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启斌 向癌亮剑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区比想象中要大,即便如此,跟流感肆虐之下的发热门诊一样,楼道里到处都是人,也摆满了床位。摩肩接踵穿出,过道左手就是主任办公室。推门进去,宋启斌查房结束,还在继续手中的工作。
  这是如今国内肺癌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集于一身的还有一堆学术职务: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及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放疗协作组(C-RTOG)副主任委员兼脑转移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肺癌放疗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如今他作为领军人物,正带着麾下一百多人的团队,向人类生命的头号威胁——癌症继续发起宣战。

结缘肿瘤


  宋启斌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始于高考。那一天,同学们都去看各自的考场,他却又一次来到医院取药。整个学生时代,他饱受咽喉疼痛之苦,因为扁桃体经常性发炎多次入院。高中阶段,严重的扁桃体炎症导致的蛋白尿,一度让他患上急性肾炎。“当时我就立下一个志愿:一定要学医。”
  那年高考满分是450分,他考了四百多分(报纸称之为高分)。宋启斌清楚地记得,380分可被重点大学录取,357分则可被普通大学录取。当时他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山医学院,就是今天的中山医科大学。普通院校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冥冥之中,很多机缘无可言说。进入大学之后,宋启斌的扁桃体恢复正常,不再发病。“我住在学校的第六学生宿舍,宿舍后面就是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他回忆说,这是肿瘤第一次进入他的视野,宿舍里正好有一位同学也是肿瘤医院子弟。宋启斌就读的这一届,是中山医学院首次招收六年制医科生,《肿瘤学》也在这一届首次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母校的肿瘤方向至今仍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在2014年综合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
  毕业之际,南风正劲。当时南下广东发展蔚然成风,宋启斌却选择回到家乡湖北武汉,进入湖北省肿瘤医院成为一名肿瘤专科医生。2007年作为“特殊人才”调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之前,他已是肿瘤医院副院长兼湖北省肿瘤研究所所长。“我不喜欢从政,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宋启斌说他对从医有情结,“当初选择学医我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病痛,我从解决自己的问题,进而到去解决别人的问题。”
  谈及离开肿瘤医院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选择,他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人民医院既是武汉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又是湖北省的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筹建于1997年。在他看来,这所综合实力在省内排名第三的医院,当时肿瘤学科并不能进入前三之列。“台子搭起来戏没有唱好,那是演员的问题。”在武汉大学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愿景之下,宋启斌认为肿瘤中心的事业平台起点很好,加上自己前二十年一直在这个领域的深耕,他对带出一支在国内国际都过硬的学术和医疗团队满怀信心。
  “武汉大学的定位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我们肿瘤中心经过若干年奋斗,就要成为国际一流肿瘤中心,世界一流学科。”宋启斌说。

认识肿瘤


  肺癌是宋启斌钻研的主要领域,它在中国男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一,女性发病率排名第二,但死亡率男女均是第一,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癌种。
  “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内敛。在国外,只要你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定要尽告知义务,而我们就是瞒。” 宋启斌指出,这种欲盖弥彰之间,会让病人增添很多无谓猜疑。越是遮掩,肿瘤在公众心中越是变得神秘和致命,所以很多病人得知真实病情后,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和疾病斗争的意志全面崩溃。“免疫系统受大脑调节,出现这种情形,对病人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也就是我们传统中医讲的,内邪外邪,夹击之下,对病人的病情只会雪上加霜。”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话,“十个癌症九个埋,活着的一个不是癌。”宋启斌指出,“这些话足见过去我们关于癌症的知识普及有很多工作不到位。”肿瘤疾病有遗传性却没有传染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公众躲着肿瘤病人的大有人在,甚至很多医务工作者对癌症也缺乏认知,“因为不了解肿瘤的诊治方略,所以他们给病人传递的就是反复的纠结。”发达国家对专业肿瘤医生的需求缺口大,国内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专业医师的缺乏,加大了误诊漏诊和延误治疗的概率。
  在宋启斌的治疗体系里,医务人员深刻认识肿瘤是战胜这一人类公敌的重要前提。行医三十载,他自己也是从一个对“癌症”二字懵然无知的普通医科生,一路成长为在这个领域建树颇多的知名专家。“刚刚踏入中山医学院时,我对肿瘤二字也是完全陌生的。”母校将肿瘤学从内外妇儿学科中专门分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不仅让宋启斌得以早早发现职业兴趣和专业方向所在,更大的价值是用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出了早期第一批肿瘤专业人才。
  “肿瘤确实和其他很多良性疾病不一样,它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学特征。肿瘤对人的局部器官破坏性强,而且可以通过血液淋巴转移,治疗中还会有耐药抵抗,治好了还可能复发,等等诸如此类的特性都使得它的致命性比其他疾病要强。”
  “虽然面对一部分肿瘤病人的病情,我们暂时只能姑息,但是还是有相當一部分早期患者完全可以治愈。”肿瘤医生毕生都会面对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和认识误区,宋启斌和团队需要用诊疗实力和反复宣讲让人们学会理性看待和直面肿瘤。
  “我们总说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健康的正常人也很难保证自己不遇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看待肿瘤,也需要看到它和普通疾病相同的那部分特性。癌症,也能做到可控可防,尤其是在早诊早治之下。”宋启斌说,“关键是要科学规范地治疗。通过一个阶段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面对转移和复发的风险,只要做到长期跟踪,定期复查和回访,我们从来都不是无能为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和宋启斌同龄的鼻咽癌中期患者在他的治疗之下健康地活到了现在,家庭幸福美满;一位担任国企老总的肺癌患者手术不久发现转移,也是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至今仍在领导岗位;还有一位发现肺癌时已经脑转移的患者,也是他治愈的晚期病例里生存十年以上的代表。
  “所以医生一定不要轻言放弃。”宋启斌一直跟自己的团队强调,医生态度不能有半点消极,治疗上必须百分之一百地主动。他一直记得在美国学习时一位教授说的,如果你不为根治而治,那么你的患者就不能治愈。
  “患者即便情况再差,我们都要穷尽医学的知识去鼓励他,不光是躯体,还有心理,方方面面去关心和呵护治疗他,很多时候都能出现奇迹。”宋启斌说这是他在这个领域深耕三十多年的深刻体会。“看到病人经过我们的治疗重返工作岗位,看到他的生命得到很好地延续,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宋启斌和他的团
队正在查房,跟进
病人的术后情况

  隆冬时节的武汉街头寒气逼人,病区里人头攒头,拥而不乱,除了肿瘤中心的医护人员忙得热火朝天,患者也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满面愁容一脸消极。“过去看病是以病为主体,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以后,更加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宋启斌说认识肿瘤之后,就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组建专业团队从多个维度精准治疗,“我的学科理念跟别人不一样,我始终要强调的是三大原则:人性、专业和规范。”

消灭肿瘤


  “我们有一个多学科的机制。”宋启斌介绍,没有一个医生会是全才,他的团队成员来自省内和北上广等地,还有人是从海外归来,“我们是一个来自多种专业背景的团队,面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我们都要经历多学科的专业风暴,在多学科参与的前提下进行阳光治疗,确保给病人提供最有效的治疗保障。”
  宋启斌职业生涯的恩师之一是湖北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和首任院长张明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诊疗中极其严谨,注重分期,和他共事获得的言传身教让宋启斌在后来带领团队时一直在尝试探索一整套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流程。
  病人来了之后,团队需要做精准评估。“比如来了肺癌患者,我们要了解这是哪种类型的肺癌,分化程度怎样,有没有驱动基因,做靶点的检测,探明分期。还要了解他的个体差异性,肝肾功能、心功能等等。”
  “决策病人的治疗方案时,我们要追求的第一目标是治愈,不能治愈就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好,活得有质量。你比如早期的喉癌病人,我们就不会让他开刀,而是选择放疗。每个生命都要追求生活质量。”
  基于中国国情的治疗,这也是宋启斌团队精准治疗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指标。“要了解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人意愿、心理期望值,还要考虑药物经济学,要根据病人的经济能力审慎地选择方案和用药。”很多肿瘤病人举债求医问药,“经济学指标的考核,就是不能让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宋启斌认为这样探索出来的治疗流程最符合中国国情和病人实际,“整个过程要平衡好疗效、毒副作用和费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要让病人获益最多。”
  “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包括护士,都要贯彻我这个理念。”宋启斌非常喜欢电视剧《亮剑》,“你看李云龙走到哪里,他的队伍都是最强的,他一定要带一支嗷嗷叫的队伍出来。为什么他的部队总打胜仗?他说不管遇到怎样的强敌都一定要敢于亮剑,哪怕死在高手之下,就像部队战斗理念要体现主要军事首长的军魂,我们这个团队也要让肿瘤的核心理念深深植根于团队每一个人的头脑之中,任何一个人来了都要讲质量。”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这是宋启斌目前的另一个身份。创建学会是我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治疗肿瘤方面提高专业医生诊疗水平、促进行业发展的一大举措。1997年国内成立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16年湖北省成立了自己的临床肿瘤学会,隶属省科协领导。
  在宋启斌眼里,这个学会最大的意义就是搭建平台。“为什么要做这个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学会,那么我们每个在这个领域攻坚的同行只能是各自为阵孤军奋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战胜肿瘤,就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背景,就需要开展协作和继续教育,我要做一个课题,就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大数据。学会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跟国内国际交流的平台,凝聚共识,共建、共享、共赢。”
  宋启斌的任务是运营和引领这个学会的发展,讓更多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让湖北的临床肿瘤诊治水平继续提高,乃至走到国际前沿。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很多肿瘤的驱动基因发生发展的规律正在被陆续破解。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我相信肿瘤这种疾病的所有秘密,会像达芬奇密码一样,被我们全部破解。” 宋启斌说,“我们从事肿瘤的医务工作者,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使命,就是:战胜肿瘤,消灭肿瘤。”
  (《适道仁心·大医国手》由华润三九联合本刊共同策划、出品)
其他文献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洒向石臼湖,波光潋滟,湖上有白鹭翩跹。  诗人叶辉说,他的“阵雨别墅”傍晚景色最美,这让人想起他的诗作《幸福总是在傍晚到来》。  “傍晚是昼夜的转换,时间的界点,阴阳交替,人会产生一种疏离感,既非白天也非黑夜,近似中空状态,有些暧昧,有些虚幻,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3年前,叶辉买下南京高淳县石臼湖畔的这爿宅子,自己动手装修成了一栋湖景别墅,在此读书、写作、喝茶、会友。  “这
娘舅很少来我们家,除了逢年过节,他会从张泾步行几十公里赶过来吃个饭。过来从不先联系,他没有通讯工具。如果记错了日子,恰巧我们都不在家,他巴巴走了半天,又只得巴巴地走回去。年轻时脚力好,单程需走两三个小时。后来上了年纪,来回得费个大半天。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雪,一路走过来,一路走回去。有时是饿着肚子的。  从我结婚认识娘舅起,没跟他有过深入的交流,他从不主动说话,除了问我借书。从我的书架上拿一套,整
三十年前,艺术家杨诘苍前往欧洲。他曾以为当代性就是反叛,这是他与同辈人经过历史的淬炼,所最擅长的。而今,他认为当代性就是平等,是个体独立,反叛是为挣脱不平等的枷锁。  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用了十多年,将自己曾经所学吐干净,用一支毛笔,化繁为简。  杨诘苍所想试验和表达的是,一个中国的“士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是否能在西方生存下来。  生存下来之后呢?若无法进入庙堂,退守的江湖又在哪里。三根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一念之间就有可能是天和地、黑和白”  人物周刊:《狗十三》时隔五年突然上映了,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才上映呢?  曹保平:还是等一个合适的时候吧。这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类型,有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放在几年前,这样的电影很容易被喧嚣的商业市场给淹没掉,我特别不甘心。我太在意《狗十三》这部片子本身可能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我心心念到的,我觉得它太应该让太多的人看到。  人物周刊:你
照片里的小姐姐比我矮一个头。我把胳膊压在她肩上,她靠在我身边,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妹妹头遮住了半张脸。手术前去西湖时,她的短发已经齐肩,脸色苍白,却还是笑得那样纯洁,只是笑容里褪去了稚气,有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西湖边的阳光很灿烂。  小姐姐从小被送去学跳水。住校,和大哥哥大姐姐承受着同样强度的训练,夜晚悄悄地在被窝里抹眼泪。每次姨妈送她去跳水馆、咬着牙头也不回地走掉时,她也会哭,但不会又哭又闹地叫
【美】《福布斯》(亚洲版)11月  Kochouseph Chittilappilly是一个成功的印度商人,建立了一个从电力设备到主题乐园的商业帝国,个人财富达到12亿美元;他还是一个慈善家,一直致力于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2011年,在他60岁生日过后两个月的一天,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匆匆赶到印度南部城市科钦的一家医院,在经历了4个小时的手术之后,他的一只肾被移植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卡车司机。2012
我开始想,哪里能听到壮语,  见到壮文,以及历史上壮文发生了什么  特约撰稿 陈楚汉 郑子宁 发自广西南宁、靖西、平果  编辑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2017年秋天,郑子宁突然问我:“你发现没有,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怎么来的,比如简体字。我们知道汉字简化的规则,也知道汉字自古简化的历史,但1950年代文字改革具体谁在操作,又如何中止,不得而知。”这其实也是我一直
“夜色”笼罩上海科技馆报告厅,璀璨的追光点缀穹顶。2018年1月20日,“墨子沙龙·天文云大会”现场,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身着驼色背心,自愿充当“义务主持人”。还剩最后一个提问机会,一位优雅的女士被抽中,起身提出要问一个量子力学的问题。  “今天不回答量子力学的问题,回答天文的问题,换个问题吧。”潘建伟踩下急刹车,却并未奏效。问题有关量子物理和佛教,台上嘉宾主动解围回答完,他顺势宣布活动结束。  面对
其实,“创业”这个词对三角兽的三位创始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一个被人为赋予太多的词语,他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桩生意,“本质上这个事儿是做公司,是不是创业公司无所谓”;  他们反感“追风”,但在入局之后,他们却在风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他们也着力把自己打造成“风”中最具话题性的公司之一,碾过泡沫,尽快乘风而起。  不到一秒,王卓然便答应了亓超的邀请,这让亓超多少有些惊讶,他“去”了一
2019年第33期文化报道《 杨红樱天真与棱角》  我实在没想到有关杨红樱的稿子竟会差点难产。  《非常老师》是我在小学反复读过的一本书,当时十岁的我已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底层价值观正在被她的作品塑形,比如从小胸无大志,认定做一个认真的普通人便是最难也足够有意義的人生活法,比如在被询问理想之时,习惯性地质疑“科学家”这种伟光正的答案,反而更愿意做一名小学老师,像书里塑造的米兰、蜜儿老师那样,在本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