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名伶出塔洋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历来认为,作为海南文化载体的琼剧有三百五十年历史。但据《海南岛岛志》记载,1919年“五四运动”前,琼剧尚称土戏。那么,“土戏”是何时蜕变为“琼剧”的呢?
   《海南日报》2012年10月8日刊发了该报记者陈耿撰写的《探讨琼剧之变,海南人情有独钟的文艺产品》一文。
   以下是此文的节选。
   琼剧成形、成熟之后,又经历了哪些变革和改良呢?琼剧历史和理论专家周庆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有据可查,大张旗鼓的琼剧改良运动,先后有三次:
   一、清末粤剧艺人入琼授艺。
   二、民国“五四运动”之后琼剧变革。
   三、海南解放后的戏曲改革。
   民国十年(1921年),在海南民主革命先驱徐成章(注:1892-1928。海南琼山演丰人)、王器民(注:1892-1927。海南琼海塔洋人,海南岛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在海口创办出版《琼崖旬报》,传播新文化。同时邀请琼剧剧作家吴发风、著名琼剧演员郑长和等,先后在海口组织成立“琼崖伶界工会”与“琼崖土戏改良社”。
   “琼崖土戏改良社”宗旨:大胆改革琼剧,端正土剧服务方向,以新文化、新思想、新构思、新面貌、新模式编辑、修改、增删新剧本,使土剧更加迎合时代新潮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改造旧社会、旧思想、旧习气,创立新社会、新思想、新风尚,开拓民智、民生、民治精神,使琼剧文化成为反封建文化、反殖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份。
   以下摘自文昌籍作家陈海川先生写的纪念著名剧作家吴发风先生的文章:
   “宗旨确定后,但一时找不到编写新剧本的好人才。有一天,徐成章和王器民到海口一家摆卖琼剧剧本的小摊上查寻,物色编剧人才。恰好摆卖剧本的摊主是著名名旦張禄金。徐成章说“張先生,我们想改良海南土戏,想请张先生帮助我们编写新剧本!”
   张禄金指着书摊上的剧本说“这些剧本都是吴发风先生编的,我带你们去找吴先生商量”。
   在張禄金的引荐下,徐成章、王器民上门拜访吴发风。
   做了自我介绍后,徐成章便开门见山道“我们想邀请吴先生编写剧本,宣传民主革命”。
   吴发风受“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想影响,思想较进步,说“可以,请两位先生指介戏情!”
   就这样,没几天,由王器民,带着戏情来请吴发风:大军阀、大卖国贼袁世凯,1912年3月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北洋政府,企图复辟称帝。蔡锷在云南起义成功后,大名傳遍全国。袁世凯担心蔡锷的力量过分强大,便请蔡锷到北京当大官。
   蔡锷考虑,如不离开云南,袁一定会暗算自己。为了保存云南的革命力量,只好进京。
   袁世凯假装重用蔡锷,却暗地里派人严加监视。蔡对袁的阴谋诡计有所察觉,便想方设计寻找脱身之计。蔡设计麻痹袁,装作生活放荡,整天吃喝玩乐,看戏观花,好似不问政治。不久,袁对蔡的监视渐渐放松。
   蔡眼看脱身的时机己到,便在有胆有识的民女小风仙的帮助下,乘车到天津,绕道日本、香港、越南,于1915年底回到昆明。
   根据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吴发风与王器民一起研究、构思,以蔡锷进京到出京这一经历,写《蔡锷出京》新剧本。
   这是吴发风先生初次与革命党人合作编写的剧本。
   徐成章拿到剧本后认真阅读,非常满意。
   吴发风先生很受鼓舞,合作的热情更高,接着他又同王器民合作,写《大义灭亲》《秋谨殉国》《爱国女秋谨》《灭种婚姻》等时装新剧本。
   之后,王器民和罗汉等应琼东县长王大鹏之邀,到琼东兴办教育事业。王器民协助王大鹏在全县范围兴办中小学,又在嘉积创办文化书局、阅报社和俱乐部等。同时,他在学校中提倡新文化、开展体育运动。
   此同时,许多琼剧名伶都争演吴发风与王器民合作编写的时装戏。如革新派陈俊彩(生)带头演《李福隆惨祸》;张禄金(旦)带头演《六君子》;陈成桂(旦)领班演琼剧史上第一部根据欧洲同名话剧改编的《茶花女》;一向演古装戏的郑长和、“三升半”、吴桂喜、陈丽梅、韩文华、谭岐彩、郭远志等分别演《大义灭亲》《啼笑因缘》《有情人终成眷属》《糟糠之妻》《清水爱情妻》《新人家庭》《红泪影》《秋谨殉国》等。琼剧名旦文彩香、陈烈三、张明凯等领衔演《蔡锷出京》……”
   被记载于“海南岛岛志”的“琼崖土戏改良社”的诞生,是海南文化史与琼剧发展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大事。在琼剧的大改革和大转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使土戏转身琼剧,使琼剧呈现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
   在革命先驱、剧作家、艺人徐成章、王器民、吴发风、郑长和等人身体力行下,琼剧界迅速出现改革旧戏、编演新剧的高潮。据《海南岛志》记载”至二十年代末,专业的琼剧戏班合计有十七个班。伶人几千余名。琼剧界还出现一批专演文明戏的团体,如“明新”“琼南”“华南”“琼文”等戏班,它们均以新的思想和艺术受到人们的欢迎”。
   因此说,土剧蜕变为琼剧的历史应是从上世纪1922年开始。徐成章、王器民、吴发风、郑长和等人对琼剧的贡献是里程碑性的贡献。
   王器民烈士事迹详见《聚奎塔》一书。
   塔洋人郑长和(原名郑家福)13岁从艺,75岁去世。在他六十来年的琼剧舞台生涯中,他创下琼剧史绝无仅有的“八个第一”,永载琼剧史册。
   第一个追随革命先驱的琼剧艺人。
   第一个用个人名字命名的琼剧板腔(“长和板”)。第一个灌制个人唱腔唱片的琼剧名伶(1925年,留声机一出现,新加坡“大陆公司”请当时正在新加坡演出的琼剧名伶郑长和灌制唱片,这也是琼剧第一次灌制唱片)。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外用其艺名给戏院命名(金边“长和剧院”)的艺人(转自陈鹤亭、符绍芳著《琼州伶界轶事)    第一个当选为中国戏曲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第一个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第一个被毛泽东主席接见的琼剧表演艺术家。
   第一个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琼剧表演艺术家。
   在赵康太著的《琼剧文化论》第二章中谈到“建国前的半个世纪,虽然风雨飘摇,社会动乱,琼剧艺术缺乏良好的生长环境,但进步的琼剧艺人仍然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进行琼剧艺术的探索,使琼剧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生长。一批杰出的琼剧表演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如文生有郑长和、谭歧彩、三升斗、林道修、韩文华、陈华等..。许多艺人的艺术生命在建国以后,仍然得到进一步的延续”。
   海南刚刚解放,郑长和以他的威望与人格魅力,与著名琼剧演员“三升半”(王秀明)、韩文华、林道修、陈烈三、吴桂喜一起,把分散在岛内各地的著名艺人组织起来,创立了著名的新群星琼剧团。
   1959年,广东琼剧团、新群星剧团和联合剧团等三家有影响的琼剧团合并,组建广东琼剧团,郑长和任琼剧院副院长(院长由老革命干部王平担任)。
   “广东琼剧团不仅荟萃了一批最优秀的新老琼剧艺术家,而且还成为琼剧创作、演出和研究的最高艺府,奠定了琼剧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基础。各县市也先后建立了全民性质的专业琼剧团。为使琼剧事业薪火相传,琼剧界还加强了训练体制的改革”(摘自赵康太著《琼剧文化论》)。
   郑长和晚年以辅导青少年演员为己任。1959年~1962年,为广东琼剧院演员学习班小生组、道美琼剧演员训练班小生组授课。
   郑长和一生艺术成就,详见本书第二章《创下琼剧发展史上”八个第一”的一代琼剧宗师郑长和)一文。
   海南岛刚刚解放之时,古邑小镇人中,当官最大者首数肖焕辉,其次就是林树兰。
   林树兰(1911-1988),塔洋联丰簪马村人。门忠烈,杨善集烈士的妻子林一人就是其胞姐。
   林树兰的文化层次较高(据《海南史料网记载,1946年,林树兰在香港用笔名“林盈”出版《琼崖孤岛上的斗争》一书,首次全面披露了琼崖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历程)。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琼崖中共特委任特委秘书。海南岛一解放,海南行政区公署一成立,林树兰便担任行政区公署文教主任。至文革前,林树兰长期负责海南的文化教育工作。曾任海南行政区公署副主任、海南行政区党委副书记。
   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林树兰的主持下,琼剧界主要做了三件大事:改革旧戏、改造旧人,改变旧制。
   “改革旧戏、改造旧人和改变旧制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在建国的十余年内,琼剧产生的社会影响为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在这十余年中,琼剧走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狗咬金钗》《張文秀》《买胭脂》等剧目还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观看与赞扬。《红叶题诗》被周恩来总理专程调住北京,于1960年为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演出。该剧后经田汉润色,于1962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故事片,在全国和东南亚上映。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琼剧电影。在新社会里,老琼剧艺术家也重新焕发艺术青春。郑长和、韩文华、“三升半”、梁家梁、陈华、陈乐春、王黄文、谭歧彩、林道修、陈烈三、赛玉琼、卢月光、陈丽梅、王风梅、红梅、“天上月”、谭大春等,都在琼剧舞台上塑造了一批新的艺术形象,获得了艺术新生。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唱腔选段,还被中国唱片厂录制为琼剧唱片,在海内外公开发行”摘自赵康太著《琼剧文化论》一书。
   戏曲文化学者、国家一级编剧邢纪元在所撰写的《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学卷·海南琼剧史略》中写道”琼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创造辉煌。1957年琼剧《张文秀》进京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并接见演职人员。著名琼剧演员王英蓉回忆道”那真是最值得追忆的文艺春天。那个珍贵的历史时刻后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记忆,也成为我们战胜人生困境的精神支撑”。
   1951年海南戏曲研究会的成立、海南“传统戏目挖掘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广东琼剧院(建省后改海南琼剧院)赴京(两次赴京汇演,郑长和与陈华分别被毛泽东接见)赴穗参加汇演,琼剧《红叶题诗》走上银幕等,1962年在琼山道美墟开办海南区琼剧传统艺术研究班(在海南琼剧学校末建的情况下,此研究班实际上是琼剧培训班,曾请田汉、张客、李天济等为学员上课,请吴桂喜、陈丽梅、白燕等老艺人当教师,共有134人参加学习,培养出一批琼剧编导人员与黄良冬、洪雨、吴桂卿、伍桂梅、王华玉、周玉兰、史月云、冯爱莲等一批琼剧名伶),都是林树兰主持和谋策的。
   林树兰喜欢看琼剧,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琼剧老艺人。1962年,主持举办海南区琼剧老艺人郑长和、吴桂喜、谭岐彩、陈乐元等十一人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等。
   在老一辈戏曲工作者陈鹤亭和符绍芳合著的《琼州伶界轶事》中的“毛看琼剧”和“宰相改琼剧剧本”两个小故事中,就有任海南行政区文教书记林树兰台上台下奔波运作的身影。
   本书编著过程中,收集到琼剧名伶伍桂梅一直珍藏的中国戏曲家协会田汉与道美琼剧戏曲研究班全体师生合影的相片。
   据当时任广东琼剧院院长的王平的养女林玉莲(退休前乃笔者单位处长)回忆。研究生班办班期间,她才九岁左右。暑假期间,曾随养父到道美玩,那时的研究班食宿、上课的地方,四周是荒山野岭,四周有毒蛇出没,几乎每天都打到毒蛇……
   就是在这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道美戏曲研究班培养出一批琼剧编导人员与琼剧名伶。
   中国著名戏作家、诗人田汉先生1962年来海南,除了给道美琼剧研究班师生授课外,还到临高文化考察三天,还修改润色琼剧《红叶题诗》剧本,还观看琼剧《张文秀》《卖胭脂》等剧目,留下脍炙人口的诗“风梅垂老又红梅,舞妙歌清风俊材;文秀不堪人盗盏,茂芳偏遇狗衔钗。方言土语生珠玉,古调新声入剪裁。老辈耕耘新辈继,海南应有百花开”。    21世纪60年代中期,史无前例的文革呼啸而至。此次革命首先从文艺战线开始,从批“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的古装戏开始,多才多艺、国歌歌词创作者且刚直不阿的田汉先生首先被揪出来,被关押,残酷迫害致死。
   因上述原因,十几年来一直主管文化教育的林树兰成为海南第一批被罢官、被戴高帽游街、被关押、被迫害的“走资派”(摘自林少强先生写的《为有牺牲多壮志一父亲林树兰与他的兄弟姐妹》一文)。
   因上述原因,广东琼剧院上至院长、副院长,下至演过“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的老艺人、年青演员全部受冲击,或被揪出游街或被批斗或被关押,家里琼剧戏本、唱片、相片全部被搜出,被付之一炬,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因为中国戏曲家协会田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封资修”,曾经接待过来琼的田汉、与田汉来往的书信、合影的相片均成为罪证。
   据林玉莲回忆,文革初期,养父王平(时任广东琼剧院院长)被抓走,所珍藏的与冯白驹合影,与肖焕辉、林树兰一起观看琼剧的相片以及琼剧戏本、唱片全部被搜走。
   同时被冲击的还有时任广东琼剧院副院长、一生追随革命、追随文化新思想、演过近百本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的郑长和。几十年珍藏的琼剧剧本、唱片、相片,全部被搜走(笔者2010采访、撰写郑长和报告文学时,其儿子郑振明翻箱倒柜,也找不出父亲的一张相片)。
   时年74岁的郑长和先生,原本有疾在身,经此冲击,病情加重,次年(1967年)与世长辞。
   因为上述历史原因,散落于民间的田汉与道美琼剧研究班全体师生合影相片便成了很珍贵的历史相片。
   综上所述,塔洋人林树兰为琼剧的生存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林树兰乃海南大学主要创建者之一)。
   林树兰的生平与事迹详见《聚奎塔》一书。
   时光悠悠逝,继蜚名东南亚的一代琼剧宗师郑长和,驰骋琼剧舞台驰名神州的琼剧小生是琼剧表演艺术家陈华。
   社会上,人们只知道陈华受过毛主席接见,只知道陈华是第一的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走上银幕的琼剧表演艺术家,其实,陈华在琼剧唱腔创新方面,也做出重大贡献。
   《海南日报》记者陈耿在所撰写的《纪念琼剧名角陈华逝世十周年》一文中写道:
   除了揣摩好人物个性,在唱腔的运用上,陈华也大胆创新,根据自身音域宽阔的特点,以腔带情,情景交融,自成一派。后来,观众将其唱腔特色誉为“陈华腔”(也称“陈华板”)。
   琼剧理论家周庆辉认为“尽管陈华多唱高亢的”外线中板,但他音域宽、腔调能高能低,高而厚,低而实,高低自如。听他唱戏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原琼海作协王锡钧分析,“陈华板”不是自然天生,而是他博采众长,在气口功夫上将传统的“下腹式”运气法与现代歌唱采用的“胸腹式”运气法融汇贯通,使之吐纳自如。陈华的发声自有一套诀窍,以丹田作为底气支力点,充分发挥人体各个共鸣腔的功能和协调作用,在传统的“五音四呼”基础上吸收西洋科学发声法,注意声法的疏密,既保持了戏曲唱法的演唱风格,又汲取了歌唱方法的旋律特点,让声音富有弹性,悠扬动人;他的唱腔“字真”“腔纯”“板稳”“韵浓”,行腔干净利落,让人百听不厌。
   “陈华腔”在陈华的代表作《张文秀》《红叶题诗》《梁山伯与祝英台》《彩楼招亲》和《狗衔金钗》中都有运用。
   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说“陈华善于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超越前人的唱法,譬如在《梁祝》中,他巧用高腔、中板等多种唱法,高低起伏,唱出梁山伯的复杂心情,这样的唱法,最早源自郑长和,但在陈华那里有了发展”。
   由于陈华的唱腔优美,因此长期受观众所喜爱,至今仍有不少戏迷在模仿。省琼剧票友协会里就有不少人在学他的板腔。
   岁月悠悠逝。2015年,荣获各种汇演、各种比赛、擂台赛集体奖、个人奖、被誉为琼剧“戏坛新秀”的符传杰一举摘取第2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金奖。
   郑长和、陈华、符传杰,三代三位塔洋籍琼剧表演艺术家都曾任琼剧院副院长。
   2015年,传承琼剧文化、培养琼剧幼苗的民办“陈华琼剧学园”在塔洋诞生,几年来,共为海南艺术学校输送了17名琼剧幼苗。
   2018年、2019年,“塔洋陈华琼剧学园”自主培养的三位小学员,勇夺第22届、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三朵“金花”。
   近年来,“塔洋陈华琼剧学园”屡次囊括2016年至2019年度省市琼剧少年比赛的一二三等奖,2018年底在省戏院举办史无前例的少儿琼剧专场演出。
   “为有源头活水来”,从1922年“琼崖土戏改良社”成立开始,一百年来,“琼崖土戏改良社”创建者之一的革命烈士王器民,参与创社并牵头演改良琼剧、之后创下琼剧发展史上“八个第一”的一代琼剧宗师郑长和,新中国解放十六年一直主持海南文教工作、积极扶持琼剧改革的林树兰,努力改造琼剧唱腔、第一个至今为止也是唯一的走上银幕的琼剧表演艺术家陈华,曾经荣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演员“百花奖”、退休二十年仍然任海南琼剧院艺术指导的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桂琴,勇夺第2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奖的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符传杰,“塔洋镇陈华琼剧学园”的自主培养的摘取“中国戏曲少儿小梅花奖”三朵“金花”的三名小学员……这些承前启后的塔洋籍人士,为琼剧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
   载入海南史册的“琼崖土戏改良社”创建者之一的王器民、创下琼剧发展史上“八个第一”的一代瓊剧宗师郑长和、主持海南文教工作十六年为琼剧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林树兰、琼剧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位走上银幕的琼剧表演艺术家陈华、琼剧省级非遗传承人、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勇夺第2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著名琼剧表演艺圈家符传杰、自主培养了摘取中国戏曲小梅花奖三朵“金花”、囊括2016年至2019年度省市琼剧少年比赛一、二、三等奖的“塔洋陈华琼剧学园”……
   区区一个镇,集中了这么多为琼剧生存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精英与文艺精英,纵观全海南,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名镇吗?
   钟灵毓秀琼州地,名伶辈出塔洋镇。塔洋镇获历史文化名镇(琼剧名伶小镇)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其他文献
汪曾祺的《职业》描写了一位“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孩子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简单无冲突,但文章精妙的结构安排、叫卖声的切入角度以及幽默淡然的语言风格处处体现出小说的艺术魅力,展示出作者超高的文字驾驭技巧。   《职业》中“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与母亲外婆相依为命,在同龄的孩子都上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赚钱养家卖东西。作品以此为中心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趣味横生的论述中体现出小说独特的
期刊
我是海南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爱看海南戏,也就是琼剧。   母亲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镇里的琼剧“厚皮班”(文昌地方话,业余队的意思——编者注)里当过台柱,从而成了一名忠实的海南戏迷。平时做家务时,母亲总会哼上几段。镇上来了戏班演出,她也一定不会错过。她各种唱腔都会唱,各个名角的特点都知晓。有时候,得知她以前“厚皮班”里的唱友正随团到附近演出,她还会带上我找她们嘘寒问暖去。   小孩子看戏,不懂剧情,光
期刊
南京有座梅花山   不要担心此时此刻的付出   得不到回报   所有付出都在为未来积累   真正内心强大的花   都经得起世事打磨   耐得住冬天寂寞   而梅花与夏花的区别   往往不在于颜色、花型、大小   而是坚持与毅力   终有一天  梅花受到的严寒   熬过的寂寞   都将点亮它的前程   那满山的艳丽证明   相信坚持   初冬含苞   之后   必有一个盛大的春天   野鸭湖里游泳的
期刊
踏着月亮走   沐一身光华   那一莹弯牙儿   沾在嘴角   踏着月亮走   繁星照耀   流水样清辉   洒亮心境   踏着月亮走   闻四月的柔风   吹散夜空鸟云   深眸印满黎明   踏着月亮走   一条花的光环   引脚底生风   鼓足航帆   天上一轮圆   地下一片洁   和月亮一起走   把步数揉入韵华   走你的九十九   踩圆了月   踩亮了星   你只管走   你的九十九 
期刊
2020年的春节,   每个人都有心酸苦楚,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话想说,   每个人都十分牵挂武汉,   每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   每个人都想守护好这一份平安。   冠状病毒的突然来袭,   打破了春节的团聚祥和。   难觅街上的身影,   难寻热闹的欢乐,   本应该充满期待的车厢和旅途,变得沉默不言,   本应该充满欢笑的商场和游乐场,变得寂静不语,   本应該笑口常开的嘴巴,被口
期刊
过年   1.大年三十,一大早就有了稀稀拉拉的爆竹声。   刘老汉照旧卷了两张红纸,去林老师家写春联。   2.林老师在省城工作,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能露两手,是全村公认的文化人,尤其写得一手好字。   每到除夕这天,村里来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3.因为自己不识字,所以刘老汉特别佩服林老师,只要听他回来,就一定要找去浪闲。   4.刘老汉喜欢秦腔,林老师教他拉胡琴,并把珍藏多年的一把
期刊
任何的小说创作都具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七月与安生》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是《七月与安生》这部作品却也有不同于其他小说作品的地方,那就是在这部小说当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真实的作者的化身,另一个则是作者幻想出来的那个“理想的我”。   两个我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关系,爱得不可分离,又恨得一塌糊涂。具体来说,作者的真实化身是安生,而那个“理想的我”则是七月。本文拟依据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对
期刊
交监察发[2010]2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公安厅(局)、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厅(局)、林业厅(局):  现将《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交通运输部  公 安 部  国务院纠风办  农 业 部  国家林业局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
期刊
国家林业局批准发布《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蔷薇属》(LY/T1868—2010)等84项林业行业标准(见附件),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附件:《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蔷薇属》等84项林业行业  标准目录  国家林业局  二0一0年二月九日
期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有关要求,我局对现有842项林业行业标准进行了复审。现将复审结果公告如下:  一、《便携式割灌机切割附件单片金属刀片》等395项标准继续有效(见附件1)。  二、《容器育苗技术》等316项标准需修订,我局将按计划组织修订。在新修订的标准发布之前,原标准继续有效(见附件2)。  三、《森林铁路线路和信号标志》等131项标准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废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