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烽从1952年春第一次来到汾阳贾家庄,到2004年1月逝世,几十年来一直与贾家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贾家庄是马烽的第二故乡、主要的农村文学创作基地。马烽在贾家庄,亲身经历了贾家庄的合作化过程,亲眼见证了贾家庄的发展和变化,并以自己在贾家庄的工作和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与贾家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不解之缘。
一、1956年春,马烽从北京回到山西,贾家庄成了他长期生活创作的基地
马烽1952年到贾家庄下乡的时候,才30岁出头。那时,他还在北京工作,来汾阳下乡主要是想看看农村有什么变化。听县里的同志介绍说,贾家庄成立了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因此,他便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来贾家庄下乡。
马烽来到贾家庄,就住在农业社的办公室里,那时,以贾焕星为首的19户农业初级社刚刚成立,牲畜、农具都是各家各户凑起来的,社员们整天为工作吵吵嚷嚷,工作刚刚起步,大家没经验。除少数几个积极分子外,大部分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社的。
马烽当时在贾家庄看到的是地里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去一些人家吃派饭,进门要踩着半头砖上炕。因为贾家庄地势低凹,下湿盐碱,春天泛潮,地上都是泥水。
马烽第二次去贾家庄是在1953年的秋天。那次马烽是和老战友西戎一起去的,因为这一年春天西戎曾在贾家庄蹲过点,对村里的情况比马烽熟悉。经过两年的实践,令马烽想不到的是,贾家庄农业初级社不仅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已经发展到72户人家,并且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粮食亩产和社员收入都超过了单干户的水平。初级社的生产规模分配效益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村里报名入社的人更多了,连几户富裕中农都自动报名入了社。
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成就,令马烽十分高兴。此后,差不多每隔一年半载,马烽总要来一趟贾家庄,有时候是来看看,有时候是小住些日子。
1956年春,马烽从北京回到山西,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后,贾家庄就成了他长期生活创作的基地。
马烽对贾家庄的合作社工作特别支持,贾家庄人对马烽的人品也特别信任。1954年,贾家庄贾焕星农业初级社正式晋升为农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委列为全省农业合作社的试点。合作社要另起名称,大家便都立刻想到马烽,请马烽给起个“好名”。马烽想了想说:“咱贾焕星初级合作社这几年工作不错,全靠贾焕星同志的领导,今后贾焕星同志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把农业合作社的工作搞得更好,另外,咱初级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实不容易,正像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咱这个社就叫“星光”社吧。”于是,在1954年春天,贾家庄贾焕星初级农业社就正式更名为“星光”农业合作社。
“星光”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后,贾家庄的发展步子就更快了,很快就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报纸、电台经常报道贾家庄的情况,到村里来参观、访问、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期间,马烽在县里主要负责文教工作,但也经常来贾家庄下乡。1958年夏天,马烽到贾家庄下乡,社长贾焕星陪他去看村里的高产谷子田,只见谷苗密密麻麻一大片,像是一块绿色的地毯。马烽问贾焕星:“这苗子不稠吗?”贾焕星说:“人常说玉茭地里卧下牛,还嫌玉茭稠,谷子地里卧小鸡,还嫌谷子稀。”马烽说:“你这谷地连麻雀也卧不下,还能打1000斤?”见马烽看出了问题,贾焕星狡黠地笑了笑说:“可是绿茵茵,齐刷刷的挺好看的。”接着就坦率地告马烽说,这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采取的紧急措施,不这么干不行。今年县里硬性规定各村必须培植亩产千斤的高产田,贾家庄报的是谷子亩产1000斤。谁都知道谷子是低产作物,亩产1000斤太难了,这片谷地根本就没有薅苗,不要说1000斤,恐怕连谷穗也结不下。不过就是一粒不收,也影响不了全社的总产量,因为只有这么5亩,好在收些干草还可以喂牲口。”马烽听了贾焕星的话,半天没吭声。随后又笑着对贾焕星说:“你大大地狡猾。”贾焕星也笑着不安地说:“你回了县里可别参我一本哇。”马烽知道,贾家庄这样弄虚作假是由于瞎指挥逼出来的,因而很长时间一直替贾家庄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92年马烽为《找回失落的珍珠》写序时,才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
马烽在贾家庄,爱交朋友,贾家庄农业初级社的19户社员,差不多都跟马烽熟悉,甚至大都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马烽交朋友,不分干部社员,不管贫穷富裕,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如马烽跟宋玉良的关系就很特别。宋玉良是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家庭比较富裕,工作劳动也挺不错,就是为人点子多,爱说风凉话,爱挑刺,在社里人们都不喜欢,说他是“落后社员”。宋玉良跟马烽处熟后,就经常在马烽面前吹嘘自己的本事,说他怎么怎么行,别人怎么怎么不行。宋玉良说话爱说个口头禅“早知道”,说什么话都要说“知道就这么回事!”“早知道就这锅子汤”,结果,宋玉良这个特点很快就被马烽抓住了。马烽与宋玉良交朋友,去宋玉良家吃饭谈心,与宋玉良老婆和孩子们了解宋玉良的故事,不久,马烽就写出了著名短篇小说《三年早知道》。不过宋玉良并不恼怪马烽,反而自得地说:“马烽小说《三年早知道》还是我提供的素材呢!”
《三年早知道》人物形象突出,結构新颖,语言流畅,是马烽农村小说创作艺术的历史性突破和升华。
“早知道”赵满囤是社里的老社员,也是全社最落后的社员,耍奸取巧的手腕比谁都高。一开始社里分配他当饲养员,可不到半年社员们就意见多了。他喂牲口只喂自己的,不喂别人的,为此,社里开会批评了他,并撤了他饲养员的职,派他去赶大车。谁知这样反而更对他有利了,他趁着赶车送公粮、跑运输的机会,捎带做起小买卖来了。今天从城里带几斤酒回来,明天又从城里捎几条烟来,路上遇到个客人带带脚,块二八毛也就装到腰包里了。更令人生气的是冬天有一次去拉炭,半路上路过个镇子,他见集上猪娃子很便宜,就想买个母猪喂养,可巧这天他自己没带钱,竟然就用社里的炭本买了口小母猪,赶着空车回来了。回来后,他告诉社长说:“去炭窑的桥塌了,过不去,我早知道今天要白跑一趟。”不久这些事给查清了,他又受了记过、撤职处分。回社参加农业劳动后,赵满囤劳动挑肥拣瘦,干活投机取巧,3个生产队都不想要他,大家都叫他“头痛社员”。不仅如此,赵满囤还很会应对大家的批评,譬如大家批评他每天上地迟到,他不检讨,也不反驳,而是嬉皮笑脸地说:“嗨!可见你们都没有看过戏,从来好把式都是最后才出台哩!”另外一套办法就是把批评全包下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不辩解,也不生气,总是说:“咱完全接受。”可是说完就没事了,人们都拿他没办法。但是,就是这么个落后的人,由于农业社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再加上基层组织和广大社员对他的耐心教育、热情帮助,终于使他转变了思想,由后进变成了先进,还当上了农业社的水利委员。 《三年早知道》发表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认为这是馬烽文学艺术的新突破,是农业农村题材的一篇上乘作品。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把它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公开放映。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写“中间人物”的差作品,不符合马烽的一贯创作思想和作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宣扬了“自私自利”的右倾思想,应该受到彻底的批判。鉴于《三年早知道》引发的各种议论,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马烽,不愿因为自己的作品而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争论和麻烦,此后马烽再没有写这类“中间人物”的小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烽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写作思路的拓展。
二、马烽在贾家庄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开创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马烽在贾家庄写的第一篇小说是《孙老大单干》。这篇小说写于1954年春,人物原型就是前面说过的宋玉良。1953年秋马烽第二次来到贾家庄的时候,贾家庄初级合作社已经扩大到70多户,随着初级合作社粮食获得丰收,年底又有70多户农户入了社,合作社一下扩大到140多户,全村只剩下十几户没入社。合作社人多了,地多了,可情况却比以前19户时更复杂了。以宋玉良为代表的一些富裕中农户看到合作社人多嘴杂,干活乱哄哄的,就产生了退社思想。宋玉良说:“社内尽是穷光蛋,吃的全是中农户的饭。农业社是一味苦药,不是味道。”在这些富裕户的鼓动下,部分有牲畜、劳力的贫农户也对合作社产生了动摇。于是,当年就有50多户社员退了社,带走了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农具。合作社内部分社员情绪低落,工作一时陷入困境之中。
以贾焕星为首的贾家庄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气馁,他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仅用半年时间,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困难局面,使这些退了社的单干户又回到合作社来。《孙老大单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马烽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搞单干,此路不通。只有合作社才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光明大道。
《孙老大单干》,说的是农民孙老大自以为自己精明、能干,怕入了社,大家都混在一起自己吃亏,社里怎么动员他都不愿入社,总觉得自己单干比入了社好。可是,一开春,他就遇到两件烦心的事,单干人手不够,老婆累得病了。老婆病还没好,自家毛驴又累得把驹子小产了。人、畜都累倒了,没办法,只好花大价钱雇了对门贺成贵的牲口来解围。春耕欠下债,为了还债,孙老大春耕刚结束就去西路贩枣了,想赚几个钱回来。结果又不走运,白误了20多天工夫不说,还把鞍架卖掉,做盘缠花了。更令孙老大气恼的是,春天刚过,地里便发生了旱灾,自己苦心经营的5亩棉花地眼看就要旱死了,而隔垄合作社的地里却因为有井而一点旱情也没发生,孙老大想借用合作社的井浇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就在这时候,合作社主动让出井来给孙老大使用,孙老大终于醒悟了,痛改前非,果断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孙老大单干》发表后,紧接着马烽于1954年春又写了一篇小说《饲养员赵大叔》。与《孙老大单干》不同的是,《孙老大单干》写得是“中间人物”转化,而《饲养员赵大叔》则写的是正面人物,一个热爱集体、勤勤恳恳,一心为公的饲养员赵大叔。
《饲养员赵大叔》的人物原型是1953年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饲养员宋立柱。宋立柱是个老庄户人家,从小就喜爱牲口,由于家庭贫穷,从未养过牲口。1953年春当了饲养员后,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合作社牲畜的饲养上。为了养好牲畜,他经常向喂养过牲口的人请教,参加村里的“速成识字班”,购买《怎样把牲口喂好》等小册子,不断地改进饲养方法,很快就成了贾家庄初级农业社的饲养专家。宋立柱不仅喂牲口是内行,而且爱说爱笑,对工作特别热心,特别认真,谁要是欺负了牲口,坚决不行。一次他的儿子因为急赶耕地,重重打了牲口几鞭子,赵大叔就不依不饶,直至儿子在社员大会上认了错才算了事。马烽在贾家庄下乡的时候,就住在饲养场的隔边,没事了就跟宋立柱在一块聊天,有时候甚至帮宋立柱喂喂牲口,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宋立柱身上,马烽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看到了合作社的希望。因而马烽在小说最后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深深被赵大叔的话感动,他的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这时,我才理解到他为什么对工作那么奋不顾身。”一个活生生的、一心为公的饲养员形象跃然纸上。
1958年,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的马烽,在峪道河和宋家庄水利建设工地深入生活,回来后准备写一个水利建设的中篇小说。但写什么样的小说呢?马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战友孙谦,孙谦建议马烽把这篇小说写成电影剧本,并为之起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剧名。于是马烽就以峪道河水利工程建设为题材,以自己非常熟悉的贾家庄退伍军人、团支部书记武士雄,青年木工技术革新能手宋连生和妇女主任赵玉芳等为原型,在1958年4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一部以歌颂英雄时代人物为主题的农村题材的电影。说的是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一伙以高占武为首的年轻人,以冲天的革命精神和干劲,克服重重困难,跨越两座大山,三条深沟,凿山穿泉,修筑成15华里长的一条水渠,终于将龙泉口的清泉引到了村里,实现了祖祖辈辈多年来未能实现的理想。
在这部电影中,马烽从生活实际出发,塑造了高占武、孙淑珍、曹茂林和李克明等一些年轻人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都被马烽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生活气息很浓,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使人不得不信服。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年在全国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直连映不衰。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青年们以高占武、孙淑珍为榜样,成立了“高占武排”、“孙淑珍排”,积极投入到改天换地、治山治水的热潮中。时隔4年,1963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拍摄了下集,同样也获得了成功。
在拍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期间,马烽还以贾家庄村社员孙汝槐为原型,于1959年5月写了《老社员》,以贾家庄镇的前身万年青公社为背景写了《停止办公》和《太阳刚刚出山》。这些作品的问世,几乎都成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品。
从1952年到1962年马烽在贾家庄下乡生活这段时间,马烽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马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开创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三、造反派们在贾家庄折腾了几天,都没搜集到“黑作家”马烽的所谓罪行,反而被贾家庄人赶出了村庄
马烽在贾家庄下乡体验生活期间,不仅以贾家庄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而且也与贾家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52年春马烽第一次到贾家庄起,几十年来,马烽一直同贾家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马烽怀念贾家庄,贾家庄人也一直惦记着马烽。
在马烽与贾家庄人相处中,有两件事令马烽终生难忘。一件事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马烽被造反派打成“黑作家”,由省文联和山西大学学生组成的所谓“山西砸烂文艺黑线造反兵团赴汾支队”到汾阳和贾家庄搜集马烽的所谓罪行。他们认为贾家庄是马烽的“黑作家根据地”,马烽以贾家庄为背景写了许多作品,肯定也惹下不少人,想在贾家庄找到批判马烽的突破口。不想,造反派们在贾家庄折腾了几天,都没搜集到“黑作家”马烽的所谓罪行,反而遭到了贾家庄人的痛斥,最后被赶出了村庄。
造反派问贾家庄的人说:“马烽是什么人?”
贾家庄人说:“马烽待人真诚,处事直率刚正,是好人。”
造反派说:“马烽是黑作家,是山西文艺黑线的代言人,马烽小说侮辱贫下中农。”
賈家庄人说:“马烽是什么人我们最清楚,马烽小说写的都是社会主义好。”
造反派见问不出什么马烽的罪名,就威胁贾家庄人说:“你们包庇黑作家,是对抗‘文化大革命’!”
贾家庄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贫下中农是毛主席的革命队伍,你们来贾家庄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欢迎,但要搞别的,我们贫下中农坚决反对!”
造反派见贾家庄人软硬不吃,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此后,造反派又先后两次到贾家庄搜集马烽的罪名,但都被贾家庄人拒绝了。
还有一件事是:“文革”后期的20世纪70年代初,马烽三儿子马小林高中毕业了,按规定必须送到农村去插队。那时马烽尚未“解放”,还戴着“臭老九”的帽子,精神上极为苦闷。儿子去哪儿插队呢?这时马烽想到了贾家庄,因为贾家庄是农业先进单位,去那里儿子可以真正受到锻炼;还有在自身朝不保夕的处境中,把儿子托付给贾家庄人最放心。但贾家庄要吗?自己离开贾家庄已经好些年了,现在贾家庄仍然是全省的先进单位,而自己则是仍戴着帽子的“臭老九”。
马烽思来想去,最后试着托人给贾家庄捎去话,看能否让自己的儿子去贾家庄插队。结果,马烽很快就得到消息,贾家庄欢迎马烽的儿子去插队。由此,马小林在贾家庄度过了自己4年的农村插队生活。马小林在贾家庄插队期间,处处受到贾家庄人的呵护和关怀,从未受到政治上的歧视和迫害。一次,村里有个别人提出插队生出身都不是太好,要批判马小林和几个插队生,村委会主任邢宝山当即制止,说:“孩儿们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家庭出身不由人。孩子们有什么错,谁也不能批!
2004年1月,马烽不幸逝世,贾家庄人十分悲痛。村支书邢利民代表贾家庄2600多名群众专程去太原参加了追悼会,向贾家庄最亲密的同志、朋友马烽敬献了花圈花篮,表示深切哀悼。党总支、村委会决定:保留马烽在贾家庄居住过的地方,在原址基础上修理完善,建一处马烽创作活动纪念馆,让贾家庄人时刻都能缅怀马烽对贾家庄的厚爱和支持,让人民作家马烽永远和贾家庄人在一起。
一、1956年春,马烽从北京回到山西,贾家庄成了他长期生活创作的基地
马烽1952年到贾家庄下乡的时候,才30岁出头。那时,他还在北京工作,来汾阳下乡主要是想看看农村有什么变化。听县里的同志介绍说,贾家庄成立了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因此,他便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来贾家庄下乡。
马烽来到贾家庄,就住在农业社的办公室里,那时,以贾焕星为首的19户农业初级社刚刚成立,牲畜、农具都是各家各户凑起来的,社员们整天为工作吵吵嚷嚷,工作刚刚起步,大家没经验。除少数几个积极分子外,大部分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社的。
马烽当时在贾家庄看到的是地里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去一些人家吃派饭,进门要踩着半头砖上炕。因为贾家庄地势低凹,下湿盐碱,春天泛潮,地上都是泥水。
马烽第二次去贾家庄是在1953年的秋天。那次马烽是和老战友西戎一起去的,因为这一年春天西戎曾在贾家庄蹲过点,对村里的情况比马烽熟悉。经过两年的实践,令马烽想不到的是,贾家庄农业初级社不仅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已经发展到72户人家,并且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粮食亩产和社员收入都超过了单干户的水平。初级社的生产规模分配效益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村里报名入社的人更多了,连几户富裕中农都自动报名入了社。
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成就,令马烽十分高兴。此后,差不多每隔一年半载,马烽总要来一趟贾家庄,有时候是来看看,有时候是小住些日子。
1956年春,马烽从北京回到山西,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后,贾家庄就成了他长期生活创作的基地。
马烽对贾家庄的合作社工作特别支持,贾家庄人对马烽的人品也特别信任。1954年,贾家庄贾焕星农业初级社正式晋升为农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委列为全省农业合作社的试点。合作社要另起名称,大家便都立刻想到马烽,请马烽给起个“好名”。马烽想了想说:“咱贾焕星初级合作社这几年工作不错,全靠贾焕星同志的领导,今后贾焕星同志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把农业合作社的工作搞得更好,另外,咱初级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实不容易,正像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咱这个社就叫“星光”社吧。”于是,在1954年春天,贾家庄贾焕星初级农业社就正式更名为“星光”农业合作社。
“星光”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后,贾家庄的发展步子就更快了,很快就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报纸、电台经常报道贾家庄的情况,到村里来参观、访问、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期间,马烽在县里主要负责文教工作,但也经常来贾家庄下乡。1958年夏天,马烽到贾家庄下乡,社长贾焕星陪他去看村里的高产谷子田,只见谷苗密密麻麻一大片,像是一块绿色的地毯。马烽问贾焕星:“这苗子不稠吗?”贾焕星说:“人常说玉茭地里卧下牛,还嫌玉茭稠,谷子地里卧小鸡,还嫌谷子稀。”马烽说:“你这谷地连麻雀也卧不下,还能打1000斤?”见马烽看出了问题,贾焕星狡黠地笑了笑说:“可是绿茵茵,齐刷刷的挺好看的。”接着就坦率地告马烽说,这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采取的紧急措施,不这么干不行。今年县里硬性规定各村必须培植亩产千斤的高产田,贾家庄报的是谷子亩产1000斤。谁都知道谷子是低产作物,亩产1000斤太难了,这片谷地根本就没有薅苗,不要说1000斤,恐怕连谷穗也结不下。不过就是一粒不收,也影响不了全社的总产量,因为只有这么5亩,好在收些干草还可以喂牲口。”马烽听了贾焕星的话,半天没吭声。随后又笑着对贾焕星说:“你大大地狡猾。”贾焕星也笑着不安地说:“你回了县里可别参我一本哇。”马烽知道,贾家庄这样弄虚作假是由于瞎指挥逼出来的,因而很长时间一直替贾家庄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92年马烽为《找回失落的珍珠》写序时,才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
马烽在贾家庄,爱交朋友,贾家庄农业初级社的19户社员,差不多都跟马烽熟悉,甚至大都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马烽交朋友,不分干部社员,不管贫穷富裕,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如马烽跟宋玉良的关系就很特别。宋玉良是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家庭比较富裕,工作劳动也挺不错,就是为人点子多,爱说风凉话,爱挑刺,在社里人们都不喜欢,说他是“落后社员”。宋玉良跟马烽处熟后,就经常在马烽面前吹嘘自己的本事,说他怎么怎么行,别人怎么怎么不行。宋玉良说话爱说个口头禅“早知道”,说什么话都要说“知道就这么回事!”“早知道就这锅子汤”,结果,宋玉良这个特点很快就被马烽抓住了。马烽与宋玉良交朋友,去宋玉良家吃饭谈心,与宋玉良老婆和孩子们了解宋玉良的故事,不久,马烽就写出了著名短篇小说《三年早知道》。不过宋玉良并不恼怪马烽,反而自得地说:“马烽小说《三年早知道》还是我提供的素材呢!”
《三年早知道》人物形象突出,結构新颖,语言流畅,是马烽农村小说创作艺术的历史性突破和升华。
“早知道”赵满囤是社里的老社员,也是全社最落后的社员,耍奸取巧的手腕比谁都高。一开始社里分配他当饲养员,可不到半年社员们就意见多了。他喂牲口只喂自己的,不喂别人的,为此,社里开会批评了他,并撤了他饲养员的职,派他去赶大车。谁知这样反而更对他有利了,他趁着赶车送公粮、跑运输的机会,捎带做起小买卖来了。今天从城里带几斤酒回来,明天又从城里捎几条烟来,路上遇到个客人带带脚,块二八毛也就装到腰包里了。更令人生气的是冬天有一次去拉炭,半路上路过个镇子,他见集上猪娃子很便宜,就想买个母猪喂养,可巧这天他自己没带钱,竟然就用社里的炭本买了口小母猪,赶着空车回来了。回来后,他告诉社长说:“去炭窑的桥塌了,过不去,我早知道今天要白跑一趟。”不久这些事给查清了,他又受了记过、撤职处分。回社参加农业劳动后,赵满囤劳动挑肥拣瘦,干活投机取巧,3个生产队都不想要他,大家都叫他“头痛社员”。不仅如此,赵满囤还很会应对大家的批评,譬如大家批评他每天上地迟到,他不检讨,也不反驳,而是嬉皮笑脸地说:“嗨!可见你们都没有看过戏,从来好把式都是最后才出台哩!”另外一套办法就是把批评全包下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不辩解,也不生气,总是说:“咱完全接受。”可是说完就没事了,人们都拿他没办法。但是,就是这么个落后的人,由于农业社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再加上基层组织和广大社员对他的耐心教育、热情帮助,终于使他转变了思想,由后进变成了先进,还当上了农业社的水利委员。 《三年早知道》发表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认为这是馬烽文学艺术的新突破,是农业农村题材的一篇上乘作品。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把它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公开放映。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写“中间人物”的差作品,不符合马烽的一贯创作思想和作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宣扬了“自私自利”的右倾思想,应该受到彻底的批判。鉴于《三年早知道》引发的各种议论,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马烽,不愿因为自己的作品而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争论和麻烦,此后马烽再没有写这类“中间人物”的小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烽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写作思路的拓展。
二、马烽在贾家庄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开创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马烽在贾家庄写的第一篇小说是《孙老大单干》。这篇小说写于1954年春,人物原型就是前面说过的宋玉良。1953年秋马烽第二次来到贾家庄的时候,贾家庄初级合作社已经扩大到70多户,随着初级合作社粮食获得丰收,年底又有70多户农户入了社,合作社一下扩大到140多户,全村只剩下十几户没入社。合作社人多了,地多了,可情况却比以前19户时更复杂了。以宋玉良为代表的一些富裕中农户看到合作社人多嘴杂,干活乱哄哄的,就产生了退社思想。宋玉良说:“社内尽是穷光蛋,吃的全是中农户的饭。农业社是一味苦药,不是味道。”在这些富裕户的鼓动下,部分有牲畜、劳力的贫农户也对合作社产生了动摇。于是,当年就有50多户社员退了社,带走了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农具。合作社内部分社员情绪低落,工作一时陷入困境之中。
以贾焕星为首的贾家庄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气馁,他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仅用半年时间,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困难局面,使这些退了社的单干户又回到合作社来。《孙老大单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马烽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搞单干,此路不通。只有合作社才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光明大道。
《孙老大单干》,说的是农民孙老大自以为自己精明、能干,怕入了社,大家都混在一起自己吃亏,社里怎么动员他都不愿入社,总觉得自己单干比入了社好。可是,一开春,他就遇到两件烦心的事,单干人手不够,老婆累得病了。老婆病还没好,自家毛驴又累得把驹子小产了。人、畜都累倒了,没办法,只好花大价钱雇了对门贺成贵的牲口来解围。春耕欠下债,为了还债,孙老大春耕刚结束就去西路贩枣了,想赚几个钱回来。结果又不走运,白误了20多天工夫不说,还把鞍架卖掉,做盘缠花了。更令孙老大气恼的是,春天刚过,地里便发生了旱灾,自己苦心经营的5亩棉花地眼看就要旱死了,而隔垄合作社的地里却因为有井而一点旱情也没发生,孙老大想借用合作社的井浇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就在这时候,合作社主动让出井来给孙老大使用,孙老大终于醒悟了,痛改前非,果断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孙老大单干》发表后,紧接着马烽于1954年春又写了一篇小说《饲养员赵大叔》。与《孙老大单干》不同的是,《孙老大单干》写得是“中间人物”转化,而《饲养员赵大叔》则写的是正面人物,一个热爱集体、勤勤恳恳,一心为公的饲养员赵大叔。
《饲养员赵大叔》的人物原型是1953年贾家庄初级合作社的饲养员宋立柱。宋立柱是个老庄户人家,从小就喜爱牲口,由于家庭贫穷,从未养过牲口。1953年春当了饲养员后,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合作社牲畜的饲养上。为了养好牲畜,他经常向喂养过牲口的人请教,参加村里的“速成识字班”,购买《怎样把牲口喂好》等小册子,不断地改进饲养方法,很快就成了贾家庄初级农业社的饲养专家。宋立柱不仅喂牲口是内行,而且爱说爱笑,对工作特别热心,特别认真,谁要是欺负了牲口,坚决不行。一次他的儿子因为急赶耕地,重重打了牲口几鞭子,赵大叔就不依不饶,直至儿子在社员大会上认了错才算了事。马烽在贾家庄下乡的时候,就住在饲养场的隔边,没事了就跟宋立柱在一块聊天,有时候甚至帮宋立柱喂喂牲口,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宋立柱身上,马烽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看到了合作社的希望。因而马烽在小说最后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深深被赵大叔的话感动,他的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这时,我才理解到他为什么对工作那么奋不顾身。”一个活生生的、一心为公的饲养员形象跃然纸上。
1958年,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的马烽,在峪道河和宋家庄水利建设工地深入生活,回来后准备写一个水利建设的中篇小说。但写什么样的小说呢?马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战友孙谦,孙谦建议马烽把这篇小说写成电影剧本,并为之起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剧名。于是马烽就以峪道河水利工程建设为题材,以自己非常熟悉的贾家庄退伍军人、团支部书记武士雄,青年木工技术革新能手宋连生和妇女主任赵玉芳等为原型,在1958年4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一部以歌颂英雄时代人物为主题的农村题材的电影。说的是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一伙以高占武为首的年轻人,以冲天的革命精神和干劲,克服重重困难,跨越两座大山,三条深沟,凿山穿泉,修筑成15华里长的一条水渠,终于将龙泉口的清泉引到了村里,实现了祖祖辈辈多年来未能实现的理想。
在这部电影中,马烽从生活实际出发,塑造了高占武、孙淑珍、曹茂林和李克明等一些年轻人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都被马烽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生活气息很浓,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使人不得不信服。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年在全国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直连映不衰。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青年们以高占武、孙淑珍为榜样,成立了“高占武排”、“孙淑珍排”,积极投入到改天换地、治山治水的热潮中。时隔4年,1963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拍摄了下集,同样也获得了成功。
在拍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期间,马烽还以贾家庄村社员孙汝槐为原型,于1959年5月写了《老社员》,以贾家庄镇的前身万年青公社为背景写了《停止办公》和《太阳刚刚出山》。这些作品的问世,几乎都成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品。
从1952年到1962年马烽在贾家庄下乡生活这段时间,马烽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马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开创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三、造反派们在贾家庄折腾了几天,都没搜集到“黑作家”马烽的所谓罪行,反而被贾家庄人赶出了村庄
马烽在贾家庄下乡体验生活期间,不仅以贾家庄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而且也与贾家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52年春马烽第一次到贾家庄起,几十年来,马烽一直同贾家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马烽怀念贾家庄,贾家庄人也一直惦记着马烽。
在马烽与贾家庄人相处中,有两件事令马烽终生难忘。一件事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马烽被造反派打成“黑作家”,由省文联和山西大学学生组成的所谓“山西砸烂文艺黑线造反兵团赴汾支队”到汾阳和贾家庄搜集马烽的所谓罪行。他们认为贾家庄是马烽的“黑作家根据地”,马烽以贾家庄为背景写了许多作品,肯定也惹下不少人,想在贾家庄找到批判马烽的突破口。不想,造反派们在贾家庄折腾了几天,都没搜集到“黑作家”马烽的所谓罪行,反而遭到了贾家庄人的痛斥,最后被赶出了村庄。
造反派问贾家庄的人说:“马烽是什么人?”
贾家庄人说:“马烽待人真诚,处事直率刚正,是好人。”
造反派说:“马烽是黑作家,是山西文艺黑线的代言人,马烽小说侮辱贫下中农。”
賈家庄人说:“马烽是什么人我们最清楚,马烽小说写的都是社会主义好。”
造反派见问不出什么马烽的罪名,就威胁贾家庄人说:“你们包庇黑作家,是对抗‘文化大革命’!”
贾家庄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贫下中农是毛主席的革命队伍,你们来贾家庄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欢迎,但要搞别的,我们贫下中农坚决反对!”
造反派见贾家庄人软硬不吃,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此后,造反派又先后两次到贾家庄搜集马烽的罪名,但都被贾家庄人拒绝了。
还有一件事是:“文革”后期的20世纪70年代初,马烽三儿子马小林高中毕业了,按规定必须送到农村去插队。那时马烽尚未“解放”,还戴着“臭老九”的帽子,精神上极为苦闷。儿子去哪儿插队呢?这时马烽想到了贾家庄,因为贾家庄是农业先进单位,去那里儿子可以真正受到锻炼;还有在自身朝不保夕的处境中,把儿子托付给贾家庄人最放心。但贾家庄要吗?自己离开贾家庄已经好些年了,现在贾家庄仍然是全省的先进单位,而自己则是仍戴着帽子的“臭老九”。
马烽思来想去,最后试着托人给贾家庄捎去话,看能否让自己的儿子去贾家庄插队。结果,马烽很快就得到消息,贾家庄欢迎马烽的儿子去插队。由此,马小林在贾家庄度过了自己4年的农村插队生活。马小林在贾家庄插队期间,处处受到贾家庄人的呵护和关怀,从未受到政治上的歧视和迫害。一次,村里有个别人提出插队生出身都不是太好,要批判马小林和几个插队生,村委会主任邢宝山当即制止,说:“孩儿们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家庭出身不由人。孩子们有什么错,谁也不能批!
2004年1月,马烽不幸逝世,贾家庄人十分悲痛。村支书邢利民代表贾家庄2600多名群众专程去太原参加了追悼会,向贾家庄最亲密的同志、朋友马烽敬献了花圈花篮,表示深切哀悼。党总支、村委会决定:保留马烽在贾家庄居住过的地方,在原址基础上修理完善,建一处马烽创作活动纪念馆,让贾家庄人时刻都能缅怀马烽对贾家庄的厚爱和支持,让人民作家马烽永远和贾家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