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桂花意象的人格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和赞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它寄托着作者高远的志趣,亦是美好人格的象征。唐朝是桂花文学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桂花文学初具规模,吟咏作品的数量和技巧较前朝相比都有显著提高,内涵更加丰富。通过对唐诗中桂花意象的深层研究,不仅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唐时士大夫的文化心理,也有助于我们体察更廣泛的唐代社会风貌。因此,本文将在唐诗的基础上,研究唐诗中桂花意象的人格意义。
  关键词:桂;意象;人格意义
  作者简介:郭雅君(1992-),女,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桂花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封为“花中仙客”。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桂”是指我们现代社会通常理解的桂花,并非指肉桂或四季桂等其他科类的植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它进行咏叹和赞美,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然而,与其他名花相比,人们对桂花的研究却一直较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桂花意象所蕴含的几种常见的诗人的志向意趣和情感人格。
  一、喻诗人的隐逸情怀
  由于桂花常生长于山岩幽壑之中,因此又被称为“岩桂”。这一远离尘世的品性,使它具有了道家“出世”的意味,早在汉初辞赋《招隐士》中便有所体现:“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1]。这一寓意一直延续到了唐朝,由于时代的变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禅理禅趣。唐时桂树种植逐渐广泛,不再只是幽居山壑,许多寺庙也多有种植。又因为当时佛教的大力发展,人们受佛教典籍的影响,产生了对远离凡尘俗世的憧憬,桂树也因此不再只具有道家出世的意味,同时也具有了鲜明的佛家色彩,蕴含了深刻的禅理和禅趣,这一点在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花小,又是在夜间飘落,要想察觉到,不仅需要环境的寂静,更需要诗人内心的平和,。因此,诗句开头的“人闲”两字便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闲”,诗人没有了俗事的烦扰,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内心一片宁静悠闲,方能注意到桂花无声地飘落。
  其二,精神归宿。诗人由于仕途受挫而归隐,桂树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以卢照邻的《过东山谷口》为例:“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2]此诗写谷口人们恬适平和的生活和优美雅丽的自然景色,创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可淹留”的桂树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为诗人提供着宁静与安详,成为他苦苦追寻却又郁郁不得志的心灵的避难所。
  二、喻诗人的政治热情
  有趣的是,桂树不仅具有强烈的“出世”含义,其“入世”色彩亦十分浓厚。据《晋书·郤诜传》记载: “(郤诜)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 ‘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郤诜在这里是谦称自己只是群才之一。后来,“桂林一枝”作为成语,比喻考试中出类拔萃者。同时,又因古代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时值桂花盛开,八月遂又称桂月,人们因而把考生考中喻为‘折桂’,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全唐诗》检索系统统计,唐诗中光是含有“折桂”“攀桂”“擢桂”字眼的作品便多达百余首,可见唐人参政热情之高,这与当时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密切相关。
  自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广大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得以通过科举取士的方式进入仕途。大量人才的涌入,直接促进了大唐国力的提升,迎来了恢弘的“盛唐气象”,这一现象又反过来激长了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且“桂”谐音“贵”,一朝及第,身价百倍,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想借此机会一展雄心,“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对功名无限渴望的,如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3];有的是及第后的喜悦,如李商隐《赠孙绮新及第》:“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4];当然,有得意自然也有失意,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此外,也有对功名表示不屑的,如韩偓《送人弃官入道》:“仙李浓阴润,皇枝密叶敷。俊才轻折桂,捷径取纡朱。”[5]
  三、喻诗人的君子之德
  与其他花卉不同,桂花不在气候和暖的春天开放,而选在金风肃杀的秋日中凌霜而开。每逢秋节花期,满树盛开的花朵散发出悠远浓郁的香味,故而桂花又有“九里香”之称。此外,在严冬时节,桂花亦能苍翠茂盛,郁郁葱葱。人们注意到了它的这一品性,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加诸上去,使桂花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总的来讲,唐代诗人对桂树品德的赞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秋芳,一为冬荣。初唐诗人曾作数首诗来赞叹桂花秋天开放,不随世俗的特点,试以王绩为例:“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王绩《春桂问答其一》“春桂答,春华岂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王绩《春桂问答其二》在《春桂问答》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春桂和桃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对比,烘托出春桂的独立不羁、刚劲凛然。
  而在表现桂花凌寒不凋的冬荣特性时,桂花则常与其他植物意象组合,最典型的即松桂组合和与桃李对比。唐诗中松桂连用的作品很多,多用来表示君子坚贞不屈、贞劲守节的高尚人格,如孟郊《上包祭酒》:“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工”[6],张乔《与善寺贝多树》:“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调”[7],骆宾王《浮察诗》:“贞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8]等等。而当桂花与桃李连用时,则常常以桃李的俗艳来反衬桂花的高洁,如皎然“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9],刘禹锡“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10]等等。   四、喻诗人的其他感情
  此外,桂花还常常用来表现诗人的其他感情,例如,以桂花来表达自己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长久友谊。王维《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11],诗人既与友人依依不舍,又希望他能赶上桂花盛开的美景,表现了他对朋友归隐的赞许和向往。又有借桂花的暗香浮动来表现男女间的春心萌动,这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表现尤为明显。义山常以“桂”来寄托他丰富复杂而又难以言明的情思意绪:《昨夜》中,“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12],桂花香气浓郁,可在昨晚那样的寒夜里,连桂花的香气也都消逝干净,只剩下了满满的愁绪和一地的无可奈何。
  五、结语
  唐诗中大量有关桂意象的描绘和应用,大大促进了桂文学的发展。一方面,唐人继承了前人对桂的多种用法,更加深入地了解桂的自然生长特性,即身居幽处,秋芳冬荣,香气悠远,并对桂的外在审美形象大加慨叹,丰富了桂作为“隐士”象征的内涵;另一方面,唐代诗人也注意到了桂花的内在人格特征,为宋代桂花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准备。此外,由于唐代是我国古代国力的鼎盛时期,经济昌盛,文化发达,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实行和完善,唐代诗人的政治热情也空前高涨,这为桂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其不仅具有“出世”的意味,也沾染上了“入世”的色彩;不仅是品行高洁的隐士,亦是登科及第的才俊,这种一身兼两职的角色转换是任何其他花卉都无法具备的,亦是唐代诗人对桂花文学和文化的一大创新和贡献。
  注释:
  [1]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8—442.
  [2]祝尚书注. 卢照邻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54.
  [3]管士光编注.李白诗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379.
  [4](清)冯浩笺注. 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12.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7897.
  [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229.
  [7](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7324.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48.
  [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999.
  [10](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150.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03.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7995.
  参考文献:
  [1](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余恕诚.唐诗鉴赏大辞典(上) [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管士光编注.李白诗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6](清)冯浩笺注. 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萧滌非主编;廖仲安,张忠纲,李华副主编. 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7](清)曾益,王国安注. 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江巨榮,卢寿荣注.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胡秦葆. 论唐诗中的桂意象[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7).
  [11]董丽娜.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2]刘伟龙.中国桂花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其他文献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时代的变迁。Web资源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Web挖掘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从这么多的Web信息中高效地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这一文本曾受到赵俪生、马振方、袁世硕等先生的重视,但针对文本的评价,尤其是对其中田七郎这一形象的评价多有不同,本文一一列举各家观点并稍作评价,在前代大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即《田七郎》这篇小说实际上将矛头指向了官府的腐朽和不作为。  赵俪生先生在《读札记
期刊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
后进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较多,仅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必须给予一定的外部支持,才能启动其内在活力,促进转化。我们党委积极想办法,定措施,千方百计地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联结生产与市场、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
甘肃省张家川县秋季降雨集中,土壤墒情好,核桃秋季建园成活率高,但秋植核桃越冬易发生冻害和早春抽条,在常规生产中,一般采用整株埋土的方法防寒,因成本、劳力等方面的原因,
摘 要:明代诗歌中的“许由”以及“许由弃瓢”典故,是从正面、反面、正说、反说等多角度理解、运用,赋予“许由弃瓢”典故以新的意涵。  关键词:许由弃瓢;诗歌;典故  作者简介:王淼(1993-),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明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许由
报纸印刷质量足报纸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社印刷厂的生命线,它既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印刷厂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报纸印刷质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同
提到荀子,其与孟子“性善论”针锋相对的“性恶论”,可谓是妇孺皆知.因此,若是从“性恶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为,荀子认为“欲”是恶的,因为“欲”是人性的外在
期刊
本文简单介绍了毛竹资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形成低产毛竹林的主要原因,然后重点分析了毛竹丰产造林关键技术和丰产林经营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毛竹丰产的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