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来源 :今日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uy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凡
  70年2月生于江苏沭阳。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范扬首届工作室。
  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居北京。
  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先后在江苏、上海、广州、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福建、新疆等地举办画展,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出版有《张凡中国画集》、《张凡中国画作品选》、《张凡山水画选》、《张凡书画集》、《经典美术.张凡卷》、《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张凡卷》等,江苏卫视大型人文栏目《江南》曾以“画家张凡--只为那无限风光”为题做专访。
  
  张凡的山水画是从文人画境界里走出来的。所以他的画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他的特点是在我们这个纷繁的社会,这么一个嘈杂、熙熙攘攘的、为名为利、大家都忙着这些事的时候,让我们看他的作品的时候,能够找寻到一份宁静和一份悠闲的心态。他和过去的文人画不同,他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他的山水描绘的是一些荒山、一些野岭,有一种真实的体验和亲身的感觉。不是什么大山大水,而是一些边边角角、一些田野、一些山岭、一些平常人家。在这样的环境和景象中,我们更能找到一种平凡的心态、一颗所谓的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来看待周围的生活、看待自然和看待我们自己。这是张凡作品给我们的启迪和享受。
  


  名称 虎溪三笑
  作者 张凡
  材料 纸本设色
  
  另外,他的笔墨也是很纯正的,是沿中国文人画的笔墨系统的脉络延续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笔墨是耐看的。对于中国画当前的一种创作状态来说呢,他不是笔墨等于零,他是有笔墨的,笔墨等于零的话,他也是从零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张凡正在走,而且走的很好,他的路是宽阔的,他的艺术将是久远的。
  有人说张凡的画是属于“新文人画”,其实新文人画派是这么一个说法和口号,他们从事创作的一些主体并不是过去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他们实际上大部分是专业的画家,所以用这个名目来推广一种艺术的状态,只能算是一种既成事实的现象,但是他确实已经存在并产生影响,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文革中间,文革后期所谓主题性的大题材的创作状态下,一些画家用“新文人画”这样一个旗号,来推介一些比较悠闲的、优雅的小品式的作品,他确实对沉闷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如同一扇窗口打开,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来,也确实很好看。最重要的是人们在那种沉闷的情况下有一点清新的感觉带给我们,这是他们的贡献所在。另外,“新文人画”也强调了一些笔墨的情趣,这是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作用吧。应当说,张凡的作品还不能算是新文人画派的这样一个系统,他倒是真正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应用他们的笔墨系统,用他们的笔墨语言,加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体验和自己个人的学养以及他的一系列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创造的作品应当说是比较纯粹的、有个性的中国文人画面貌。这更应该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延续。如果说是文人画系统的发展和前进,那还是比较合适的。这里面并不是说谁高谁低,而是一种区别。每个画家都想走自己的道路,我觉的张凡的道路选择还是不错的。
  


  名称 携琴游山
  作者 张凡
  材料 纸本设色
  尺寸 180×96cm
  年代 2007年
  
  当今画坛的现状我曾经在文章中写过,大约应该有这么三种状态吧,一种我把他叫做“洋务派”,他给人整体的观感是西方的,或者接近德国表现主义,或者接近印象主义和后期现代主义的绘画,他们脱离了一些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形象,形和色,而走的一种比较纯粹的、带有一种抽象意味的、纯艺术的把式或是把戏。他探索了一种水墨技巧发展的可能,探索了在这种材质下我们能够再做些什么的可能性,是实验性的,他们自己也说他们是实验水墨,这很好,问题是我们民族艺术的自信何在,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我们不是什么探索性的,实验性的,我们是有一个纯正的脉络的,我们有主源、有主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自信,我们曾经辉煌,我们肯定还会继续辉煌。二十一世纪是我们东方人的世纪,说不定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那么我们不能在文化上确立自信的话,那是不相称的,不相配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将树立我们的自信。这里面就有一个对传统的认定,对自我民族艺术精神的肯定。那么就有两个大的倾向,一个是比较“复古”的,是继承性的,以偏重继承为主的一批画家,这里面最终有集大成者走出来,比如黄宾虹、齐白石。因为传统源远流长,大浪淘沙,狂风吹尽始见真金,立足传统还是会走出来的。
  


  名称 听泉图
  作者 张凡
  材料 纸本设色
  尺寸 180×96cm
  年代 2007年
  


  名称 听泉赋
  作者 张凡
  材料 纸本设色
  尺寸 180×96cm
  年代 2007年
  
  还有一个分支应当说是“继承创新派”的。因为这个时代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世界文化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几个大的文化的交融、汇合、碰撞以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或者会刺激原有的艺术,那么这是一种继承创新派的。这个对中国画的创新来说也有了一百年的历史,或许更多,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前的志士哲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那么徐悲鸿他们也是这样做的,象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傅抱石先生、李可染先生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在传统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潘天寿先生是集大成者,他对中国传统的脉络有发展,那么象林风眠、傅抱石、徐悲鸿先生他们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在体和用的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偏中国一点,有的偏洋气一点, “岭南派”的关山月,他们更洋气一些,那么各自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们的前辈和前人给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他们用他们的才华谱写了过去旧日的历史。那么他们是不是做完了?我觉得还没有。用孙中山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个同志指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指的就是我和张凡,就是我们这样有志于在中国画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一些同仁。我觉得我们走的也很好,我们仍需努力,我和张凡也正在努力。
  我觉得中国画现在是极其繁荣,有的说它是一个多元的状态,说的很准确,多元的状态将来就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会有一个繁荣的阶段。这里面各种旗号、各种人物、各种探索、各种流派都会呈现。许多画家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那么经过时代的遴选,真正优秀的、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艺术的艺术家将逐渐在一个大的艺术浪潮里展现出来,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正如过去一些美术家和美术史论家说过“一个大的文化浪潮,有如文艺复兴那时候,它最高的几朵浪花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我觉得为时不远,李可染先生说过“东方既白”[用苏东坡的句子],我们看到象张凡这样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我觉得我们已经看到了新时代艺术的曙光,至少离我们不远了。
  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强大,我们民族的强势,文化必将以一种强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责任。时代发展了,国力强盛了,国家强大了,人民的自信程度也建立了,文化的自信确立,艺术的这种强势会展现。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再穿唐装”,为什么有一阵子,江泽民主席开一个叫欧佩克会议,为什么每人发一件唐装呢?因为唐代是我们强盛的时代,国力、文化、音乐、美术全面的发展。“再穿唐装”就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发展的趋势,重振汉唐雄风。一个时代的艺术必须创新,我认为是继承传统下的创新。这是我选择的道路。张凡也是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这个道路比较辛苦,但是一条正道。比较难走,不容易出来,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出现大家。一些稍微偏门一点的、奇门遁甲一类,它也可以得逞一时,但是它总归是一个偏门、偏支,是偏房。当然,继承传统下的创新这个过程中各个艺术家的禀赋不同,有的顿悟式的,有的是渐进式的。比方说傅抱石先生接近南宗的顿悟,挥毫自在。李可染先生接近北宗的渐修派,但是无论渐修还是顿悟,在最高的层面上他们将会融和,那才是艺术的正果。殊途同归,都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峰、高境界。那么个人秉性不同,艺术的道路就不同,大的方向是一样的,就象很多的河流统统流向大海,是因为大势所至。当然了,有黄河,有长江,那么还有很多支流,你能不能汇入这个主流,那就是你的选择。当然有的时候还不完全是个人决定的、还有环境、形势、造化等等因素。
  总之,张凡的艺术道路很正、很宽,他走的也很扎实,当然,为振兴我们民族文化、确立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他文献
李碧霞,女,1930年生,江苏徐州人,1950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曾任职文化馆、群艺馆。1960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习。  1977年调入安徽艺术学校任花鸟画教师,创作大量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发表。曾出版个人画册及参与全国性画集共有五十多部。1994年《春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2002年创作《瑞雀呈祥》作品参加“2002年全国中国画展”被评为优秀奖。2003年《花季》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
期刊
左起:《今日艺术》杂志社社长茹峰、旅日画家卓民、厦门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小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常务副馆长冯光生、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高占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戴志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魁正    由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今日艺术》杂志社,东方岩彩编辑部,湖北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晤对材质”----中
期刊
绘画倘若一味追求技术的娴熟,而缺失情怀的寄托,其展示的只能是毫无生气的点,线、色等,成为无生命、无活力的外在躯壳,应该说,这是当代绘画的弊病之一,当然,其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当然在面对这一时弊,发出由衷的呼唤——让艺术回归真诚,让艺术更纯粹。  老画家李碧霞女士,以其母性的情怀,温情的意绪,心曲式的风格,细腻的手法,创作的工笔花鸟画体现的正是一种超拔世俗,心归平淡的心灵图景,在这一图景中,她融入了生
期刊
戴宏海,1941年8月生于温州市。温州书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温州大学特聘教授。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3年12月出席第六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2005年任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组委会副主任。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四届、第六届文艺创作最高奖金银鹿奖
期刊
关于谈重塑中国画的精神魂魄,我似乎是先从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中得到诸多启示:慧可(487--593)历尽艰险,寻求从天竺(古印度)传法而来的达磨大师.他曾在雪地里跪请三天三夜,虔诚地祈求大师为他“安心”.大师直截了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此时慧可回光返照,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予汝安已!”慧可当即直下承领,恍然顿悟,五体投地,以是因缘,断臂而誓,终证菩提.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
期刊
任海丁  又名白贲。197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9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有若干作品、文章获奖或发表。      自2004年以来,任海丁画了一些和写生联系似乎密切又不密切的东西。这些水墨画的题材包括一些佛像、古书卷、铲车以及模型飞机,还有一些动物和人同处的肖像。从其中或可以看到他的
期刊
王煜  字老昱,1978年6月生于辽宁省开原市.200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得硕士学位.2006——2007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院梁占岩工作室.现执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01年作品《蓝一》、《蓝二》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中国美术馆 北京)2001年作品《面孔》获得“美苑杯”优秀奖2007
期刊
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编)可以说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阐释。这是说,外物触动画家的心源,而化为画家主观情感的一部分,于是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外化为绢素上的“物”。这“物”已不再是自然的实物,而是经过画家取舍、概括后的自然的“神”。这几乎是中国历代画家所信奉和追求的一条不变的法则。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思想,使画家们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
期刊
今年6月,Inkjet Insight举办了喷墨创新周(Inkjet Innovation Week),通过一系列的网络研讨会,结合当前市场趋势和新的应用领域,涵盖的主题包括印刷、包装领域中喷墨应用的趋势,发布最新喷墨产品、助力提升喷墨印刷生产率的最新软件以及新型喷墨印刷用纸和特殊介质。本文介绍了此次喷墨创新周的亮点。  我们参加过很多有关喷墨印刷的行业活动,有时是作为分享观点以及发布新品的演讲者
期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5年,浙江正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希富先生十分看好位于平阳县新开发的滨海新区,并看好了最优质的地段。随后,他就开始着手正润机械第四期花园式厂房的立项、引进、送审、设计、施工、装修。  2016年底,不负众望,面积6.6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厂房竣工、通过验收,主楼命名“正德楼”。  2017年1月,正润顺利搬迁。这是1997年正润创立以来的第四次搬迁,在CEO蔡希富先生的主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