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文献综述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392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讲述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概念形成过程,归纳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学术发展的三个方向,即理论方向、实务方向以及方法创新方向。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综述
  
  一、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概念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和战争实践发展,人们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才逐步认识。古代对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战争对物资和财力的耗费上。《汉书.吴王濞传》记载,吴国“节衣食国,积余钱,修兵,聚粮草,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皆为此。”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认为,“战舰出征,耗费甚大。”这些都是古代人们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粗浅认识。16世纪后期,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曼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认识深化了,他把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与金钱积累等同,认为是“战争的中枢神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亚当.斯密提出“由于现代战争中的军火消耗庞大,因此,那种有更大的力量承担这种消耗的国家就占有显著的优势”。[1]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这种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在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指出,“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物资资料为基础的。”[2]这个论述科学的总结了前人关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理论,从理论上首次明确的阐明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经济力量和物质资料为基础,指明了战争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内在深刻联系。它揭示出国民经济中蕴含着可以转化为现实战争实力的理论内涵,对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概念。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许多国家的军事专家和国防经济学家都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此时,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才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军事战略角度研究经济力和经济潜力,把战略与经济资源的有效使用紧密的联系起来,说明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地位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国防问题专家克劳斯•诺尔、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R•施莱辛格、日本学者中原茂敏等。克劳斯.诺尔认为,战争经济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指出,当时德国的“闪电战”和日本的“速决战”战略是以巨大的战争经济潜力及其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为基础的。詹姆斯.R.施莱辛格认为,“所谓战略者,其本身的设计就是如何从有限的资源中,以求获得最大的成就,所以在本质上也实在具有经济性的意义。”“当战略问题愈向未来延伸时,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愈似增大。”[3]中原茂敏认为,日本二战失败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倾注全力于经济上的安全保障。”[4]第二,提出并开始使用战争经济潜力以及相关的概念,对概念的内涵作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时期军事理论家们提出了战争经济潜力、军事经济潜力、国家战争潜力、国民经济潜力、战争潜力、军事潜力等概念。施莱辛格认为,“国家经济潜力的定义,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关于货物和劳务的最大生产量,换言之,也就是‘最大’的GNP。”而战争经济潜力的定义“就是国家经济潜力减去那个应为民用保留的部分。”[5]他把这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作了严格的区分。克劳斯.诺尔认为,国家战争潜力“就是指能被国家在战时或国际局势紧张时动员起来构成军事实力的资源的总合。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精神因素或国民对战争的思想准备。”[6]他的这个概念的,不仅包含经济和管理的因素,还包含了精神和战争动员的因素。苏联军事理论家拉戈夫斯基把战争经济潜力定义为,“国家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军事理论界又提出了国力、综合国力的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战略家克莱茵的国力方程概念。随后我国军事理论界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概念阐述及定义也纷纷出现。朱庆林教授认为,“从动员角度审视,一国战争经济潜力也就是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人们对战争经济潜力的认识过程,其实质也就是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认识过程。”[7]我国理论界专家普遍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国民经济中能够用于保障战争需求和应付突发事件需要的物质力量,或是国民经济实力中通过一定机制可能转化为现实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那一部分。”
  
  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研究的学术成果
  
  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针对性研究,近年来也屡见于各类专著及期刊报纸。专著一般从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角度分析潜力及其调查,具有一定的实务性,如朱庆林、常进主编的《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中国国防经济潜力研究》,朱庆林主编的《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第二版)》,刘义昌主编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教程》,郑树建主编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与实务》等。这些专著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到了潜力的调查及其意义,分析了调查的指标体系及其设置,对动员潜力调查的组织程序和基本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的侧重于理论方向,有的侧重于实务方向,还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对潜力调查结果的储存及应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庆林、常进主编的《中国国防经济潜力研究》,不仅详细的研究了国防经济潜力的理论溯源、形成,从潜力形成要素探讨了潜力的内涵,还分析了国防经济潜力的制约因素以及21世纪初潜力的发展[8]。它使国防经济潜力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层次,无论是对前人理论的总结还是对后人研究的启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专门研究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文献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分析潜力现状、探讨潜力的建设以及潜力的转化,理论性较强。有的分析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指出“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进而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压缩国防经济规模,调整国防经济结构,把建设重点放在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上;借助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防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走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调整生产力布局,合理、有效配置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快速转换能力和战时生存能力”,提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的策略选择“梯次配置与重点建设,前沿配置与均衡建设,优势配置与选择建设”[9](朱庆林,2002)。胡俊华,谢守和(2006)则是探讨了潜力快速转化的方式,提出了“预置前置式、分层对口式、行业骨干式、直接配送式和聚合精确式”[10]五种方式。
  第二类侧重于动员潜力的具体调查方法、调查时应把握的原则、调查统计指标体系的确立等,偏重于实务操作。崔博(2005)重点探讨了潜力指标体系的归类建设,将动员体系分为基本情况、行政区划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主要行业动员、物资卫勤动员、应战应急中心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分若干个子项,每一子项又细分若干个指标[11]。他将国民经济可动员量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分类,剔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对整个潜力指标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吴新哲(2007)结合江苏省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总结了潜力调查的实践经验及应把握的问题,对于潜力调查工作的展开实践指导意义最大。文中指出要把握六个问题“通力协作,各司其职;依托国民经济指标体系;落实军事需求,搞好国标与军标的衔接;明确政府职责,处理好应急应战关系;强化对潜力资源的整合评估和开发利用;规范潜力调查工作”[12]。值得一提的是刘康娜、孔昭君(2006)首次将概念操作化理论运用到潜力研究中,主要针对潜力指标体系的修正与确立[13],研究方法上有了创新。
  第三类研究动员潜力的文献旨在研究方法上突破,除了经济学的常规研究方法,还引入数学、社会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注重模型的构建,集中于一个点或面的深入研究。如张永晋、刘慧、王玮琢、李元(2006)根据财力动员潜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财力动员潜力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统计数据,根据所建模型进行了预测,得出2003年可动员的国家财力潜力为31884.8亿元(约为3855亿美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7.3%。[14]连海龙,谭清美(2007)对交通运输动员潜力做了评价。他们选取12个交通运输动员潜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了我国交通运输动员潜力的区域竞争力。[15]刘太阳,周济晓,杨洋,刘刚(2007)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五年民用载货汽车动员潜力。[16]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原富,69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3]【美】詹姆斯•R•施莱辛格,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M],第11页
  [4]【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339页
  [5]【美】詹姆斯•R•施莱辛格,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M],第43页
  [6]【美】克劳斯•诺尔,国家的战争潜力[M],1955年英文版序言
  [7]朱庆林,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第二版)[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27
  [8]朱庆林,常进.中国国防经济潜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9]朱庆林,论新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及其策略选择[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7
  [10]胡俊华,谢守和.应急作战后勤动员潜力快速转化方式探讨[J],军事经济研究,2006,4:25-27
  [11]崔博,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的归类建设[J],军事经济研究,2005,11:25-27
  [12]吴新哲.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实践与探索[J],军事经济研究,2007,10:40-42
  [13]刘康娜、孔昭君.概念操作化在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12
  [14]张永晋,刘慧,王玮琢,李元.我国战争财力动员潜力预测模型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2006,3:32-35
  [15]连海龙,谭清美.我国交通运输动员潜力评价[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2-46
  [16]刘太阳,周济晓,杨洋,刘刚.民用载货汽车动员潜力多元线性回归预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7,1:79-82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86)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湖南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一个明智抉择。湖南文化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继续增强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形成湖南文化产业集群以增强整体实力等问题已提上日程。本文从分析湖南省文化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增强文化软实力角度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湖南省;文化产业;软实
期刊
摘要:稠油热采区块进入多轮次吞吐阶段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流度比差异及蒸汽超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含水高、经济性差。蒸汽纵向和横向波及效率低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颗粒型堵剂无法解决地层深部封堵调剖的问题。泡沫的特性决定其可实现地层深部的封堵调剖。伴蒸汽注入氮气和泡沫剂可有效提高蒸汽的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提高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针对胜利油田稠油埋藏深,注汽压力高的实际,研制在3
期刊
摘要:风险投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债权投融资方式的新兴股权投融资方式。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股权及时变现。因此风险投资的顺畅退出实现风险投资高额收益的安全保障,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再加上针对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这使得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借鉴
期刊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呈现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如何建立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践,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一个初步探索。  关键词: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元经济的碰撞、冲击、磨合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更
期刊
摘 要:当前,由企业工资引起的争端日益增多,一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现工资制度制定的不够合理,可见建立有效的工资制度势在必性。但众所周知,制定一套新的工资制度是要从长计议的。而目前建立有效的工资制度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评价出现有较有效的工资制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可如何评价出现企业较有效的工资制度,对该制度又如何进行改进呢?本文针对此问题用AHP对现企业工资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出结构工资制是
期刊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房屋建筑规模巨大,高能耗建筑占极大部分,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高能耗建筑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占建筑能耗比重较大的门窗结构进行分析,介绍了在节能门窗中大量使用的复合材料类型和作用以及原理,认为复合材料在节能门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复合材料;建筑节能;节能门窗;建筑能耗    我国近400亿m2的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制约当前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因素,指出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外部环境、市场化服务、土地流转程序和管理机制入手,提出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制约因素;农地产权;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从土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从家庭承包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的深化,税收犯罪愈来愈多。据国家税务总局权威人士最保守的估计,我国国税一年流失1000亿元以上,涉税犯罪是造成国税流失的最主要因素,涉税犯罪的直接目的就是逃避税收征管或攫取税收收入。我国存款中的80%是由人数不足20%的高收入阶层拥有,但其交纳的个人收入调节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由于涉税犯罪造成国家巨额税款的流失,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削减,财政的调节功能难以发挥,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着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气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天才。中国现代设计事业唯有立根于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图案;继承;创新    一、传统图案    中国的传统图案蕴涵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传统图案起源于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彩陶图案,历经夏商
期刊
摘要:比较我国新旧两部邮政法关于损失赔偿的规定,我们会发现,新邮政法在邮件损失赔偿的责任范围、赔偿标准、免责条款上有许多不同,新邮政法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需求和对消费者的保护。  关键词:新旧邮政法;损失赔偿;比较研究    邮政损失赔偿是指邮政企业在邮政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邮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或者时限延误等情形,依据法律的规定向用户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从1986年的《中华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