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要创设孩子阅读的氛围,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孩子的兴趣也才能得到提高。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要过高,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只要培养起孩子阅读的欲望,爱好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孩子看书;阅读氛围;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12-01
凡是阅读者,都是成功者。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远离阅读的人,必然精神空虚,价值观错位,生活品位不高,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辨西东,遗失自我,回归书本,回归阅读,是营建书香校园之必然举措。将有限的课堂阅读和无限的课外阅读相结合,全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从养成习惯入手。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要靠长期而艰苦的修炼。良好的习惯是人生道路上铺路石。第一,从小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时事政治、历史、科学、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家除了看电视、上网查资料,还要经常看书,遇到有疑惑的字句,有查字典的习惯,这些都很重要。如看新闻时,涉及哪个国家就在地图上对照,加深了解。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必须牢固掌握,才能运用自如;第二,培养阅读习惯。要求背诵的课文,学生必须声情并茂,以姿势助说话,象演讲一下表演,老师可示范给他们看。如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她先读后背。为了提高背诵速度,老师可试着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的快。具体可从以下方式着手培养。
一、读什么
孩子阅读什么,关键要看孩子喜欢什么,如果一味追求读课文、名著,读经典,也许部分孩子在没有接触到读物之前,已经厌倦了,要求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建议从孩子身边的读物开始,循序渐进培养其课外读书的爱好。
(一)读民间故事
在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非常吸引孩子的故事,孩子首先是从口头讲述而了解其情节,继而对其产生很多为什么。老师应一次为契机向孩子推荐讲述相关小故事的儿童书籍,让其通过仔细读,大声读的方式,详细了解故事中的情节。
(二)读旅途诗文
家长一般会带孩子出去旅游,在很多景区都能找到一些诗文、碑记、传刻、楹联等文字资料。抓住孩子对景点的爱好,驻足停留,让孩子大声读给家长或过客听听,也许还能赚到游客对孩子的赞赏声,不仅让其增长见识,还锻炼其阅读的能力。
(三)读名人历史
读名人历史是了解名人的一种精神,就是活到老,读到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知识渊博的名人还专注书本,让孩子在这些故事中去热爱书籍,去发掘书籍中的知识。孩子的阅读兴致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再引导去读经典名著,进而探究科学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怎么读
(一)发挥早读课的功能
学校早上第一节课一般是晨读课。“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学生精神饱满,大脑清醒,通过声音的读、诵,领略中国语言的奥秘和张力,从而让孩子直接接受美的享受。学生走进教室,就要大声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第一件事,让书成为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营养早餐,让读书成为班级的一道晨景。
(二)上好阅读课
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不同的读物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推荐阅读、导读欣赏、班级读书会、好书共赏、阅读趣答、故事讲
述……促使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
老师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孩子遇到生字时能“咬住不放”,要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阅读中的疑惑;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批注、读书笔记;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可适当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老师要勤于向学生推荐读物,通过老师讲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形式向推荐,也可让学生自己采取不同的方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吸引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要充实图书角的容量,发挥图书角功能,让图书角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阵地。学校应适当配置一部分图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图书借给图书角使用,把好的资源达到与同伴共享。
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孩子背诵大量的语言精华,为自己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底。
要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模仿电视节目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三)边走边读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把途经地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卡片、随身纸片或手机上,回家再整理,记录在摘抄本上。如旅行时的楹联,春节时的对联,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爱好收集的习惯。处处皆可获得大学问,在不刻意与经意间也可大有收获,语文教师在寒暑假要安排检查。当学生养成习惯后,即可放手。
(四)创造环境
让孩子不要依赖电子产品,更多的创造阅读空间,让孩子用读书的方式阅读,家长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到新华书店看书,感受书对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要在家庭中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布置好孩子的书房,适当装备书柜,让孩子从小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
作为父母,当好孩子读书的表率是引导孩子阅读的必要条件。父母亲和孩子放假在一起的时候,一起读读书、看看杂志、到郊外或比较清静的河边、树林放声读。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致,而且能在自然中感受文字的优美,把人文和自然有机结合。
(五)保证时间
让孩子参与阅读,必须要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作为老师,不要将阅读课安排成讲授课,老师讲解的时间占据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布置学生的假期作业,也应有适当的阅读作业。作为家长,孩子在家也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孩子阅读,并且要引导孩子在阅读比较长篇的书籍要有计划,不能半途而弃。
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要创设孩子阅读的氛围,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孩子的兴趣也才能得到提高。要科学地引导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要过高,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只要培养起孩子阅读的欲望,爱好一定会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摄取就会不断满足其知识增长的需要,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目标。
【关键词】孩子看书;阅读氛围;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12-01
凡是阅读者,都是成功者。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远离阅读的人,必然精神空虚,价值观错位,生活品位不高,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辨西东,遗失自我,回归书本,回归阅读,是营建书香校园之必然举措。将有限的课堂阅读和无限的课外阅读相结合,全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从养成习惯入手。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要靠长期而艰苦的修炼。良好的习惯是人生道路上铺路石。第一,从小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时事政治、历史、科学、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家除了看电视、上网查资料,还要经常看书,遇到有疑惑的字句,有查字典的习惯,这些都很重要。如看新闻时,涉及哪个国家就在地图上对照,加深了解。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必须牢固掌握,才能运用自如;第二,培养阅读习惯。要求背诵的课文,学生必须声情并茂,以姿势助说话,象演讲一下表演,老师可示范给他们看。如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她先读后背。为了提高背诵速度,老师可试着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的快。具体可从以下方式着手培养。
一、读什么
孩子阅读什么,关键要看孩子喜欢什么,如果一味追求读课文、名著,读经典,也许部分孩子在没有接触到读物之前,已经厌倦了,要求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建议从孩子身边的读物开始,循序渐进培养其课外读书的爱好。
(一)读民间故事
在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非常吸引孩子的故事,孩子首先是从口头讲述而了解其情节,继而对其产生很多为什么。老师应一次为契机向孩子推荐讲述相关小故事的儿童书籍,让其通过仔细读,大声读的方式,详细了解故事中的情节。
(二)读旅途诗文
家长一般会带孩子出去旅游,在很多景区都能找到一些诗文、碑记、传刻、楹联等文字资料。抓住孩子对景点的爱好,驻足停留,让孩子大声读给家长或过客听听,也许还能赚到游客对孩子的赞赏声,不仅让其增长见识,还锻炼其阅读的能力。
(三)读名人历史
读名人历史是了解名人的一种精神,就是活到老,读到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知识渊博的名人还专注书本,让孩子在这些故事中去热爱书籍,去发掘书籍中的知识。孩子的阅读兴致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再引导去读经典名著,进而探究科学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怎么读
(一)发挥早读课的功能
学校早上第一节课一般是晨读课。“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学生精神饱满,大脑清醒,通过声音的读、诵,领略中国语言的奥秘和张力,从而让孩子直接接受美的享受。学生走进教室,就要大声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第一件事,让书成为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营养早餐,让读书成为班级的一道晨景。
(二)上好阅读课
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不同的读物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推荐阅读、导读欣赏、班级读书会、好书共赏、阅读趣答、故事讲
述……促使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
老师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孩子遇到生字时能“咬住不放”,要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阅读中的疑惑;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批注、读书笔记;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可适当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老师要勤于向学生推荐读物,通过老师讲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形式向推荐,也可让学生自己采取不同的方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吸引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要充实图书角的容量,发挥图书角功能,让图书角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阵地。学校应适当配置一部分图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图书借给图书角使用,把好的资源达到与同伴共享。
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孩子背诵大量的语言精华,为自己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底。
要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模仿电视节目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三)边走边读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把途经地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卡片、随身纸片或手机上,回家再整理,记录在摘抄本上。如旅行时的楹联,春节时的对联,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爱好收集的习惯。处处皆可获得大学问,在不刻意与经意间也可大有收获,语文教师在寒暑假要安排检查。当学生养成习惯后,即可放手。
(四)创造环境
让孩子不要依赖电子产品,更多的创造阅读空间,让孩子用读书的方式阅读,家长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到新华书店看书,感受书对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要在家庭中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布置好孩子的书房,适当装备书柜,让孩子从小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
作为父母,当好孩子读书的表率是引导孩子阅读的必要条件。父母亲和孩子放假在一起的时候,一起读读书、看看杂志、到郊外或比较清静的河边、树林放声读。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致,而且能在自然中感受文字的优美,把人文和自然有机结合。
(五)保证时间
让孩子参与阅读,必须要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作为老师,不要将阅读课安排成讲授课,老师讲解的时间占据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布置学生的假期作业,也应有适当的阅读作业。作为家长,孩子在家也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孩子阅读,并且要引导孩子在阅读比较长篇的书籍要有计划,不能半途而弃。
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要创设孩子阅读的氛围,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孩子的兴趣也才能得到提高。要科学地引导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要过高,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只要培养起孩子阅读的欲望,爱好一定会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摄取就会不断满足其知识增长的需要,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