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寿民及其《芦雁图》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来表达自已的情操和精神境界。尤其是宋代以来,在讲究形态美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作品的内涵、画外之意。鸿雁入画,由来已久,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呜、食、宿的作品。五代黄筌、徐熙,宋代崔白,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清代产生了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边寿民的《芦雁图》是典型的文人派画风、文入画笔法。
  边寿民(1684-1752年),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秀才,清代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一生工诗词(为当地“曲江十子”之一,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一卷),能书(《淮安府志·人物》卒传称其书法钟太傅)善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画意粗豪苍浑。飞鸣、潜动、食宿,曲尽其态;并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道劲,间作山水,鳞介之屑,亦有意趣。善画芦雁,倾注了其一生的心血。与芦雁有关的画作,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代表。传世芦雁作品形式众多,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及《芦雁图》手卷等。
  欲将自己的人生以实际行动寄托鸿雁,边寿民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了苇问书屋。此书屋位于淮安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四面环水,芦苇丛生,人迹罕至,却有往来雁群停留栖息。尤以秋季为胜,秋水澄碧,芦花冷白,蓼花透红;有屋数楹,还有专供绘画的小亭,专设玻璃窗户,观察鸿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边寿民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鸿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鸿雁的千姿百态,以至人称“边芦雁”。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苇间书屋先后有6位画家为之绘制《苇间书屋图》,50位文士为之题咏。金农调侃地说:“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郑板桥笑言:“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雍正七年(1729年),边寿民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曾有4幅作品被雍正帝收藏。郑板桥赞扬:“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别离情”。
  边寿民具有典型的“在野”文人画审美观念,又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作品中自然混合着“高雅”和“通俗”双重因素,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这就是:以“典雅”为魂魄,以“清高”为气血,以“明白晓畅”为躯体。此外,还画过大量花卉、蔬果、鱼蟹、杂物。画风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泼墨写意,多用于画芦雁;另一类是干笔淡墨勾皴,多用于画杂物。
  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藏有一件清代画家边寿民绘制的花鸟画
  《芦雁图》。该图原为清代道光、咸丰两朝重臣华阴人李僡所珍藏,20世纪50年代李侏后裔捐赠给当时华阴县文化馆,现归西岳庙收藏。
  该图为立轴,绢本,设色水墨,纵70.6厘米,横40厘米,系乾隆十四年(1749年)边寿民晚年所作。画的左上侧题款为:“芦洲稳卧,已巳白露前二日写呈如如居士法鉴,边寿民。”下钤两方阴刻篆书白文印:一方为“寿民”印,长2.3厘米,宽1.9厘米;另一方为“苇间主人”印,长2.2厘米,宽2.1厘米。画的右下角钤一方阳刻篆书朱文印“而廉”,长2.4厘米,宽2.2厘米。1994年夏,此图轴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刘九庵、杨臣彬两位先生鉴定,后来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几次鉴定,都认定为边寿民的真迹。
  《芦雁图》绢本,在边寿民芦雁画中极少见。画法上,作者以娴熟泼墨法挥写鸿雁,仅在喙间及足部略施赭黄,但工写结合,描写细腻,与鸿雁所用浓淡有致,墨彩达到和谐统一。在用墨上,雁首、雁翅用浓墨,雁背用淡墨,淡墨处再以浓墨点染,来表现雁翎的斑斓。雁羽,以用墨留白来处理,再以赭色疏染。芦苇用大笔挥写,笔墨老辣苍劲,平淡中蕴藏非凡气势。苇间沙洲则用干笔淡墨横拖表现,顿显平阔之空间感,深得“遗貌取神”之妙趣。鸿雁的动势靠头颈部转动的角度变化来体现。一笔成头颈、胸腹,由浓渐淡;三五笔成羽翼、尾巴,由淡而浓。如此,所绘鸿雁就充满润泽柔软的质感和立体感。令人体味到画家融入了自身的人格、修养和情操。
  边氏芦雁图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昂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寿民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而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后有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问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由画面上看,这是一幅晚秋芦雁图。在一片沙洲上生长着六株芦苇,四株粗大,两株纤细。粗大的芦苇中二株倾斜欲倒,一株艰难地挺着,一株则折枝垂地,四束芦花枯萎,芦叶破败;纤细的两株则更显得单薄。画面芦苇随风摇曳,不但使人感到秋风之劲,也仿佛听到芦苇所发出的飒飒之声。画家通过沙洲、芦苇、芦花、芦雁以及整幅画面的赭色色调,构成一派意态萧然、平和静谧的深秋气氛。所绘两只鸿雁:一只鸿雁屈颈藏头,缩掌于腹下,双目紧闭,已然熟睡,稳卧之态尽显画中。另一只则屈脖立足,合目欲睡,显得恬静安详,给人一种怡然欲卧之意。这幅画在意境上动、静相呼应,情景、意趣相融洽。整个画面用笔刚柔相济,墨色浓淡相融,形象生动,笔简意繁,情溢画外。
  题款文字,布局恰当,与整个画面相得益彰。是标准的边氏书风,由钟繇、二王、苏轼演变而来,结体朴茂,山乎天然,介于行、楷之间,点划问多有异趣,增添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从题款上看,这是一幅应嘱之作。仔细端详,仍然可以看到此画所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失为其众多传世芦雁题利材中晚年作品的精心佳作,艺术珍品,弥足珍贵。
  边寿民与郑板桥、金农、高凤翰、黄慎、李方膺、李复堂、高其佩等在扬州画坛的标新立异,以及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被凌霞《天隐堂集》、汪鋆《扬州画苑录》列为“扬州八怪”之一,而且是“扬州八怪”十五位书画家中的骨干人物。他的人品和艺品,在“扬州八怪”中独具风采。金农对其人品大加赞颂,甚至为之“倾倒”。高凤翰喻之为唐代“边鸾在世”。蒋宝龄赞其“创前古所未有”。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三编卷上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罹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呜、游泳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又称“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可见边寿民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就具有相当影响力,对晚清海上画派和近现代写意花鸟画艺术的创新发展电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他文献
汪鸿,字延年,号小迂,安徽休宁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在书画、篆刻、音乐诸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清人蒋宝龄《墨林今画》云:“汪小迂鸿,字延年,休宁人。画山水、花鸟,皆秀出时流。曼生之官溧阳,东南才艺之士麇集,小迂先在幕中,後又同至袁浦,与之相终始。故其所学,成得力于曼生。亦工铁笔,凡金、铜、磁石、砖瓦、竹木之属,无一不能奏刀,亦无一不精妙。……其生平技艺最多,能修古琴,能吹洞箫,自度曲,分刊节度,穷其
期刊
在元代陶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窑可谓一枝独秀,已完全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业中心,供应着国内与国外、宫廷与民间大部分中高档瓷器的需要,正如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所言:“遍国中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电”,晚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说:“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民窑瓷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至天顺(1368-1464年),中期为
期刊
故宫收藏的民窑瓷器达数万件。这些藏品从新时期时代到清代,包括各地窑口的历代瓷器。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收购、捐赠、上级文物部门拨交等。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收藏数量也很丰富,约数千件。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非常少见,其余历朝都有一些,主要以嘉靖、万历时期最为丰富。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与明代官窑青花相比较,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因系民间日常使用的器皿,生产数量大,制作工艺普遍比官窑器略显
期刊
书画拍卖市场火爆的“亿元时代”到来,刺激各种作伪售假方式的产生,成为书画市场的隐忧。最近我就见到几种很具隐蔽性的市场现象,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这一轮书画市场的高潮中,名人上款的拍卖专场可谓出尽了风头,百分之百成交的专场比比皆是,成交价也都很高,像张仃上款的齐白石“樱桃”,两平尺的小画,竞卖出了2408万元的天价,每平尺达1200万元,原因就是出处好,一定是真的,其画倒未必是齐白石最精的作品。最
期刊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于11月22日圆满结束,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邮品钱币铜镜总成交额39.83亿元,2件作品过亿元,60件作品超千万元成交。  中国书画部分,再次展现了中国嘉德的品牌优势和征集水平,古代书画成交额超过7亿元,15件作品过千万元;近现代书画成交超过18.9亿元,26件作品过千万元。“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成交额10.73亿元
期刊
我从事珠宝专业工作近二十年,从国外回到北京,十分关注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前几年给我的印象是,中国与国际珠宝市场的接轨已经开始,但仍很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消费观念的普遍后滞,仍然停留在黄金饰品和传统国石的价值认知与审美局限上……  从去年春天开始,我连续参与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三场拍卖,发现每场都有一组具有国际理念的珠宝艺术拍品,引起了我的兴趣。相当一部分拍品出人意料地设计独特、质地精良,是欧洲和
期刊
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载:“明洪武二年(《江西人志》作洪武三十五年,《明史·地理志》作宣德初)就镇之蛛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此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就分为官窑和民窑两个系列。  御窑厂建立之后,聚集了当时最仇秀的制瓷工匠,挚断了当地景好的瓷上资源,瓷器造型、纹饰有专人负责设计,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很快就使官窑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美的官窑瓷器很快就成为民窑竞相模仿的对象,从
期刊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两套清代《秦邮帖》拓本。一套为清嘉庆《秦邮帖》两本,计四卷(图一)。另一套为三本,共六卷,其中清嘉庆《秦邮帖》两本,计四卷;清光绪《秦邮续帖》一本,上、下两卷。纵25厘米,横13.8厘米。这两套拓本拓制精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让人爱不释手。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轼途经高邮,
期刊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业,在明代景德镇瓷业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过去,由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的辉煌业绩,民窑的成就基本上被掩盖了。从发展情况看,当地民窑瓷业的发展似乎仅仅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历史过程,没有烧造高峰,质量也无法同官窑瓷相比,因而似乎无须从更深的层次研究其烧造历史、制作工艺和作品的艺术性。所以,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曾撰文赞颂明代景德镇民窑瓷的质朴自然、奔放热烈风格,考证其烧造历史及工艺,但在学术界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1日至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2011年春季拍卖会。为期8天的春拍将呈献逾3600件珍品,总估价逾24亿港币,涵盖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传统中国书画、20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珠宝、腕表及洋酒等八大拍卖项目。部分拍品将于2月中旬起至3月期间,在雅加达、上海、北京、曼谷、新加坡及台北等地巡回展览,而所有拍品将于4月1-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公开展出。  4月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