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误区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我看来,“理想”这一词的词性,是不太好一言以蔽之地确定的。人类有理想,国家有理想,民族有理想,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通常也都有理想。而具体的个人的理想,皆以他人的人生作参照。
  在我们地球上,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是贵族了,甚至是王储,或公主;有一些人,生逢其时,苦心经营,换来了累累硕果;有一些人,受“上帝”的青睐,胎里带着优秀的艺术细胞,于是而名而富……
  商业时代的媒体,一向对这一些人大加宣传。仿佛他们的人生,既不但是大家的人生的样板,也是大家只要有志气,便都可以追求到的“理想”似的。这一种宣传的弊端是,使中国的青少年群体之相当多的一部分,陷于对社会和人生普遍规律的基本认识的误区。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以上“一些”人之人生持什么否定的态度。谁若能成为以上“一些”人中的任何一类,无疑将活得特别潇洒。那样的人生确是一种福分。我要指出的是,那样“一些”人,实在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极少数的一类人。统统加起来,也只不过是几百万分之一。那样“一些”人之人生,有的足以为我们提供成功人生的经验,有的却几乎没有任何可比因素……
  我主张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少年,不必一味仰视着那样“一些”人,而首先要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再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决定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么走。许许多多堪称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其实都正过着仅比一般生活水平稍高一点儿的生活。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留过学,有双学位甚至顶尖高学位,他们敬业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他们有才华和才干,也有所谓的“知产”。
  如果算上他们从小学考初中,从初中考高中,从高中考大学,进而考硕考博所付出的学习方面的努力,那他们为已达到的现状所付出了多么沉甸甸的代价可想而知……
  对于最广大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他们那一种付出和努力,欲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也简直是异想天开!
  或曰:那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吗?
  究竟可不可以算是成功的人生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知道,那一种人生在中国已是很不容易争取到的。
  我主张正为自己的人生蓄力储智的青少年,首先应将这样的人生定为追求的目标。它近些,对它的追求也现实些。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至于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志向,似应在接近了最近最现实的人生目标以后再拟计划……
  这便是我认为的社会的普遍规律和人生的普遍规律。
  倘连普遍都还难以超越,竟终日仰视“一些”人的极个别的人生,并且非那一种“理想”而不“追求”,则也许最终连拥有普遍的人生的资格都断送了……
  (摘自《你在今天还在昨天》,有删节)
其他文献
刚进公司,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要和同事斤斤计较,遏事自己多干点”,我总是小心谨慎,每逢节假日值班,只要谁开口,我都答应,为此不知浪费多少个节假日,久而久之都变成值班专业户了;平时上班,我总是早早就到了,收拾台面,打扫办公室,只要谁说一句“没吃早餐好饿呀,有没什么东西填肚子?”我就赶紧拿出自己买的点心,送到他们手上;炎炎夏日,我还经常买些冰镇可乐带给大家喝。我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  但随着工作
期刊
刚来法国的时候,对他们热情洋溢的问候方式很不习惯。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老朋友,一律拥抱贴脸(他们叫bisous),表示友好。呆久了,又渐渐了解:南方人和北方人“bisous”的次数还不一样,规律是:越往南贴的次数越多,比如在马赛和蒙比利埃,要左右左右地贴四下,到了巴黎通常两次就可以了。这也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南部人热情的性格和闲散的度日方式,一天很大部分时间用在街头寒暄,拥抱,夸张烦琐的礼仪上;而到了
期刊
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就是说话时要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还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对方的语言习惯。  有一个故事。一个在吃苹果的孩子,突然问他爸爸:“爸爸,我的苹果怎么交成褐色了?”爸爸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使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可想而知,幼小的孩子可能听不进去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跟儿童讲话,就要运用适合儿童特
期刊
一位青年带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
期刊
生活太平淡,偶尔需要一点冒险。  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我挚爱的Leslie死了。他从文华酒店上跳下来,划破了我的眼。那时,我在学校广播站做着一档脱口节目,立即收集资料赶制了同期专题,以呈给哥哥一份纪念。  破天荒的,我没有把谈话人物局限在校园。稍微向外延伸了一点,在网上找到一名刚从美国回国的女编剧,要了人家的号码。她是中国最早一批娱记出身,有过多次采访Leslie的经验。直播那天,电话打到上海,话
期刊
一所旅游学校的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导游,带着许多游客在瀑布前,众游客兴致很高,高谈阔论,根本听不清导游的安全提醒,导游该怎么办?”  有人说:“用手中的扩音器大声说。”  还有人说:“挥动手中的旗,示意大家都安静下来,自己有话要说……”  老师笑了,说,那个导游是这样说的:“如果诸位能安静一会儿,那么,我们将会听到瀑布更加宏伟的声音。”  大家听罢,纷纷叫好。人的思维往往是惯性的,
期刊
作家刘墉曾在书中记述这样一件事:一位老板外出开会回来,刚到公司,就见一个职员匆匆忙忙地跑来:“不得了啦!我们的货物出问题了,因为手续少办一项,被押在海关上不了飞机。”老板听到这儿,心里很着急,正要琢磨怎么办。只听对方继续说:“幸亏我跑去海关,托关系把手续补办好,货物才及时上了飞机,估计现在应该已经到了。”领导听后火冒三丈,批评他说话太急入。  工作中发生了突发事件。在向领导汇报情况时。不懂得“先说
期刊
“差神”是我们单位同事阿P的绰号,最近他总是说差话,弄得领导、同事、亲戚朋友都很不高兴,经过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绰号送给了他。都说祸从口出,指的就是现实的谈话环境中往往就一不留神说出差话,看似有道理,实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甚至多加了一个字。这个话的“味”就不对了,我们看看“差神”的差话写真。    例1    总公司派人来到分公司检查,分公司经理阿P负责接待总公司领导。领导风尘仆仆来到,阿
期刊
詹妮在一家女士服装专卖店做销售员,工作好几个月了,业绩一直上不去。经理不得不找她谈话。“詹妮,你每个月的业绩都比其他的销售员低。如果你无法提高你的销售业绩,恐怕我得让你走了。”经理说。  “对不起,经理。”詹妮惶恐地说道,“你可以给我一些如何让我做得更好的建议吗?”  “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窍门。听起来有些愚蠢,但我过去就是这样做的。拿一本字典,然后慢慢查阅,直到找到一个对你非常有动力的词为止。然
期刊
艾莉斯是普拉托中学的一位女学生,她是一位非常不礼貌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而且脾气特别大,稍微有点不顺心就朝同学发火甚至是骂人,因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她,不愿意与她交朋友或者一起玩游戏。  那天,艾莉斯的心情似乎特别不好,她在下课后走出教室时,一位女同学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脚后跟,艾莉斯一把推向她,差点把那位同学推得摔倒在地,同学们愤怒地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罗特老师。  罗特把艾莉斯叫到办公室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