生:不能!从这四件事可以看出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越来越大。
  师:这也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梅兰芳的迫害也越来越严重。大家学得很认真。从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日本帝国主义非常可恨。
  生:梅兰芳非常爱国。
  师:有骨气,有民族气节!请你用这样的一句话再来介绍梅兰芳。(出示:“梅兰芳先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有             的人。”)
  生:梅兰芳先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有骨气的人。
  生:梅兰芳先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有民族气节的人。
  生:梅兰芳先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有爱国情怀的人。
  师:我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梅兰芳“蓄须明志”和“打针装‘病’”的段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师:课后请大家搜集梅兰芳先生的资料,通过阅读你会对梅兰芳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评析】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言语智能,培养思维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这里,孙老师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任务明确,层次清晰。首先,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与前面课文的不同之处—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然后,指导学生连段成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指向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阅读链接,学以致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对于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文章,可以通过把一件件事情连起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快速阅读《难忘的一课》,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再试着把事情连起来说。(生读)
  师: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哪几件事?
  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来到一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国语课,第二件是老师带着“我”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谁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主要写了“我”来到一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国语课,并和老师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你说得很清楚!如果能加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再说一说,就更好了。
  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来到台湾一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爱国的国语课,并和老师参观学校小礼堂的爱国画展。
  师:看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难,关键是要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
  【评析】略读课的功能,是学习策略的自主运用。这里的活动设计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只有学用结合,才能让学生将习得的能力和方法真正落地生根。
  【总评】
  《梅蘭芳蓄须》一文,通过多个具体事例表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本文作为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如何体现编者意图,落实“语文要素”呢?孙庆博老师在这堂课上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学到练,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对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很有意义。
  一、明确课型,把握略读课文的价值取向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提醒我们:教学时要注意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功能是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孙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方法、策略,放手或者半放手让学生进行再阅读,再实践。
  二、紧扣要素,确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在编排时实行的是“双线并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导学提示”。这些提示有的彰显了“语文要素”,有的是对具体“语文要素”的落实。扣住单元语文训练要素来教,教学目标就清楚了。孙老师这节课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梳理、总结,通过“串联事件”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整堂课简明、干净、利落,训练扎实、有效。
  三、自主实践,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策略
  精读课文是学方法,略读课文是运用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方法的能力?从本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回顾方法,回顾以前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二是提炼策略,指导学生对一人多件事的课文,采用“串联事件”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三是阅读链接,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方法进行实践练习,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孙庆博,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滕衍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研员)
其他文献
许多人认为:只要阅读积累得多,就能很好地表达。而实际上,阅读积累得多,只是表明一个人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比较丰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究其原因:积累了,储存了,未必就已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未必就已经领悟语言的奥妙了。缺少了对表达智慧的关注,语言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从探索文本的表达智慧出发,展开文本阅读,往往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趣味、创作风格、语言智慧……这
期刊
“铃,铃——”电话铃响,我如往常一样接听电话,电话里边传来一阵童稚的笑声,“邱老师,我是阿智,祝您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海南华侨中学读书了……”是阿智,他变得懂事多了。他可喜的变化,还得从前年教学《学弈》一文的课堂发言说起。  文言文《学弈》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读通《学弈》全文,知其内容之后,我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这
期刊
一、整体编排:先后顺序与具体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五单元的整体编排。(如下表)这些习作单元的编排不仅主题清晰明确,而且习作要素的安排呈螺旋式上升,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与习作素养的锻铸大有裨益。  三至六年级教科书中习作单元聚焦了观察、想象、说明等基础性的习作能力,聚焦了写事、写景、写人等基本性的习作类型,聚焦了围绕中心、写出真情等关键性的习作素养,有点、有面、有层次、有序列,更有学生习作能力形
期刊
五下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 《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这一单元中,运用追问策略是一个好方法。追问就是寻根究底、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问,以获得对课文更为深刻的见解。运用追问的策略,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期刊
一、快速阅读,感知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微型小说《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生按要求速读。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当”读成“挡”。)  师:读“势不可当”这个词语时,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虽然意思未变,但字形不同,读音就不一样,这里应读dāng。这组词语在小说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洪水。 
期刊
微课,最先火于网络,凸显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与娱乐性。微课进入习作教学,迅速以其“短、准、快”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几年来,笔者和团队教师一直在开发习作微课资源,并尝试依托习作微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习作教学进入“微时代”的新活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微课作用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一、“微距交流”,激发学生习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3—6年级各册第五单元均以“习作单元”的形式呈现。习作单元以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鲜明的习作属性和凝练的研修主题,备受广大一线老师的关注。下面,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谈一谈如何理清习作教学中的点、线、面。  一、点的确立——探寻训练要素  导读部分,编者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即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来整合资源,安排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恰切的问题引领和有序的活动组织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们就以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为
期刊
一、儿童、教材与想象  1. 儿童与想象。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的婴儿时期,那些带着梦幻色彩的歌谣、故事已经出现在生活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虚拟的想象的世界里,那些充满了幻想色彩的童谣、民间故事带着他们飞向了一个个温暖的、诗意的、梦幻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诗意和浪漫。童年时期是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皮亚杰曾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