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小组合作学习,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章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31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小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小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為小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小学生在小组内可以畅所欲言,改变了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了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在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学生在面对面地交流、实践和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团结,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
虽说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不够充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详细的讲解,导致小学生在小组内无所适从,讨论不到“点”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些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讨论疏于指导,使很多小学生盲从于他人的答案,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倍功半。
(二)小组构成缺乏科学性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偏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教学中经常是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小学生讨论,盲目跟风、追求形式,把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变成了自由讨论课堂,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小组成员构成缺乏科学性,有的小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小组都是成绩差的学生,违背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共同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滥用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迎合课程改革提出的政策,在课堂上不考虑教学是否需要,也不关心学生是否配合,过度使用小组合作,使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甚至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在何种教学环境下都可以组织,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似乎只有让小学生进行合作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水平。事实上,小组合作的滥用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帮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小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利用有趣、紧张的合作情境,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心理铺垫。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晦涩难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因势利导,用形象、幽默的语言帮助小学生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为小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在欢声笑语中启迪小学生的智慧,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合作情境,给小学生带来感兴趣的探索内容,使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放松自我,施展才华,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面对熟悉的人、事、物,更容易产生话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会说得有劲,听得有味,产生更多思维的碰撞,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让小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和应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小学生主动融入小组合作。
(二)优化小组构建,实现分工协作
要想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首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了解每个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对每一位小学生做出准确的分析,并且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小组合作中提高成绩,增长能力。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观察、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构成在能力上差距不大,这样小组间才会更有竞争力。同时,不同能力的小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结合本班的具体实际,小组数不能过多,否则不易管理,每个小组内的人数最好控制在4-6人,使每个组内成员都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小组必须要有规则和秩序,只有有了相应的规则,小组成员才能够提高重视程度,努力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要将人人参与巧妙地融于规则制订中,使小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细化小组内的分工,在小组内设置组长,管控小组所有活动;设置监督员,维持小组秩序;设置书记员,记录小组讨论内容等,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可以惠及小组内的每个成员。 (三)合理设计问题,创造合作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问题”,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一切小组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致,使小组的探究活动更有效。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促使小学生主动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度,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不能提起小学生的热情,也没有合作学习讨论的必要;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会让小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做到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需要小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找到答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為了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四)加强合作指导,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不宜生搬硬套,要做到统筹规划和合理运用,面对有些小学生不会合作的现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小学生找到合作的技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中,使小组合作更有操作性。在小组合作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求,构建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受益。现阶段的小组合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参与多种学习活动,结合实际学习内容,鼓励小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小学数学教师是小组合作的指挥者和主导者,数学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认真观察、倾听、感受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对于小组内出现的错误,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对于小组内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数学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拨,为小学生指明思维动向,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小组合作的实质是头脑风暴,经常会涌现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各小组的巡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并向全班推广。
(五)完善小组评价,强化合作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有些小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敷衍了事、疲于应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除了小学生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小学数学教师评价不及时,很多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没有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挫伤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完善小组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合作教学的效果,激励小学生再接再厉。很多数学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小学生多方面和动态化的评价。当前提倡小学生多方面、多元化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做出评价,发现小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为小学生的学习助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小学生在小组中的某一突出表现,适时对小学生做出评价,随时激励小学生不断进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进行小组成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为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19(5).
[2]籍亚茹.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数码设计,2018(8).
[3]朱玉玉.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数学大世界,2017(2).
[4]甄龙华.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未来英才,2017(1).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31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小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小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為小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小学生在小组内可以畅所欲言,改变了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了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在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学生在面对面地交流、实践和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团结,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
虽说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不够充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详细的讲解,导致小学生在小组内无所适从,讨论不到“点”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些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讨论疏于指导,使很多小学生盲从于他人的答案,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倍功半。
(二)小组构成缺乏科学性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偏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教学中经常是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小学生讨论,盲目跟风、追求形式,把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变成了自由讨论课堂,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小组成员构成缺乏科学性,有的小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小组都是成绩差的学生,违背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共同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滥用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迎合课程改革提出的政策,在课堂上不考虑教学是否需要,也不关心学生是否配合,过度使用小组合作,使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甚至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在何种教学环境下都可以组织,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似乎只有让小学生进行合作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水平。事实上,小组合作的滥用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帮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小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利用有趣、紧张的合作情境,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心理铺垫。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晦涩难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因势利导,用形象、幽默的语言帮助小学生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为小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在欢声笑语中启迪小学生的智慧,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合作情境,给小学生带来感兴趣的探索内容,使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放松自我,施展才华,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面对熟悉的人、事、物,更容易产生话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会说得有劲,听得有味,产生更多思维的碰撞,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让小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和应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小学生主动融入小组合作。
(二)优化小组构建,实现分工协作
要想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首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了解每个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对每一位小学生做出准确的分析,并且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小组合作中提高成绩,增长能力。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观察、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构成在能力上差距不大,这样小组间才会更有竞争力。同时,不同能力的小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结合本班的具体实际,小组数不能过多,否则不易管理,每个小组内的人数最好控制在4-6人,使每个组内成员都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小组必须要有规则和秩序,只有有了相应的规则,小组成员才能够提高重视程度,努力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要将人人参与巧妙地融于规则制订中,使小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细化小组内的分工,在小组内设置组长,管控小组所有活动;设置监督员,维持小组秩序;设置书记员,记录小组讨论内容等,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可以惠及小组内的每个成员。 (三)合理设计问题,创造合作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问题”,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一切小组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致,使小组的探究活动更有效。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促使小学生主动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度,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不能提起小学生的热情,也没有合作学习讨论的必要;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会让小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做到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需要小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找到答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為了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四)加强合作指导,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不宜生搬硬套,要做到统筹规划和合理运用,面对有些小学生不会合作的现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小学生找到合作的技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中,使小组合作更有操作性。在小组合作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求,构建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受益。现阶段的小组合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参与多种学习活动,结合实际学习内容,鼓励小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小学数学教师是小组合作的指挥者和主导者,数学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认真观察、倾听、感受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对于小组内出现的错误,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对于小组内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数学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拨,为小学生指明思维动向,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小组合作的实质是头脑风暴,经常会涌现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各小组的巡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并向全班推广。
(五)完善小组评价,强化合作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有些小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敷衍了事、疲于应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除了小学生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小学数学教师评价不及时,很多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没有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挫伤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完善小组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合作教学的效果,激励小学生再接再厉。很多数学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小学生多方面和动态化的评价。当前提倡小学生多方面、多元化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做出评价,发现小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为小学生的学习助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小学生在小组中的某一突出表现,适时对小学生做出评价,随时激励小学生不断进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进行小组成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为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19(5).
[2]籍亚茹.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数码设计,2018(8).
[3]朱玉玉.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数学大世界,2017(2).
[4]甄龙华.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未来英才,2017(1).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