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寻求初中化学教学中“小老师”的培养,是提高班级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是影响班级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小老师”,从培养和使用“小老师”的目的和意义、如何正确培养和使用“小老师”、在使用“小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的几个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培养;教学;小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实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化学规律的建立都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很多概念既具体又抽象,具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性、实验性。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中,总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掉队的现象,很难做到让学生齐头并进,这就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级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提高。因此培养能干的“小老师”来协助化学教师,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化学教学课堂上的“小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使用“小老师”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和使用“小老师”可以有效地补充或弥补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对知识掌握的不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出现在学生身边,但学生的问题有可能随时随地产生。问题产生之后怎么办?很多学生不会选择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受条件的限制也很难能够自行查阅资料,这样就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解决。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课题4第3课时《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时,部分学困生在学会正确计算方法后,却无法求出正确的答案,其原因就是对化学用语----化学式的书写还未能完全掌握造成的。基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能在平时教学中培养一些优秀的“小老师”,此时学困生就可以请教身边的“小老师”,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及时解决了根据化学式计算的问题,同时也为学习和掌握初中化学重要内容----第五章的课题2《如何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和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学困生而言,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就必须要解决有些不能及时理解知识点,而要解决这困境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是求助于自己身边的同学。这其中,解决问题的“小老师”就是身边的同学,这就不存在不好意思请教教师的心理障碍,也不存在难以沟通的情况。其次,不受时间限制,因同学之间几乎整天在一起,所以同学就能做到全天候服务。对于班级学困生较多时,培养和使用“小老师”就显得极其重要。
2.培养和使用“小老师”能促使学生之间学习的共同进步
培养和使用“小老师”,能同时提高“小老师”本人和受帮助同学的学业水平。对“小老师”本人来说,能当“小老师”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有一种成就感、使命感,既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锻炼自己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对被帮助的同学来说,既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的改善,激发上进心。对我们老师来说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了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为目标的根本目的。
二、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如何正确培养和使用“小老师”
1.要建立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定能培养和使用好“小老师”。该如何帮助“小老师”建立责任心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要力求各小组间平衡,即各小组都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然后选一到两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当各小组的“小老师”。教师应把该组帮扶后进、共同进步的责任落实到“小老师”身上。同时教师应激励先进,让“小老师”负起责任,鼓励后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对“小老师”进行培训,这是培养和使用“小老师”的关键步骤
如果没有科学地培训,如果我们观念错误,认为“小老师”不过是给同学讲讲题目、督促督促同学,那么我们可能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本人认为要让“小老师”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小老师”在工作中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不能用命令的口气,更不能对被帮助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应该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不要夸夸其谈,要让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2)“小老师”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好示范。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小老师”的示范,让同学去模仿、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老师”在帮助学困生时不能让他们产生依赖性,更不能大包大揽。教师要教给“小老师”一些基本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对学困生的问题应以适当点拨为主,力争让他们学会思考,做到“授人以渔”。
3.要及时肯定“小老师”的工作成绩
教师可以凭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各位“小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估,每当有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习惯改变等成绩时,都要及时对“小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能激励先进,强化“小老师”的使命感,又能推动学困生的成长。
三、在使用“小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的几个问题
1.要防止无节制地使用“小老师”
“小老师”是同学学习的“领头雁”,带头帮助学困生,但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小老师”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不能认为教师的工作可以轻松一点,马虎一点,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避责任,把该我们完成的工作推给他们。
2.要防止“小老师”在帮助他人时场面失控
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老师,在辅导同学时可能经常会出现嬉笑、打闹、说无关的话题等场面失控的现象,导致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小老师”被学困生同化的可怕后果。为了保证辅导的高效、有序,因此教师平时培训“小老师”时,既要强调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也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3.要防止部分学生直接“盗用”了“小老师”的知识或成果
因为“小老师”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很多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作业直接交给学困生,这样就会转变为抄袭,没有任何学习效果,可以给“小老师”配置一些助手,这样既减轻了“小老师”的负担,也便于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4.要防止“小老师”因为“小老师”的工作而影响自身的学业成绩的滑坡
“小老师”不可有享受特权的想法,给自己减少正常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保证“小老师”自身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切不可因帮助他人或借口因帮助他人而致使“小老师”自身的学业成绩滑坡。
总之,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中才能有进步,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应逐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过渡,使每一位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培养;教学;小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实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化学规律的建立都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很多概念既具体又抽象,具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性、实验性。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中,总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掉队的现象,很难做到让学生齐头并进,这就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级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提高。因此培养能干的“小老师”来协助化学教师,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化学教学课堂上的“小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使用“小老师”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和使用“小老师”可以有效地补充或弥补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对知识掌握的不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出现在学生身边,但学生的问题有可能随时随地产生。问题产生之后怎么办?很多学生不会选择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受条件的限制也很难能够自行查阅资料,这样就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解决。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课题4第3课时《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时,部分学困生在学会正确计算方法后,却无法求出正确的答案,其原因就是对化学用语----化学式的书写还未能完全掌握造成的。基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能在平时教学中培养一些优秀的“小老师”,此时学困生就可以请教身边的“小老师”,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及时解决了根据化学式计算的问题,同时也为学习和掌握初中化学重要内容----第五章的课题2《如何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和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学困生而言,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就必须要解决有些不能及时理解知识点,而要解决这困境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是求助于自己身边的同学。这其中,解决问题的“小老师”就是身边的同学,这就不存在不好意思请教教师的心理障碍,也不存在难以沟通的情况。其次,不受时间限制,因同学之间几乎整天在一起,所以同学就能做到全天候服务。对于班级学困生较多时,培养和使用“小老师”就显得极其重要。
2.培养和使用“小老师”能促使学生之间学习的共同进步
培养和使用“小老师”,能同时提高“小老师”本人和受帮助同学的学业水平。对“小老师”本人来说,能当“小老师”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有一种成就感、使命感,既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锻炼自己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对被帮助的同学来说,既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的改善,激发上进心。对我们老师来说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了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为目标的根本目的。
二、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如何正确培养和使用“小老师”
1.要建立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定能培养和使用好“小老师”。该如何帮助“小老师”建立责任心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要力求各小组间平衡,即各小组都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然后选一到两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当各小组的“小老师”。教师应把该组帮扶后进、共同进步的责任落实到“小老师”身上。同时教师应激励先进,让“小老师”负起责任,鼓励后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对“小老师”进行培训,这是培养和使用“小老师”的关键步骤
如果没有科学地培训,如果我们观念错误,认为“小老师”不过是给同学讲讲题目、督促督促同学,那么我们可能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本人认为要让“小老师”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小老师”在工作中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不能用命令的口气,更不能对被帮助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应该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不要夸夸其谈,要让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2)“小老师”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好示范。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小老师”的示范,让同学去模仿、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老师”在帮助学困生时不能让他们产生依赖性,更不能大包大揽。教师要教给“小老师”一些基本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对学困生的问题应以适当点拨为主,力争让他们学会思考,做到“授人以渔”。
3.要及时肯定“小老师”的工作成绩
教师可以凭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各位“小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估,每当有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习惯改变等成绩时,都要及时对“小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能激励先进,强化“小老师”的使命感,又能推动学困生的成长。
三、在使用“小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的几个问题
1.要防止无节制地使用“小老师”
“小老师”是同学学习的“领头雁”,带头帮助学困生,但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小老师”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不能认为教师的工作可以轻松一点,马虎一点,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避责任,把该我们完成的工作推给他们。
2.要防止“小老师”在帮助他人时场面失控
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老师,在辅导同学时可能经常会出现嬉笑、打闹、说无关的话题等场面失控的现象,导致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小老师”被学困生同化的可怕后果。为了保证辅导的高效、有序,因此教师平时培训“小老师”时,既要强调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也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3.要防止部分学生直接“盗用”了“小老师”的知识或成果
因为“小老师”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很多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作业直接交给学困生,这样就会转变为抄袭,没有任何学习效果,可以给“小老师”配置一些助手,这样既减轻了“小老师”的负担,也便于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4.要防止“小老师”因为“小老师”的工作而影响自身的学业成绩的滑坡
“小老师”不可有享受特权的想法,给自己减少正常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保证“小老师”自身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切不可因帮助他人或借口因帮助他人而致使“小老师”自身的学业成绩滑坡。
总之,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中才能有进步,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应逐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过渡,使每一位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