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文阅读”促发深度学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li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与记忆的认知,涉及言语规律的发掘、理解图式的构建,以及能将知识灵活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过程。“互文阅读”是促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尝试。以“互文阅读”推进深度学习,需要在比较中发现言语规律,以归类的方式建构理解图式并在迁移中巩固运用所学。
  关键词:“互文阅读”;深度学习;比较;归类;迁移
  根据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中,“记忆和理解”属于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属于深度学习的认知层次,这是因为它们“不只涉及记忆,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鉴于此,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与记忆的认知,涉及言语规律的发掘、理解图式的构建,以及能将知识灵活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过程。
  “互文阅读”是促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尝试,它是基于教材内的一篇课文,加入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另一篇(或另一组)文章的教学,形式为“1+1”。前一个“1”决定了议题,后一个“1”是指与该议题相匹配的一篇或一组文章。以“互文阅读”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在比较中发现言语规律,以归类的方式建构理解图式,并在迁移中运用所学。
  一、比较:发现言语规律
  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崇尚精讲细读,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识字、阅读、写作等全息性教学价值,这不利于协同比较。比较是深度学习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思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哪里会有‘真知’读?哪里会有‘真能’读?”可以说,“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比较,就失去了教学意义”。
  吴忠豪教授依据语文课程的功能,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本体性教学内容的传递,采用比较的方法,引领学生发现言语,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及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时,针对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探求言语规律:速读这四篇文章,看看它们在写景时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总结出写景的两种基本方法吗?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后就能得出结论:《海上日出》是按照“景物变化顺序”写的,其他三篇课文都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接下来,将“按游览顺序写”的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再让学生阅读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本单元习作“游”这类写景文章的共性规律:一是要写清游览顺序,二是要抓住景物特点。而写清游览顺序,需观照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自然过渡,抓住景物特点要从景物的大小、颜色、变化等方面进行。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的规律性写作知识,为顺利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策略支架,减少了学生习作时的认知负荷。
  二、归类:建构理解图式
  “归类是一种思维能力,归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的思维过程,是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也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标志之一。教师要带着学生在发现言语规律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类,进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反过来再以这种结构观照语文知识与语文现象,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归类的维度是多元的,统编小学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特点,本身就包含了归类的元素。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基于语言素养的归类,主要包括作者的表达策略、思维方式及修辞手法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归类视角,并将其巧妙转化为适切的、可以归类探究的问题,“使它们成为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素材,成为语言宝库中可拆解、入库、运用的材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给表达策略归类
  表达策略包括句式、句型、语段结构、篇章架构等,本文主要指围绕语段结构和篇章架构归类,建构理解图式。
  围绕语段结构归类可以在文内发生,也可以在篇间发生。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文章涉及的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从表达形式上发现并归类: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偶然发现生活中司空見惯的现象→不断追问→反复研究和试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顺序写的,从而建构出理解本篇课文的图式。
  围绕篇章架构归类主要发生在篇间。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麻雀》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的。以此为基础,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两篇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否改变。学生再读两篇课文,再三权衡后发现,两者的顺序均不可改变,因为作者都遵循了事情原本发生的次序。由此,学生得出结论:描写顺序因文而异,两篇文章呈现的两种描写顺序都可归类到“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作图式中。
  (二)给思维方式归类
  教材选文作者众多。不同的作者写作,思维方式各有差异。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并给这些方式归类,构建不同的思维图式,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表达思维技能。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待学生明确课文“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记叙顺序后,教师可以补充《火烧云》一文,让学生互文阅读两篇文章,此时,学生又会发现《火烧云》一文是按照火烧云“上来前→上来时→下去后”的顺序记叙的。两相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在写景的文章中,有一类文章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写作材料的。这就提前为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推荐一个好地方”安排习作材料提供了思维模式。
  再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列举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然后让他们互文阅读此文以及后面的阅读链接《詹天佑》。经过对比,学生会发现链接文章《詹天佑》也是举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紧接着,推荐学生浏览阅读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理文《说勤奋》《谈礼貌》等文章,让学生的阅读思路持续延展,学生就能自主梳理出作者共通的思维方式: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说理文,如果用列举事例的方法写人或阐释说理的话,举三件事例是规律,探其本质,也是一种写作的思维方式,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使其“为我所用”。   (三)给修辞手法归类
  出于表达的需要,作者在写作时可能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隐含着类别特征,有必要牵引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为其梳理与归类,探求表达的图式。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在《猫》和《母鸡》后,本单元还安排了《白鹅》一文,该文之后又编排了阅读链接——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在修辞方法的使用上,两位同样描写白鹅的作家,为了表现鹅的高傲与霸道,不约而同地将拟人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前者将白鹅称作“鹅老爷”,后者将白公鹅称作“海军上将”。至此,学完本单元的文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给修辞手法归类:写小动物类的文章,运用修辞手法能够表现动物的可爱,拟人手法可作为这类文章的通用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色彩。
  三、迁移:巩固运用所学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深度学习理念也倡导,学习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维度来分,可分为认知领域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
  (一)认知领域的迁移
  认知领域的迁移,即学生将前面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到后面课文的学习中。认知领域的迁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属于最为常见的迁移。
  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学生学习了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后,至少会明确四点:一是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明白;二是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要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写清楚;三是在叙述事情的经过时,要遵循“笔下人物交替写”这一写作规律(写作知识);四是写主要人物时要多花笔墨。以此为基点,学生在自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儿熟了》和《小木船》时,就会自觉地迁移运用,检验、印证前面学到的写作知识,知道《我家的杏儿熟了》是遵循本单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写清了奶奶“分杏”的事情;写清了“我”和陈明从好朋友到友情破裂再到和好的过程。
  再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可以重点通过第2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课文对五壮士的群像描写就是“面”,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就是“点”。针对课文“点”的描写,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但又各有特点。接下来,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就要让学生把对“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认知迁移过来,读一读第12自然段,围绕“阅兵的场面,‘面’与‘点’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点’的描写又突出写了什么”思考。有了前面关于场面描写的“阅读前理解”,学生不难找到“面”的描写——对各兵种总体描写的句子,如,“受检阅的部队……由东向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不难找到“点”的描写——对各兵种具体的描写,凸显的特点是“海军重点写服装颜色”“步兵突出方阵行进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特点”等。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这样写场面的好处。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点面结合”既能带给读者整体感受,又能突出个体的特点。
  (二)方法技能的迁移
  方法技能的迁移,就是学生将在课文里学到的策略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与上文提到的认知领域的迁移相比,互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让学生掌握的策略,不能满足于教过或学过,应多找机会让他们练一练,使之能及时将策略转化为新的技能,并能灵活迁移运用这一新技能,解决新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每个单元一般会安排三到四篇课文,前面的课文主要指向策略的指导与学习,后面的课文主要指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实现技能的迁移。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对“有目的地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竹节人》一课通过学习提示,指引学生完成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用实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故宫博物院》一课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属于略读课文,意在让学生运用在前两篇精读课文中掌握的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与需求,自主开展“有目的地阅读”,并进行交流,落实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的迁移
  “没有人的感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都是對情感态度重要性的经典阐述。汪潮教授认为,“关于素养的形成规律也有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说明了情感态度是语文素养形成极其重要的、必备的品格。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态度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对于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包括精读课文《司马光》《掌声》《灰雀》以及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设定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先说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引导他们掌握“组词法、猜一猜、看注释”等文言文学习策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情感。教学第二篇文言文《守株待兔》时,让学生与《司马光》展开比较阅读,“温故而知新”,有助于进一步揭开文言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文言文学习。教学《掌声》一课,不仅要对学生的默读能力作出要求,还要对他们的思考方向给出指引,要求他们“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这是对默读的严格要求,学生必须端正态度,认真执行。接下来,教学《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学生自然会将这种训练的态度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
  统编小学教材的编排方式为互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先天条件”,但是,当前的互文阅读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让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之路越走越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编号:D/2018/02/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 祝响响.小学语文互文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3] 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4] 刘伟.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3).
  [5] 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
其他文献
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有价值的途径之一.从数学史的角度看中国经典题目“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利用数学史料认识这一问题中
当前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很多,但聚焦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论文较少.而通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可以看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初高中物理教学
作业改革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杭州市建兰中学从分析当前中学生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负担过重入手,提出作业改革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进行制度管理,以保障作业“减负提质”的落地。
以1979—2019年CNKI数据库中有关教育督导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借助BICOMB软件对教育督导研究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79—2019年我国教育督导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教育督导研究历程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相契合,教育督导研究范式注重政策与经验分析,教育督导研究基础主要依托教育行政与管理学。未来的教育督导研究应进一步在立足实践、沉淀理论、建设学科等方面深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理论体系。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爱上识字、轻松识字,将学习难度较大的生字分为三类:结构复杂导致难以记忆的、容易写错的、运用起来易混淆的。针对每一类生字的特点,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分类识字;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
“三学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亦是学生学的模式。它将“三学(自学、议学、悟学)”与“三课(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智慧融合,构建“三学四环”课堂结构,完善课堂教学一般流程,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和课堂品质提升。它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定教,以生定教,达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与追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主要在乡村教育.乡村初中可以通过引领课程管理——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聚焦队伍管理——乡村师资队伍建设,调试外部环境管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
摘要:在英语绘本阅读中融入自然拼读,能让学生实现从形到音的解码提速、文本意义的精准解读和阅读速度的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自主阅读。教学Mum Bugs Bag(《虫妈妈的包》),读前设置悬念,实现语音之初步渗透;读中“图片环游”,实现语音之深度解读;读后内化故事,达成语音之归纳活用。由此,促成故事理解、语音运用和思维培养的统一 。  关键词:绘本阅读;自然拼读;小学英语  自然拼读能帮助学生建立字母或
摘 要: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要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担负起课程文化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化育人;育人机制;育人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普通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