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沉闷压抑,没有实效。为此,本文着重谈了如何让开心进驻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境激活;矛盾激活;创造激活;竞赛激活;创设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27
“每一个热爱语文的人,他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开开心心学语文,因为一个人在开心的时候,智商是最高的!”
“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学做人!”
这些都是笔者在语文课堂上送给孩子们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就要在营造语文课堂和谐的气氛,激活孩子们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为此,笔者在如何激活课堂气氛上进行了一些努力。
一、情境激活
情境激活是一种加之于学习,非理性领域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依据课文内容,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
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为理清课文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笔者特意安排了课本剧表演。课堂上先招聘“导演”说戏,“导演”根据课文及课下注解进行了生动的说戏环节后,“演员”开始演出,其余学生均担任评委。“友人”演至“友人怒”时,跳着脚骂到“真不是人啊!”“众评委”评议时意见发生了重大的分歧,一生说:“友人跳着脚骂人太夸张了,由元方的不凡表现,应可推断出元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怎么可能这样低素质的朋友呢?那友人说的话应该解释为:真不是君子啊!”另一生则认为表演得生动传神:“他跳着脚骂,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友人怒的样子。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个字的神态描写来塑造友人特征的。”
类似这样的课堂还很多,总之,笔者就是借助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种情境激活,适用于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于文学性题材,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师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运用适当的手段,重新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已知材料,推想其前(补)后(续)的情形,借助新的情境让开心走进语文课堂,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热情。
二、矛盾激活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识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有不通的,即出现了矛盾。所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思维的动力。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制造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今天我来评评理,究竟是谁惹的祸?”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正方观点:这是大人的错,大人不应该用金钱衡量孩子间的友谊。一名学生还持不同表情朗读了爸爸和妈妈的话,认为爸爸是冷静,妈妈是冷漠。反方观点:这是孩子的错,并且还质问正方:“如果你的好朋友喜欢你家的彩电,你也会送给他吗?做事不讲究分寸,当然是不对的。文章结尾处不是有句话——这事能全怪我吗?大人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孩子还是应该承担部分责任的。这都由于他们之间缺少沟通惹的祸!”一语道出问题所在,赢得掌声连连。
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笔者想,正是因为一个是与非的矛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让他们在兴奋中思考、探究、获得。这就是教者进行文本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接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中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实现了突破性“问”的设计:既要问的“刺激”(有挑战性),又要问的有难度(接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
三、创造激活
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使语文学科具有可参与、可挖掘、可发散、可创造的优越性,而学生又是聪明的,学生集体的智慧更是难以估量的,当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上的创造主体时,常会有不凡的表现,教学也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实语文教学的取向在文章知识,多数教师依据现成材料设计教学,口径一致,内容笼统。而实际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文本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在学习课文《狼》时,当笔者读至“屠惧,投以骨”时,问:“此时屠户心中作何感想?”一生揣摩答道:“狼兄啊,吃完就回吧,别送了。”听完,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笔者又问:“狼心中如何打算盘的呢?”众生踊跃表达,一生答道:“呵呵,肉骨头的味道不错,但是这个胖屠户的肉一定更好吃!”全班又是一阵大笑。一生对他的评价很好,狼的确是非常贪婪的。在这里,学生以文本为平台,创造性地解读了课文,读出了快乐,也读出了智慧。
四、竞赛激活
竞赛激活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营造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赛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诸如记忆性(背诵、识记)、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在这样的活动中,各种程度的学生均有机会获胜。组织这类竞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五、创设多种方法
1. 悬念法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设计的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与“结”,它具有牵动和辐射的作用;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实施时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制造高潮,或用于需要集中注意力时。
2. 对垒法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敢于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根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因而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生产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决高下的激情。
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了驳倒和战胜对方,积极投入到高效的思考和严密的语言组织活动中。
3. 换位法
课堂教学沉闷往往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生不理解教师,觉得教师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师也不理解学生,认为学生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步、同位的起点。
运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尝试学。如推选语文课代表独立备课,上课前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同学的意见后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学生一员听课,这时才会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感受。
只有教师快乐了自己,方会快乐学生,方能快乐语文课堂。让开心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 830000)
关键词:情境激活;矛盾激活;创造激活;竞赛激活;创设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27
“每一个热爱语文的人,他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开开心心学语文,因为一个人在开心的时候,智商是最高的!”
“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学做人!”
这些都是笔者在语文课堂上送给孩子们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就要在营造语文课堂和谐的气氛,激活孩子们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为此,笔者在如何激活课堂气氛上进行了一些努力。
一、情境激活
情境激活是一种加之于学习,非理性领域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依据课文内容,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
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为理清课文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笔者特意安排了课本剧表演。课堂上先招聘“导演”说戏,“导演”根据课文及课下注解进行了生动的说戏环节后,“演员”开始演出,其余学生均担任评委。“友人”演至“友人怒”时,跳着脚骂到“真不是人啊!”“众评委”评议时意见发生了重大的分歧,一生说:“友人跳着脚骂人太夸张了,由元方的不凡表现,应可推断出元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怎么可能这样低素质的朋友呢?那友人说的话应该解释为:真不是君子啊!”另一生则认为表演得生动传神:“他跳着脚骂,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友人怒的样子。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个字的神态描写来塑造友人特征的。”
类似这样的课堂还很多,总之,笔者就是借助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种情境激活,适用于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于文学性题材,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师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运用适当的手段,重新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已知材料,推想其前(补)后(续)的情形,借助新的情境让开心走进语文课堂,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热情。
二、矛盾激活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识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有不通的,即出现了矛盾。所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思维的动力。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制造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今天我来评评理,究竟是谁惹的祸?”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正方观点:这是大人的错,大人不应该用金钱衡量孩子间的友谊。一名学生还持不同表情朗读了爸爸和妈妈的话,认为爸爸是冷静,妈妈是冷漠。反方观点:这是孩子的错,并且还质问正方:“如果你的好朋友喜欢你家的彩电,你也会送给他吗?做事不讲究分寸,当然是不对的。文章结尾处不是有句话——这事能全怪我吗?大人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孩子还是应该承担部分责任的。这都由于他们之间缺少沟通惹的祸!”一语道出问题所在,赢得掌声连连。
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笔者想,正是因为一个是与非的矛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让他们在兴奋中思考、探究、获得。这就是教者进行文本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接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中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实现了突破性“问”的设计:既要问的“刺激”(有挑战性),又要问的有难度(接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
三、创造激活
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使语文学科具有可参与、可挖掘、可发散、可创造的优越性,而学生又是聪明的,学生集体的智慧更是难以估量的,当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上的创造主体时,常会有不凡的表现,教学也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实语文教学的取向在文章知识,多数教师依据现成材料设计教学,口径一致,内容笼统。而实际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文本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在学习课文《狼》时,当笔者读至“屠惧,投以骨”时,问:“此时屠户心中作何感想?”一生揣摩答道:“狼兄啊,吃完就回吧,别送了。”听完,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笔者又问:“狼心中如何打算盘的呢?”众生踊跃表达,一生答道:“呵呵,肉骨头的味道不错,但是这个胖屠户的肉一定更好吃!”全班又是一阵大笑。一生对他的评价很好,狼的确是非常贪婪的。在这里,学生以文本为平台,创造性地解读了课文,读出了快乐,也读出了智慧。
四、竞赛激活
竞赛激活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营造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赛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诸如记忆性(背诵、识记)、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在这样的活动中,各种程度的学生均有机会获胜。组织这类竞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五、创设多种方法
1. 悬念法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设计的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与“结”,它具有牵动和辐射的作用;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实施时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制造高潮,或用于需要集中注意力时。
2. 对垒法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敢于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根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因而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生产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决高下的激情。
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了驳倒和战胜对方,积极投入到高效的思考和严密的语言组织活动中。
3. 换位法
课堂教学沉闷往往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生不理解教师,觉得教师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师也不理解学生,认为学生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步、同位的起点。
运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尝试学。如推选语文课代表独立备课,上课前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同学的意见后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学生一员听课,这时才会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感受。
只有教师快乐了自己,方会快乐学生,方能快乐语文课堂。让开心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 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