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学校。当时,社会上曾流传有“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等。这个“上大”,即指被国民党右派称为“赤色大本营”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创办与停办
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成立于1922年10月23日,它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上海市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167弄的位置,1987年定为市级革命纪念地)。校舍是一座二层楼的破旧房子,因陋就简,略加整理就变成学校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校舍紧张,所以教师和学生多半住在校外。
上大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合作之际,培养革命理论人才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充实上海大学,共产党方面派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等到上大,邓中夏任教务长,其他人任教授。这些人的到来无疑给上海大学注入了革命的新鲜血液。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党方面派于右任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倒袁运动,对教育工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被称为“西北奇才”,在当时颇有声望。国民党方面又派邵仲辉(即邵力子)任副校长。由于于右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校务时常由邵仲辉代理。
当时上大主要有三个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陈望道;英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何世桢;社会学系,系主任为瞿秋白。另有美术系,但只办了一段时间就停办了。
1923年,由于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上大巍然屹立于黄浦江边。由于学生人数猛增,校舍愈显紧张,遂于次年2月间迁址到公共租界西摩路(现陕西北路)132号。迁址后上大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规模更大。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上海大学被强行封闭。经过上大师生的顽强斗争,1926年上大在江湾又建了新校舍。
由于上大一直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因此上大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国民党右派更视上大为“赤色大本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崇禧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突然派兵进驻上大江湾新校区,上大不少学生被捕。财产被抢劫一空,上大由此而被迫停办。上海大学从1922年创办到1927年停办,前后仅生存5年时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
上大创办后不久。便出现了派系斗争,并逐渐公开化。上大的学生,从政治上可分为两大派。多数学生是要求进步的。他们中一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倾向共产党的,另一部分虽倾向国民党,但当时国民党的主体也是革命的,所以这两部分学生均属于革命派。少数派则是以何世桢、何世枚和凌铁庵、凌焦庵(安徽人)这两家的子弟或亲属为主,以及受他们影响较深的一些青年学生。
上大学生进校前,有不少同学就已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一部分学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上渴求革命。还有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或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或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逃到上海进入上大的。这些学生思想比较进步,加上进校后受到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的马列主义教育,进步更快。
在上大三个系中,社会学系共产党员最多,所以最为活跃。也有少数学生如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谢持的女儿,出身富贵,除上课外,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英文系主任为何世桢,学生中多半属何、凌派系。右派势力占优势。中文系两派力量差不多,因而成为两种力量争夺的对象。
“文革”时期权倾一时的人物康生,当年也曾是上大的学生。据上大学生胡允恭回忆:康生当时的名字叫张云,出身地主家庭,很有钱。为表现积极革命,他每次上课都和穷苦学生坐在后面的长凳上听课。康衣着也较朴素。但使人讨厌的。是他嘴里时常叼着进口的高级纸烟,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洋不洋、土不土、颓废阴沉的感觉。尤其在日常交往中,康不仅与我们党团员接近,同时又与何、凌派打得火热。因此大家都说他滑头。
1924年春,上海大学增设当代政治课。国民党派汪精卫、胡汉民,共产党则推荐恽代英,三人轮流讲授此课。汪精卫讲课词藻比较丰富,内容主要是有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完成北伐等问题。胡汉民讲“三民主义的连环性”。胡强调,要实现三民主义,一是要民族独立;二是要打倒帝国主义,收回民权;三是改善人民生活。胡认为民生主义包括了共产主义,除民生主义外。中国社会不需要共产主义。恽代英则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要和中国的买办阶级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因此反帝和反封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他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赞成三民主义,但它不是革命的最终目标。恽代英进一步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是有局限性的,在反对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时,他们会赞成;但革命继续深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起来反对,所以依靠他们是不可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恽代英的政治课,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深得学生们的好评。显然,他的理论和胡汉民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不久,胡、汪离沪去广州,政治课由恽代英一人主讲。
1924年,沈玄庐突然离开上海大学,脱离共产党。此事一时成为何、凌派攻击共产党的口实。何、凌派系后来成为戴季陶主义和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
独特的办学风格
上大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办学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一是组织上开通。于右任校长上任后,不搞党同伐异,他首先请李大钊举荐办学人才。李大钊便介绍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来上大。在邓、瞿到任后,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沈雁冰、陈望道、杨贤江等也陆续来校执教或主持工作。同时上大也聘请了一些社会名流。在人才上,上大也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广纳贤才。
上大先后为国共双方培养出许多革命骨干,并不断向外输出人才。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上海招生,就由上大代招,招考官就是戴季陶和施存统。上大考取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很多。
1924年春,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在上大建立了基层组织——上海大学党支部,有党员11人,占全市党员数的1/4。支部成员中的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都是中共中央或团中央的领导人。
二是政治上开明。瞿秋白多次撰文,主张学校以“改造社会”为宗旨,以期實现民主社会。瞿秋白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希望上大“成为南方新文化运动中心”。在上大讲授的内容中。充满了马列主义学说,十分新颖,诸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概念。毫不避讳。上大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自编的。大多数教师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斗争实践经验,因此编出的教材有血有肉, 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上大师生前赴后继,谱写出许多感人的篇章。1924年轰动一时的黄仁(上大学生)事件,是上大学生献身革命的首次尝试。1925年五卅运动中为国捐躯于南京路的何秉彝,以及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刘华、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也都是上大的学生。五卅运动中遭到逮捕,甚至惨遭杀害的上大学生不在少数。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仅在五卅惨案的当天,上大学生受伤的就有13人,被逮捕关押的达131人。
由此可见,上大确实是一所革命的洪炉。当时的《大陆报》称“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颇为确切。
三是教育上开放。上海大学注重独立思考,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比如在社会学上,瞿秋白不赞成美国学者把“一切杂七杂八无所归的东西都推人社会学”的做法,对德国、苏联学者的观点也坚持一分为二。瞿批评传统的社会学“偏于叙述的、描写的”,他鼓励“抽象研究”。他说:“欲了解一国的生活,决不能仅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为了看见“社会的心灵”。上大师生走出校门,到工人居住区和街道兴办平民夜校、工人子弟学校、识字班等。上大还联合复旦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举办夏令讲学会。对国外先进的文化,上大也大胆借鉴。瞿秋白在《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文中写道:“中国文艺之中‘外国货’的容纳取受,并不是‘国粹沦丧,文化坠地’之表征,而却是中国文化命运之转机”。瞿的“转机论”为文化开放鸣锣开道。
正是由于组织上的开通、政治上的开明、教育上的开放,上海大学才生机勃勃,名声大振。许多青年纷纷负笈来学,而且有许多从日本、苏联回国的人也来校听课。兄弟院校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也前来旁听。
“红色学府”的师生们
上海大学从1922年10月创办至1927年5月被查封,前后仅存在5年。在这短暂的5年时间内。先后来上大从教的教师有几十人。学生有160人左右。革命洪流大浪淘沙,上大的师生后来许多都成为职业革命家、政治或文化名人,同时也有不少人意志动摇,经不起斗争的考验,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笔者试以所接触到的史料为据,对有记载的上大师生作一初步统计:
上大的教师
于右任:校长。
邵仲辉:副校长。
邓安石(邓中夏):教务长。兼授伦理学。
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兼授社会运动史和中国哲学史。
蔡和森:教社会发展史。
张太雷:主讲工人运动史。
恽代英:主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
陈望道:中文系主任。兼授文法和修辞。
任弼时:教俄文,并经常报告青年运动状况。
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教社会运动史、社会思想史。
沈雁冰(茅盾):讲中国文学史。
何世桢:英文系主任,兼授政治学大纲。
沈仲九(沈铭训):教中国哲学史。
高语罕(原名高超):曾留学德国。中共早期党员,讲黑格尔哲学。
蒋光慈:讲苏联文学。
何世枚:教英语。
陈德政:教中国文学。
洪野:美术系主任。
彭述之:中共早期党员,留苏生。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教,并担任《新青年》月刊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编辑。
卜士奇(卜道明):中共早期党员,留苏生,在上大任教一年,讲授俄文。后投靠国民党参加CC派,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
方光焘:教中国文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教授。
另有田汉、俞平伯、周建人、李季、沈泽民、杨贤江、胡朴安、李春藩、周越然、侯绍裘等。
上大的堂生
薛卓汉:安徽安庆人,早期共产党员,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和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被张国焘冤杀。
何挺颖:陕西南郑人,1929年初,在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进军途中牺牲。
顾作霖:江苏嘉定人,中共早期領导人,1934年病逝于中央苏区。
李硕勋: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革命烈士。
匡亚明:江苏丹阳人,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
王步文:安徽潜山人,1930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1931年不幸牺牲。
王逸常:安徽六安人,北伐时曾任北伐军后方政治部代理主任。
胡允恭:安徽长丰人,早期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梦秋:安徽寿县人,参加过红军长征。盛世才在新疆反蒋介石时,与毛泽民、陈潭秋等赴新疆协助盛开展工作。后盛世才反共,毛泽民与陈潭秋遇害,徐叛变投敌。
徐梦周:徐梦秋的胞弟。
张琴秋:女,浙江桐乡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红军长征,“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黄天白:安徽风台人,早期共产党员,1924年被派到北京从事地下党工作。不久被捕牺牲。
刘一清:当时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
丁玲:女,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阳翰笙:四川高县人,剧作家。
施蛰存: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葛琴:江苏宜兴人,早年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影厂副厂长。编剧。
瞿景白:瞿秋白的胞弟,革命烈士。
郭伯和:四川南溪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7年与陈延年一起被捕,后英勇就义。
高尔柏: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曾任上海大学党组织负责人,在上大曾和高尔松办《棠棣之花》刊物。
高尔松:高尔柏的胞弟。
许达文:曾任中共地下党江苏省盱眙县委书记,后被捕牺牲。
许达据:许达文的胞兄,老死家中。
曹轶欧:女,康生的妻子。
姚云漪:女,教师杨贤江的妻子。
王剑虹:女,瞿秋白的妻子,与瞿结婚7个月后于1924年因病去世。
杨之华:瞿秋白的妻子。
陈比南:早期共产党员,彭述之的妻子。
傅学文:女,邵力子的妻子。
邱青钱:黄埔二期生,后改名邱清泉,曾任国民党高级军官,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击毙。
李士群:浙江丽水人,早期共产党员,后叛变并成为汪伪政权要员,1943年被日本特务毒死。
韩步先:中共早期领导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27年被捕后叛变。
王进之:在上大时为陈德政派,很反动。1930年在《钟声报》任职,后成为国民党特务。
上大其他学生还有:覃恩、冯雪冰、孟超、孔另境、戴望舒、袁牧之、陶良、胡宏浪、吴霆、许石麟、严祖荣、武德风、方运超、黄让之、朱松年、张曙云、吴云、吴震等。
曾任中共高级干部的有:王稼祥、杨尚昆、秦邦宪(博古)、张云(康生)、陈伯达等。
创办与停办
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成立于1922年10月23日,它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上海市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167弄的位置,1987年定为市级革命纪念地)。校舍是一座二层楼的破旧房子,因陋就简,略加整理就变成学校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校舍紧张,所以教师和学生多半住在校外。
上大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合作之际,培养革命理论人才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充实上海大学,共产党方面派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等到上大,邓中夏任教务长,其他人任教授。这些人的到来无疑给上海大学注入了革命的新鲜血液。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党方面派于右任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倒袁运动,对教育工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被称为“西北奇才”,在当时颇有声望。国民党方面又派邵仲辉(即邵力子)任副校长。由于于右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校务时常由邵仲辉代理。
当时上大主要有三个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陈望道;英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何世桢;社会学系,系主任为瞿秋白。另有美术系,但只办了一段时间就停办了。
1923年,由于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上大巍然屹立于黄浦江边。由于学生人数猛增,校舍愈显紧张,遂于次年2月间迁址到公共租界西摩路(现陕西北路)132号。迁址后上大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规模更大。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上海大学被强行封闭。经过上大师生的顽强斗争,1926年上大在江湾又建了新校舍。
由于上大一直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因此上大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国民党右派更视上大为“赤色大本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崇禧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突然派兵进驻上大江湾新校区,上大不少学生被捕。财产被抢劫一空,上大由此而被迫停办。上海大学从1922年创办到1927年停办,前后仅生存5年时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
上大创办后不久。便出现了派系斗争,并逐渐公开化。上大的学生,从政治上可分为两大派。多数学生是要求进步的。他们中一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倾向共产党的,另一部分虽倾向国民党,但当时国民党的主体也是革命的,所以这两部分学生均属于革命派。少数派则是以何世桢、何世枚和凌铁庵、凌焦庵(安徽人)这两家的子弟或亲属为主,以及受他们影响较深的一些青年学生。
上大学生进校前,有不少同学就已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一部分学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上渴求革命。还有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或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或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逃到上海进入上大的。这些学生思想比较进步,加上进校后受到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的马列主义教育,进步更快。
在上大三个系中,社会学系共产党员最多,所以最为活跃。也有少数学生如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谢持的女儿,出身富贵,除上课外,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英文系主任为何世桢,学生中多半属何、凌派系。右派势力占优势。中文系两派力量差不多,因而成为两种力量争夺的对象。
“文革”时期权倾一时的人物康生,当年也曾是上大的学生。据上大学生胡允恭回忆:康生当时的名字叫张云,出身地主家庭,很有钱。为表现积极革命,他每次上课都和穷苦学生坐在后面的长凳上听课。康衣着也较朴素。但使人讨厌的。是他嘴里时常叼着进口的高级纸烟,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洋不洋、土不土、颓废阴沉的感觉。尤其在日常交往中,康不仅与我们党团员接近,同时又与何、凌派打得火热。因此大家都说他滑头。
1924年春,上海大学增设当代政治课。国民党派汪精卫、胡汉民,共产党则推荐恽代英,三人轮流讲授此课。汪精卫讲课词藻比较丰富,内容主要是有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完成北伐等问题。胡汉民讲“三民主义的连环性”。胡强调,要实现三民主义,一是要民族独立;二是要打倒帝国主义,收回民权;三是改善人民生活。胡认为民生主义包括了共产主义,除民生主义外。中国社会不需要共产主义。恽代英则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要和中国的买办阶级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因此反帝和反封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他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赞成三民主义,但它不是革命的最终目标。恽代英进一步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是有局限性的,在反对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时,他们会赞成;但革命继续深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起来反对,所以依靠他们是不可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恽代英的政治课,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深得学生们的好评。显然,他的理论和胡汉民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不久,胡、汪离沪去广州,政治课由恽代英一人主讲。
1924年,沈玄庐突然离开上海大学,脱离共产党。此事一时成为何、凌派攻击共产党的口实。何、凌派系后来成为戴季陶主义和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
独特的办学风格
上大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办学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一是组织上开通。于右任校长上任后,不搞党同伐异,他首先请李大钊举荐办学人才。李大钊便介绍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来上大。在邓、瞿到任后,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沈雁冰、陈望道、杨贤江等也陆续来校执教或主持工作。同时上大也聘请了一些社会名流。在人才上,上大也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广纳贤才。
上大先后为国共双方培养出许多革命骨干,并不断向外输出人才。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上海招生,就由上大代招,招考官就是戴季陶和施存统。上大考取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很多。
1924年春,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在上大建立了基层组织——上海大学党支部,有党员11人,占全市党员数的1/4。支部成员中的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都是中共中央或团中央的领导人。
二是政治上开明。瞿秋白多次撰文,主张学校以“改造社会”为宗旨,以期實现民主社会。瞿秋白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希望上大“成为南方新文化运动中心”。在上大讲授的内容中。充满了马列主义学说,十分新颖,诸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概念。毫不避讳。上大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自编的。大多数教师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斗争实践经验,因此编出的教材有血有肉, 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上大师生前赴后继,谱写出许多感人的篇章。1924年轰动一时的黄仁(上大学生)事件,是上大学生献身革命的首次尝试。1925年五卅运动中为国捐躯于南京路的何秉彝,以及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刘华、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也都是上大的学生。五卅运动中遭到逮捕,甚至惨遭杀害的上大学生不在少数。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仅在五卅惨案的当天,上大学生受伤的就有13人,被逮捕关押的达131人。
由此可见,上大确实是一所革命的洪炉。当时的《大陆报》称“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颇为确切。
三是教育上开放。上海大学注重独立思考,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比如在社会学上,瞿秋白不赞成美国学者把“一切杂七杂八无所归的东西都推人社会学”的做法,对德国、苏联学者的观点也坚持一分为二。瞿批评传统的社会学“偏于叙述的、描写的”,他鼓励“抽象研究”。他说:“欲了解一国的生活,决不能仅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为了看见“社会的心灵”。上大师生走出校门,到工人居住区和街道兴办平民夜校、工人子弟学校、识字班等。上大还联合复旦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举办夏令讲学会。对国外先进的文化,上大也大胆借鉴。瞿秋白在《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文中写道:“中国文艺之中‘外国货’的容纳取受,并不是‘国粹沦丧,文化坠地’之表征,而却是中国文化命运之转机”。瞿的“转机论”为文化开放鸣锣开道。
正是由于组织上的开通、政治上的开明、教育上的开放,上海大学才生机勃勃,名声大振。许多青年纷纷负笈来学,而且有许多从日本、苏联回国的人也来校听课。兄弟院校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也前来旁听。
“红色学府”的师生们
上海大学从1922年10月创办至1927年5月被查封,前后仅存在5年。在这短暂的5年时间内。先后来上大从教的教师有几十人。学生有160人左右。革命洪流大浪淘沙,上大的师生后来许多都成为职业革命家、政治或文化名人,同时也有不少人意志动摇,经不起斗争的考验,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笔者试以所接触到的史料为据,对有记载的上大师生作一初步统计:
上大的教师
于右任:校长。
邵仲辉:副校长。
邓安石(邓中夏):教务长。兼授伦理学。
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兼授社会运动史和中国哲学史。
蔡和森:教社会发展史。
张太雷:主讲工人运动史。
恽代英:主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
陈望道:中文系主任。兼授文法和修辞。
任弼时:教俄文,并经常报告青年运动状况。
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教社会运动史、社会思想史。
沈雁冰(茅盾):讲中国文学史。
何世桢:英文系主任,兼授政治学大纲。
沈仲九(沈铭训):教中国哲学史。
高语罕(原名高超):曾留学德国。中共早期党员,讲黑格尔哲学。
蒋光慈:讲苏联文学。
何世枚:教英语。
陈德政:教中国文学。
洪野:美术系主任。
彭述之:中共早期党员,留苏生。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教,并担任《新青年》月刊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编辑。
卜士奇(卜道明):中共早期党员,留苏生,在上大任教一年,讲授俄文。后投靠国民党参加CC派,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
方光焘:教中国文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教授。
另有田汉、俞平伯、周建人、李季、沈泽民、杨贤江、胡朴安、李春藩、周越然、侯绍裘等。
上大的堂生
薛卓汉:安徽安庆人,早期共产党员,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和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被张国焘冤杀。
何挺颖:陕西南郑人,1929年初,在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进军途中牺牲。
顾作霖:江苏嘉定人,中共早期領导人,1934年病逝于中央苏区。
李硕勋: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革命烈士。
匡亚明:江苏丹阳人,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
王步文:安徽潜山人,1930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1931年不幸牺牲。
王逸常:安徽六安人,北伐时曾任北伐军后方政治部代理主任。
胡允恭:安徽长丰人,早期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梦秋:安徽寿县人,参加过红军长征。盛世才在新疆反蒋介石时,与毛泽民、陈潭秋等赴新疆协助盛开展工作。后盛世才反共,毛泽民与陈潭秋遇害,徐叛变投敌。
徐梦周:徐梦秋的胞弟。
张琴秋:女,浙江桐乡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红军长征,“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黄天白:安徽风台人,早期共产党员,1924年被派到北京从事地下党工作。不久被捕牺牲。
刘一清:当时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
丁玲:女,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阳翰笙:四川高县人,剧作家。
施蛰存: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葛琴:江苏宜兴人,早年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影厂副厂长。编剧。
瞿景白:瞿秋白的胞弟,革命烈士。
郭伯和:四川南溪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7年与陈延年一起被捕,后英勇就义。
高尔柏: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曾任上海大学党组织负责人,在上大曾和高尔松办《棠棣之花》刊物。
高尔松:高尔柏的胞弟。
许达文:曾任中共地下党江苏省盱眙县委书记,后被捕牺牲。
许达据:许达文的胞兄,老死家中。
曹轶欧:女,康生的妻子。
姚云漪:女,教师杨贤江的妻子。
王剑虹:女,瞿秋白的妻子,与瞿结婚7个月后于1924年因病去世。
杨之华:瞿秋白的妻子。
陈比南:早期共产党员,彭述之的妻子。
傅学文:女,邵力子的妻子。
邱青钱:黄埔二期生,后改名邱清泉,曾任国民党高级军官,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击毙。
李士群:浙江丽水人,早期共产党员,后叛变并成为汪伪政权要员,1943年被日本特务毒死。
韩步先:中共早期领导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27年被捕后叛变。
王进之:在上大时为陈德政派,很反动。1930年在《钟声报》任职,后成为国民党特务。
上大其他学生还有:覃恩、冯雪冰、孟超、孔另境、戴望舒、袁牧之、陶良、胡宏浪、吴霆、许石麟、严祖荣、武德风、方运超、黄让之、朱松年、张曙云、吴云、吴震等。
曾任中共高级干部的有:王稼祥、杨尚昆、秦邦宪(博古)、张云(康生)、陈伯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