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患感冒治疗费相差二十多倍
去年的一天,河南郑州的金先生因感冒,头痛、发热并有轻微咳嗽,来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三甲级医院就诊。当天坐诊的是位老医生,他首先给金先生进行了心肺听诊,结果未听到明显异常;然后测量了体温,结果是37.5℃;之后又查看了一下咽喉,结果有轻微红肿,但扁桃体未见明显肿大。为查清金先生是否并发有细菌感染,老医生为金先生开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20分钟后化验结果出来了,各种白细胞分类数均在正常范围,说明金先生所患的只是一个病毒感染性感冒。老医生给金先生开了两盒维C银翘片,化验费和药费总共不足20元。临走时,老医生还叮嘱金先生回去后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1周后金先生痊愈了。
与金先生症状相似的老李却没有那么幸运。前些天他也患上了感冒,在当地的另一家知名医院就诊。接诊的中年医生还没给老李听诊、量体温、看咽喉,就先开口说:“感冒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并发症常常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于是,在这位医生的“劝导”下,老李做了血常规、肺CT等检查。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后,所有检查完毕,结果一切正常。医生也对老李说:“这下放心了,没什么大碍,开点药回去吃吃就行了。”新康泰克2盒、阿奇霉素软胶囊2盒、清热解毒口服液3盒,医生所开的这些药没多少钱,但加上之前的检查费用,竟达到了510元。
两个病症相同的患者,为什么接受了不同的检查项目,用了不同的药品,而且治疗费用竟然相差如此悬殊?人们不禁要问,对待感冒究竟该如何诊疗?从上述两个病例不难看出,目前一些医院存在着治疗不规范,乱检查、乱用抗生素的现象。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在作怪。记者在之后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医院还存在着严重的开单提成和药品回扣现象。仅以某县级医院为例,开一个CT给医生提成30元,开一个磁共振成像提成50元,开一支抗生素也能提成3~5元。如果一个患者每天用4支抗生素,就可以给医生提成12~20元;一个医生如果能管10张病床,那他每天的“灰色收入”就相当可观了,远远超过了他的工资收入。这不能不让一些意志薄弱的“白衣天使”们动心。
过度诊疗事出有因
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治疗感冒的态度在渐渐发生变化,权威专家接受了国际公认的观点,即感冒尚无良药可治,目前的治疗药物只是可以用来减轻感冒的症状而已,因此主张药物治疗为辅,提倡多饮水、多休息,必要时可以服用些维生素C。医生们对这些权威观点都心知肚明,但具体诊疗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经济利益外,一些医生的过度诊疗还是为了避免因误诊、漏诊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待婴幼儿和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在有些医院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潜规则:我让你去检查了,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但是,你若不按医嘱检查,发生的误诊、漏诊则患者后果自负。在采访中,一位有着十年从医经历的医生甚至对记者说:“我给患者多开了两项检查,他最多说我是‘过度医疗’,但我却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免得以后吃官司,你不知道,现在医生难当啊!”
正像这位医生所说,类似的事情确实发生过。孟医生是一位有着25年医龄的老主治医师,3年前他曾接诊一例“感冒”患者,患者及家属自述“感冒了,一直头痛”。当时孟医生就按普通感冒为其开了两盒感冒藥,让他回去休息,服药观察,有什么问题再来就医,当时没让患者做其他检查。谁知患者回家后服药并不见头痛减轻,而且似有加剧。一周后患者又来医院复诊,另一位医生接诊后要求患者做CT检查。没想到,检查结果竟是“多发性胶质细胞瘤”,一个月后患者死亡。这时家属状告孟医生误诊,延误治疗。尽管专家鉴定认为,即使该患者早一周得到确诊,也不可能得到治愈,但患者家属仍不依不饶,最后医院不得不赔偿患者家属10万元息事宁人。按院内规定,孟医生自己负担了4万元。从这事以后,孟医生再接诊类似的感冒患者时,他都让患者查肺查头,以防漏诊肺炎和脑瘤。孟医生说:“那位患者让我知道,做医生还是谨慎为好。”
谨慎固然好,但过度的谨慎却让多数患者承担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记者希望这件事情只是个例,或者是偶然。但这样事情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医患间互不信任的现状,并提醒我们“修复医患关系”是根除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必要因素。
不良就医习惯成就了“感冒大药单”
除了医生的因素外,患者的不良就医习惯也是成就“感冒大药单”的重要原因。
22岁的陈小姐是私企的高级助理,这位小姐十分惜命,平时一遇到感冒就往医院跑,生怕自己患上肺炎,非让医生为其开足各种检查。殊不知,这样频繁检查所“吃”的射线对身体十分不利,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平时一起上班的姐妹,只要有人患了感冒,患者还没有吃药,她就先吃上了感冒药以作预防,生怕感冒传染到自己身上。其实,这样不但浪费钱财,也并不能预防感冒。
再如,3岁的明明,生下来就享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娇生惯养,越是这样反倒越易感冒多病。每次感冒,家长都会要求医生给孩子打吊针,要求用最好的抗生素,结果不但导致了抗生素耐药,而且孩子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钱没少花,孩子没少受罪,这一次的感冒还没好透,接着又患上了新的感冒。
感冒尚无良药可医但七天病可自愈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全世界每天约有5000万人患感冒。平均来看,一个人每年至少要感冒2次,一生中患感冒的时间加起来要长达3年。目前国际医学界认为,感冒属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它属一种自限性疾病,患病后一般经过7~10天,大多数患者可不治自愈。最近,英国专家在费时10年、耗资500万英磅研究之后得出惊人结论:感冒尚无良药可治。发表在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上的报告说,这一结论是威尔士大学普通型感冒中心负责人罗恩·艾克尔斯教授宣布的。该中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专门对感冒进行研究的机构。艾克尔斯教授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两英尺高的鼻病毒模型,世界上30%~40%的感冒是这种病毒引起的。艾克尔斯教授说,他们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了所有可能治疗感冒的办法,最终发现感冒病毒超过200种,因此要找到治愈感冒的办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艾克尔斯认为,人类在可预测的将来无法找到一种可消灭所有感冒病毒的方法。
专家提醒公众,不可迷信当前市场上众多价格昂贵的抗感冒药,多服往往对感冒的康复无益。平时注意锻练身体,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比感冒后服药更为重要。虽然感冒就怕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但提前用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并发症,而用激素药和退烧药可降低和抑制人体的免疫能力,加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人群中因感冒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毕竟很小,不管是否看医生或服用药物,大部分感冒都能自然痊愈。但是在中国,医生把改善病人感冒时的痛苦症状作为治疗首选。实际上,感冒主要是靠人体的免疫力自愈的,增强人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才是减少感冒的最好方法。
去年的一天,河南郑州的金先生因感冒,头痛、发热并有轻微咳嗽,来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三甲级医院就诊。当天坐诊的是位老医生,他首先给金先生进行了心肺听诊,结果未听到明显异常;然后测量了体温,结果是37.5℃;之后又查看了一下咽喉,结果有轻微红肿,但扁桃体未见明显肿大。为查清金先生是否并发有细菌感染,老医生为金先生开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20分钟后化验结果出来了,各种白细胞分类数均在正常范围,说明金先生所患的只是一个病毒感染性感冒。老医生给金先生开了两盒维C银翘片,化验费和药费总共不足20元。临走时,老医生还叮嘱金先生回去后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1周后金先生痊愈了。
与金先生症状相似的老李却没有那么幸运。前些天他也患上了感冒,在当地的另一家知名医院就诊。接诊的中年医生还没给老李听诊、量体温、看咽喉,就先开口说:“感冒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并发症常常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于是,在这位医生的“劝导”下,老李做了血常规、肺CT等检查。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后,所有检查完毕,结果一切正常。医生也对老李说:“这下放心了,没什么大碍,开点药回去吃吃就行了。”新康泰克2盒、阿奇霉素软胶囊2盒、清热解毒口服液3盒,医生所开的这些药没多少钱,但加上之前的检查费用,竟达到了510元。
两个病症相同的患者,为什么接受了不同的检查项目,用了不同的药品,而且治疗费用竟然相差如此悬殊?人们不禁要问,对待感冒究竟该如何诊疗?从上述两个病例不难看出,目前一些医院存在着治疗不规范,乱检查、乱用抗生素的现象。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在作怪。记者在之后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医院还存在着严重的开单提成和药品回扣现象。仅以某县级医院为例,开一个CT给医生提成30元,开一个磁共振成像提成50元,开一支抗生素也能提成3~5元。如果一个患者每天用4支抗生素,就可以给医生提成12~20元;一个医生如果能管10张病床,那他每天的“灰色收入”就相当可观了,远远超过了他的工资收入。这不能不让一些意志薄弱的“白衣天使”们动心。
过度诊疗事出有因
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治疗感冒的态度在渐渐发生变化,权威专家接受了国际公认的观点,即感冒尚无良药可治,目前的治疗药物只是可以用来减轻感冒的症状而已,因此主张药物治疗为辅,提倡多饮水、多休息,必要时可以服用些维生素C。医生们对这些权威观点都心知肚明,但具体诊疗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经济利益外,一些医生的过度诊疗还是为了避免因误诊、漏诊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待婴幼儿和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在有些医院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潜规则:我让你去检查了,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但是,你若不按医嘱检查,发生的误诊、漏诊则患者后果自负。在采访中,一位有着十年从医经历的医生甚至对记者说:“我给患者多开了两项检查,他最多说我是‘过度医疗’,但我却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免得以后吃官司,你不知道,现在医生难当啊!”
正像这位医生所说,类似的事情确实发生过。孟医生是一位有着25年医龄的老主治医师,3年前他曾接诊一例“感冒”患者,患者及家属自述“感冒了,一直头痛”。当时孟医生就按普通感冒为其开了两盒感冒藥,让他回去休息,服药观察,有什么问题再来就医,当时没让患者做其他检查。谁知患者回家后服药并不见头痛减轻,而且似有加剧。一周后患者又来医院复诊,另一位医生接诊后要求患者做CT检查。没想到,检查结果竟是“多发性胶质细胞瘤”,一个月后患者死亡。这时家属状告孟医生误诊,延误治疗。尽管专家鉴定认为,即使该患者早一周得到确诊,也不可能得到治愈,但患者家属仍不依不饶,最后医院不得不赔偿患者家属10万元息事宁人。按院内规定,孟医生自己负担了4万元。从这事以后,孟医生再接诊类似的感冒患者时,他都让患者查肺查头,以防漏诊肺炎和脑瘤。孟医生说:“那位患者让我知道,做医生还是谨慎为好。”
谨慎固然好,但过度的谨慎却让多数患者承担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记者希望这件事情只是个例,或者是偶然。但这样事情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医患间互不信任的现状,并提醒我们“修复医患关系”是根除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必要因素。
不良就医习惯成就了“感冒大药单”
除了医生的因素外,患者的不良就医习惯也是成就“感冒大药单”的重要原因。
22岁的陈小姐是私企的高级助理,这位小姐十分惜命,平时一遇到感冒就往医院跑,生怕自己患上肺炎,非让医生为其开足各种检查。殊不知,这样频繁检查所“吃”的射线对身体十分不利,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平时一起上班的姐妹,只要有人患了感冒,患者还没有吃药,她就先吃上了感冒药以作预防,生怕感冒传染到自己身上。其实,这样不但浪费钱财,也并不能预防感冒。
再如,3岁的明明,生下来就享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娇生惯养,越是这样反倒越易感冒多病。每次感冒,家长都会要求医生给孩子打吊针,要求用最好的抗生素,结果不但导致了抗生素耐药,而且孩子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钱没少花,孩子没少受罪,这一次的感冒还没好透,接着又患上了新的感冒。
感冒尚无良药可医但七天病可自愈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全世界每天约有5000万人患感冒。平均来看,一个人每年至少要感冒2次,一生中患感冒的时间加起来要长达3年。目前国际医学界认为,感冒属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它属一种自限性疾病,患病后一般经过7~10天,大多数患者可不治自愈。最近,英国专家在费时10年、耗资500万英磅研究之后得出惊人结论:感冒尚无良药可治。发表在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上的报告说,这一结论是威尔士大学普通型感冒中心负责人罗恩·艾克尔斯教授宣布的。该中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专门对感冒进行研究的机构。艾克尔斯教授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两英尺高的鼻病毒模型,世界上30%~40%的感冒是这种病毒引起的。艾克尔斯教授说,他们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了所有可能治疗感冒的办法,最终发现感冒病毒超过200种,因此要找到治愈感冒的办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艾克尔斯认为,人类在可预测的将来无法找到一种可消灭所有感冒病毒的方法。
专家提醒公众,不可迷信当前市场上众多价格昂贵的抗感冒药,多服往往对感冒的康复无益。平时注意锻练身体,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比感冒后服药更为重要。虽然感冒就怕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但提前用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并发症,而用激素药和退烧药可降低和抑制人体的免疫能力,加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人群中因感冒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毕竟很小,不管是否看医生或服用药物,大部分感冒都能自然痊愈。但是在中国,医生把改善病人感冒时的痛苦症状作为治疗首选。实际上,感冒主要是靠人体的免疫力自愈的,增强人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才是减少感冒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