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东汉明帝始,佛教东渐,印度佛教音乐也随之流入中国,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结合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作为修己度人、弘法的舟楫,自上世纪初,以刘天华、杨荫浏等一辈老音乐家开始整理、收集佛教音乐的素材,并且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快速发展。但从美学的角度对佛教音乐的研究相对薄弱,从音乐素材的本体出发,联系音乐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佛教音乐引起人的庄严、清静、神圣、虔诚的音乐的宗教美感的诸因素。
关键词:梵呗;汉传佛教;音乐美学;宗教音乐
中图分类号:11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8-02
“梵呗”是指寺院中僧侣们把各种经文体作为唱词演唱的形式,梵语是古印度语,“梵”字是“梵摩”的简称,而梵摩的古印度语原意为“清净”“寂静”,“呗”有赞颂的含义,所以梵呗就是用清净的音乐赞颂佛的形式。
一、梵呗音乐本体的因素为主
所谓音乐宗教感,即由宗教音乐所给听者的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听觉美感(笔者按)。在所有佛教音乐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关于梵呗引起人音乐宗教感的问题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和演唱风格为主,内容、神经心理、宗教氛围为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
用简单的音调诵读经文的形式称为“转读”,而用完整的音乐结构形式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佛教既然要解决律法“禁乐“和传教需要”用乐“之间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对用之乐有所扬弃,对于音声的要求,佛教经典经文《长阿含经》卷五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1.结构
梵呗简单的结构为乐句连缀结构,即一个乐句重复构成。梵呗《拜忏》就是典型的乐句连辍结构,每个乐句旋律几乎相同而唱词则不同。也有单乐段的结构,构成乐段的基本单位有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反复演唱,如法会中的《绕佛》,就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有多个版本),然后反复演唱,直到绕佛仪式结束。也有两个乐段的结果和大型套曲的结构,如两段体结构的《杨枝净水》,典型的大型套曲《华严字母》,整个结构由:《华严字母赞》(序曲)——字母(主体部分)——小回响(主体尾声)——总回响(全区尾声)结束。
2.节拍节奏
梵呗的节拍主要是一板三眼即 拍节奏,这种节拍的梵呗在“赞”和“偈”的形式比较常见,通常是以维那散板举腔开始,众法师齐唱紧随其后,此时节奏也随即入板。也有交替的混合拍子,如《六言回向偈》的节拍就是拍交替进行的。而在转读,诵读经文时,则是快速的单拍子进行。
3.调式旋律
梵呗调式旋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梵呗的调式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偶尔加变宫和变徵的经过音,这是因为,在梵呗传入中国有这样一个问题,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中提到的“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汉语与梵语之间在梵呗唱诵中的矛盾,但是随着梵呗传入中国后的发展,与民间音乐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梵呗唱诵旋律。在赞宁法师的《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中提到:“系曰。康(唐代的净土宗五祖少康法师)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音。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在吸收民间音乐精华的同时,也影响着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2)音域不宽,每个乐句连接音程不超过三度。这是因为,唱诵的僧众,基本上是没有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所以音域过宽的话,演唱难度不适于这些僧众。而且,梵呗是赞颂佛德,弘扬佛法,修持自身的音乐,旋律平稳也是梵呗功能的需要。(3)一曲多用。这点与中国曲牌体音乐非常相似,相同句数而不同名称的“赞”其旋律都是相同的,这也可以看出梵呗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融合发展。(4)支声复调。每个乐句换气时的支声复调,可以使梵呗绵延而不间断,在狄其安先生的《论中国汉传佛教梵呗中的支声复调》一文中提到这种支声复调的作用其一是气息的转换,如谱例,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节奏简化,利用换气,而且音乐效果不间断。
其二,对音区的处理,在一些有较高音的梵呗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合理的避免唱不上去破音而破坏音乐效果。如谱例。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
(二)梵呗的演唱风格
梵呗的演唱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其一、一领众和。由维那散板举腔,一般只起第一个字,到第二字即众僧合唱,进入行板。一般唱诵的僧众以男性僧众居多,且音域较低,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氛围。其二、一字多音。这个特点与戏曲音乐的唱法相似,但戏曲音乐一般是独唱,梵呗是多人和唱,一般诵辞唱诵一拍后,即由“啊、哎、呀”等字唱后面的旋律,一个字的旋律甚至可以十几个音到达六七拍的时值。如《杨枝净水》
这种演唱风格的效果,可以创造出一种绵延的、神圣的、悠扬的音乐美感。其三、演唱速度缓慢。梵呗的唱诵速度一般在40-70之间,这种缓慢的演唱风格,再加上旋律的平稳,使得听众很容易静下心来(在梵呗演唱中间穿插的转读部分除外,转读经文一般是单拍子,旋律简单重复且速度较快的小快板)。
(三)梵呗中的音律问题
在梵呗中,经过仔细观察,大多运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因为是五声调式,所以大二度运用一般是C-D、D-E、G-A;小三度运用一般是E-G、A-C;大三度的运用是C-E。在梵呗的演唱中,经过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会将两个和弦C-E-G中的E唱的略低14音分,这样在纯五度的C-G中,分解成C-E 386音分,E-G 316音分;和弦A-C-E中的C唱的略高14音分,这样A-C就是316音分,而C-E就是386音分。这样是符合纯律的自然和声美的,也是李曙明先生“弹性十二平均律”之精华所在,众所周知,纯律的生律法是自然泛音而成,那么在追求纯朴自然、宁静淡泊的梵呗中运用这种方法,无疑会使梵呗的音乐更加的清净和谐。 二、梵呗的文体、配器及人的精神心理为辅
(一)梵呗的文体及配器
梵呗唱词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四种,即“赞”“偈”“咒”“文”,赞和偈均为诗歌体,咒和文则为非诗歌体。“赞”的内容一般是赞颂佛菩萨功德的,每句长短不一,故一般用句数命名,如“五句赞”“六句赞”等等,如《炉香赞》共六句,即“六句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梵呗中的“偈”是从佛经中脱离出来的形式,篇幅相对较短,每句字数相同,一般用句中的字数命名,如“四言偈”“六言偈”等,如《开经偈》每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故又称“七言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的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咒”即咒语、真言。咒语没有汉译,只有音译,这是因为译经家认为咒语是佛的心印、密语。其意只有佛知道,故咒语一律不翻译;“文”又称之为“白”是一种散文体或白话文的文体,一般是自由散板来演唱。梵呗的文体,虽然在演唱过程中,由于僧众地方性方言、吐字不清、一字多音等因素会破坏文字符号对音乐内容的“指导性”,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熟悉梵呗的内容的听众在聆听时,则更容易虔诚的倾听梵呗,进入音乐宗教感的境界中。
梵呗中常用的法器一般是打击乐器,有大鼓、大磐、引磐、木鱼、法铃、铛等,有的寺院亦加用钹、镲"用于佛事音乐时,所用法器主要有大鼓、忏钟、云锣、铛 、大铙、大钹、镲等。法器的功能有三,其一是固定节拍,避免梵呗演唱逐渐加快。其二是在梵呗开头、间隔过渡、结尾的演奏都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并且可以使僧众休息。其三是使梵呗音乐丰富,避免唱诵单调。并且可以很好烘托庄严肃穆的寺院氛围,就算在寺院之外的地方听到梵呗,也可以让听众听到之后心生敬畏,如在寺中的感觉。
三、神经心理学的因素
在神经心理学中,声波,音乐的物理载体传入外耳道并引起骨膜震动。声波经过三块听小骨(锤骨、跕骨和镫骨)传至卵圆窗和内耳。卵圆窗的运动作用于耳蜗内的淋巴液,淋巴液的运动引起科蒂氏上感觉神经元的反应。这些由外毛细胞和静纤毛构成的神经元将震动转变成神经脉冲。费希纳定律:S=KlgR(S为感觉,R为刺激,K为常数),感觉的强度(心里量)与刺激强度(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对数级数)增长时,它所引起的的感觉(心里强度)在按算朮级数增长。所以,较强的音量、快速的节奏、高频的音和噪音、跳动较大的旋律等等容易使人产生躁动的感觉,并且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佛教梵呗音乐,从佛教哲学来看,是使人静心修身,弘法度人来看,还是从梵呗的音乐结构和演唱方式来看,都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清净、虔诚的音乐宗教感。
而以梵呗的唱词内容和伴奏法器等诸因素,则作为心理暗示而存在的,赞佛礼佛的唱词和木鱼、铛子等法器均在暗示人心理渲染一种清净寺庙的氛围,所以在聆听梵呗的时候,这种暗示下的心理氛围不仅可以更好的虔诚静心,并且让人更快的进入到梵呗的音乐中。
四、结语
梵呗之所以可以给人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宗教音乐美感,则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即调式结构、旋律、节拍节奏以及演唱方式的作用为主,梵呗的唱词内容、法器等诸因素为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从梵呗的音乐形式及内容,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希望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更多的转到音乐的本体和内容上来,更多的美学思考,故此抛砖引玉,见笑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狄其安,《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6月
[2]释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礼记集解》,(清)孙希旦,中华书局,1989年2月
[5] (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杨燕宜 译,《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
关键词:梵呗;汉传佛教;音乐美学;宗教音乐
中图分类号:11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8-02
“梵呗”是指寺院中僧侣们把各种经文体作为唱词演唱的形式,梵语是古印度语,“梵”字是“梵摩”的简称,而梵摩的古印度语原意为“清净”“寂静”,“呗”有赞颂的含义,所以梵呗就是用清净的音乐赞颂佛的形式。
一、梵呗音乐本体的因素为主
所谓音乐宗教感,即由宗教音乐所给听者的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听觉美感(笔者按)。在所有佛教音乐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关于梵呗引起人音乐宗教感的问题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和演唱风格为主,内容、神经心理、宗教氛围为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
用简单的音调诵读经文的形式称为“转读”,而用完整的音乐结构形式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佛教既然要解决律法“禁乐“和传教需要”用乐“之间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对用之乐有所扬弃,对于音声的要求,佛教经典经文《长阿含经》卷五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1.结构
梵呗简单的结构为乐句连缀结构,即一个乐句重复构成。梵呗《拜忏》就是典型的乐句连辍结构,每个乐句旋律几乎相同而唱词则不同。也有单乐段的结构,构成乐段的基本单位有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反复演唱,如法会中的《绕佛》,就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有多个版本),然后反复演唱,直到绕佛仪式结束。也有两个乐段的结果和大型套曲的结构,如两段体结构的《杨枝净水》,典型的大型套曲《华严字母》,整个结构由:《华严字母赞》(序曲)——字母(主体部分)——小回响(主体尾声)——总回响(全区尾声)结束。
2.节拍节奏
梵呗的节拍主要是一板三眼即 拍节奏,这种节拍的梵呗在“赞”和“偈”的形式比较常见,通常是以维那散板举腔开始,众法师齐唱紧随其后,此时节奏也随即入板。也有交替的混合拍子,如《六言回向偈》的节拍就是拍交替进行的。而在转读,诵读经文时,则是快速的单拍子进行。
3.调式旋律
梵呗调式旋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梵呗的调式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偶尔加变宫和变徵的经过音,这是因为,在梵呗传入中国有这样一个问题,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中提到的“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汉语与梵语之间在梵呗唱诵中的矛盾,但是随着梵呗传入中国后的发展,与民间音乐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梵呗唱诵旋律。在赞宁法师的《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中提到:“系曰。康(唐代的净土宗五祖少康法师)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音。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在吸收民间音乐精华的同时,也影响着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2)音域不宽,每个乐句连接音程不超过三度。这是因为,唱诵的僧众,基本上是没有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所以音域过宽的话,演唱难度不适于这些僧众。而且,梵呗是赞颂佛德,弘扬佛法,修持自身的音乐,旋律平稳也是梵呗功能的需要。(3)一曲多用。这点与中国曲牌体音乐非常相似,相同句数而不同名称的“赞”其旋律都是相同的,这也可以看出梵呗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融合发展。(4)支声复调。每个乐句换气时的支声复调,可以使梵呗绵延而不间断,在狄其安先生的《论中国汉传佛教梵呗中的支声复调》一文中提到这种支声复调的作用其一是气息的转换,如谱例,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节奏简化,利用换气,而且音乐效果不间断。
其二,对音区的处理,在一些有较高音的梵呗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合理的避免唱不上去破音而破坏音乐效果。如谱例。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
(二)梵呗的演唱风格
梵呗的演唱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其一、一领众和。由维那散板举腔,一般只起第一个字,到第二字即众僧合唱,进入行板。一般唱诵的僧众以男性僧众居多,且音域较低,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氛围。其二、一字多音。这个特点与戏曲音乐的唱法相似,但戏曲音乐一般是独唱,梵呗是多人和唱,一般诵辞唱诵一拍后,即由“啊、哎、呀”等字唱后面的旋律,一个字的旋律甚至可以十几个音到达六七拍的时值。如《杨枝净水》
这种演唱风格的效果,可以创造出一种绵延的、神圣的、悠扬的音乐美感。其三、演唱速度缓慢。梵呗的唱诵速度一般在40-70之间,这种缓慢的演唱风格,再加上旋律的平稳,使得听众很容易静下心来(在梵呗演唱中间穿插的转读部分除外,转读经文一般是单拍子,旋律简单重复且速度较快的小快板)。
(三)梵呗中的音律问题
在梵呗中,经过仔细观察,大多运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因为是五声调式,所以大二度运用一般是C-D、D-E、G-A;小三度运用一般是E-G、A-C;大三度的运用是C-E。在梵呗的演唱中,经过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会将两个和弦C-E-G中的E唱的略低14音分,这样在纯五度的C-G中,分解成C-E 386音分,E-G 316音分;和弦A-C-E中的C唱的略高14音分,这样A-C就是316音分,而C-E就是386音分。这样是符合纯律的自然和声美的,也是李曙明先生“弹性十二平均律”之精华所在,众所周知,纯律的生律法是自然泛音而成,那么在追求纯朴自然、宁静淡泊的梵呗中运用这种方法,无疑会使梵呗的音乐更加的清净和谐。 二、梵呗的文体、配器及人的精神心理为辅
(一)梵呗的文体及配器
梵呗唱词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四种,即“赞”“偈”“咒”“文”,赞和偈均为诗歌体,咒和文则为非诗歌体。“赞”的内容一般是赞颂佛菩萨功德的,每句长短不一,故一般用句数命名,如“五句赞”“六句赞”等等,如《炉香赞》共六句,即“六句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梵呗中的“偈”是从佛经中脱离出来的形式,篇幅相对较短,每句字数相同,一般用句中的字数命名,如“四言偈”“六言偈”等,如《开经偈》每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故又称“七言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的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咒”即咒语、真言。咒语没有汉译,只有音译,这是因为译经家认为咒语是佛的心印、密语。其意只有佛知道,故咒语一律不翻译;“文”又称之为“白”是一种散文体或白话文的文体,一般是自由散板来演唱。梵呗的文体,虽然在演唱过程中,由于僧众地方性方言、吐字不清、一字多音等因素会破坏文字符号对音乐内容的“指导性”,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熟悉梵呗的内容的听众在聆听时,则更容易虔诚的倾听梵呗,进入音乐宗教感的境界中。
梵呗中常用的法器一般是打击乐器,有大鼓、大磐、引磐、木鱼、法铃、铛等,有的寺院亦加用钹、镲"用于佛事音乐时,所用法器主要有大鼓、忏钟、云锣、铛 、大铙、大钹、镲等。法器的功能有三,其一是固定节拍,避免梵呗演唱逐渐加快。其二是在梵呗开头、间隔过渡、结尾的演奏都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并且可以使僧众休息。其三是使梵呗音乐丰富,避免唱诵单调。并且可以很好烘托庄严肃穆的寺院氛围,就算在寺院之外的地方听到梵呗,也可以让听众听到之后心生敬畏,如在寺中的感觉。
三、神经心理学的因素
在神经心理学中,声波,音乐的物理载体传入外耳道并引起骨膜震动。声波经过三块听小骨(锤骨、跕骨和镫骨)传至卵圆窗和内耳。卵圆窗的运动作用于耳蜗内的淋巴液,淋巴液的运动引起科蒂氏上感觉神经元的反应。这些由外毛细胞和静纤毛构成的神经元将震动转变成神经脉冲。费希纳定律:S=KlgR(S为感觉,R为刺激,K为常数),感觉的强度(心里量)与刺激强度(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对数级数)增长时,它所引起的的感觉(心里强度)在按算朮级数增长。所以,较强的音量、快速的节奏、高频的音和噪音、跳动较大的旋律等等容易使人产生躁动的感觉,并且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佛教梵呗音乐,从佛教哲学来看,是使人静心修身,弘法度人来看,还是从梵呗的音乐结构和演唱方式来看,都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清净、虔诚的音乐宗教感。
而以梵呗的唱词内容和伴奏法器等诸因素,则作为心理暗示而存在的,赞佛礼佛的唱词和木鱼、铛子等法器均在暗示人心理渲染一种清净寺庙的氛围,所以在聆听梵呗的时候,这种暗示下的心理氛围不仅可以更好的虔诚静心,并且让人更快的进入到梵呗的音乐中。
四、结语
梵呗之所以可以给人神圣的、虔诚的、庄严的、清净的宗教音乐美感,则是以梵呗的音乐结构即调式结构、旋律、节拍节奏以及演唱方式的作用为主,梵呗的唱词内容、法器等诸因素为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从梵呗的音乐形式及内容,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希望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更多的转到音乐的本体和内容上来,更多的美学思考,故此抛砖引玉,见笑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狄其安,《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6月
[2]释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礼记集解》,(清)孙希旦,中华书局,1989年2月
[5] (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杨燕宜 译,《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