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83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领会研究性学习的真谛,屏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走出教育的误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旨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真谛。
  一、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的学习,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一个吸收知识的容器,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这大大地束缚了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束缚,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主体,发展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变成为学生研究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们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提高自己。教师会在这场大变革面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方法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为解决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指导,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如物理实验的改进研究就比较适合选用实验法,而研究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的问题就应选用调查法。另外,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展开,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2.检查和督促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这样,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
  (1)随时深入各小组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且能参与到各小组的研究中,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开发有益的校内外资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结合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让各小组在交流会上充分展示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按一定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板报、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各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为下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3)进行组间互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检查学生为学生间的相互督促检查,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并且在检查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启发。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误区
  1.为“探究”而探究
  不少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往往把实施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做课题或写论文。因而热衷于研究性学习的“作秀”,开设“示范课”,举行结题报告或展示学生论文集,存在着“浮肿”现象。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如果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如何,以及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每节课都上成探究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只会把科学研究简单化、庸俗化,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2.全盘否定,另起炉灶
  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来说这确实是新生事物。因此,有人认为既然科学探究是新提出来的,而以前的教学又没有探究,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要另起炉灶,从而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做必要的补充。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也是要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也有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说,以前的教学中也包含科学探究中的某些要素,只不过没有用“科学探究”这一词而已。新课改不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过去的教学也有很多优势,例如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扎实性不如过去的教学。   新课改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充满信心,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否则教师就会感到新、旧教学方式完全是两码事,认为新课改很神秘,不容易做到,从而產生畏难情绪,这对新课改是非常不利的。
  3.只探不究,重过程轻结果
  “猜想”教学方式已被课改实验区的教师接受,并在课堂上广泛使用,令人欣慰。学生的猜想很大胆,富有想像力,有些甚至出乎教师的意料,效果是不错的。但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猜想,值得研究。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学生竟猜出七个因素之多,即受压面积、运动速度、软硬程度、物质形态、压力大小、受压时间、位置关系。为了引入压强的概念,这位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选择受压面积与压力大小来探究。”对学生其他猜想不作评价和裁判,学生们能满意吗?猜想热热闹闹,但却不了了之。
  4.见好就收,流于形式
  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可以师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学生分组探究,在课外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在课堂上教师习惯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来进行探究。实践表明,这样就会出现有的探究快、有的探究慢,有的是真探究、有的是假探究的现象,教师只要看到有的组已探究好了,并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就草草收场,结束探究活动。教师关注的不是全体学生探究的过程,而是关注个别小组能否探究出所需要的结果,探究流于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时,看到有人已得到“倒立的像”时,就立即提问该组同学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一学生回答后,探究活动宣告结束,这样的探究效果可想而知。
  5.无序才是最好的
  有位教师在讲“光的传播”一课时,把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每组课桌上放有:一个激光手电筒、两个烧杯、水、牛奶和滴管、一个光屏、一段蚊香、一根软塑料管、一块玻璃、一盒火柴、一个玻璃砖和支架。在介绍完光源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既不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也没有提出具体怎样来探究。学生尽管有交流与合作,但不少组的学生面对这些器材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有人认为,科学探究就要按照科学家们当初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一样,把学生置于无序、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进行无序探究,大胆尝试,才能实现自主学习,这才是探究的真谛。要知道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科学探究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探究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领会研究性学习的真谛,并付诸实际行动。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屏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走出教育的误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塑造新世纪的栋梁之才创造科学的氛围。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的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
魏源留给世人大量的山水诗歌,其中许多都附有序文,或记地理沿革,或模山范水,或写景记游,但一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本文即以魏源的山水诗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认为魏源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清末教育会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管见所及,对其发展概况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现,也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高中生物学的内容也处处体现出哲学的一些观点。  一、生命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生命现象也不例外。无论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或者类病毒,还是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目的探讨并分析播散型水痘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2015年9月收治住院的播散型水痘患者中随机选取87例,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
目的 分析舒血宁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8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根据数字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同
分析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作用,阐述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设计技术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从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合理控制成本以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早发冠心病
我国基金市场目前主要是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只有二三十家,究竟封闭式基金能否在没有自由申购和赎回压力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投资管理,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本文通过参考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思路。同时,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不少的误区需要我们去分析,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误区分析;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教师某些认识误区的严重制约。本文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