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猴年春节,闲暇颇多。一日翻阅剪报簿,《崇尚节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的文题跃入眼帘。因其立意罕见而为我所关注,细读之,知此论乃是戊戌时期的一些知识界的人士,对过去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进行反思,大胆进行思想观念更新的产物。据该文引证说,谭嗣同认为:崇俭抑奢阻碍了物资流通,结果是“愈俭愈陋,民智不兴,物产凋窳(音yǔ,恶劣、败坏意)……转辗相苦,转辗相累,驯至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势遂乃不可以支”。该文还说,梁启超认为,古代尚俭缘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物质财富的匮乏,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而后又反过来“导民于苦,以塞地利”。由于原文未注具体出处,一时无法查证此论是否是谭、梁之本意。即便属实,对于此类观念更新,笔者深觉大有研究之必要。
说古代的节俭是缘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物质财富的匮乏,是因陋而俭,因贫而俭,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的确的。但不可因果倒置,说什么“愈俭愈陋”、“人人俭而人人贫”,乃至称节俭为“陋俗”,因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贫而不得不俭,是一回事;崇尚节俭,把节俭作为一种生活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则是另一回事。崇尚节俭,不完全是缘于贫穷,而是缘于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物质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出来的,生产出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正当享受的需要,而不是任由人们随意糟塌、铺张浪费的。在小生产的社会里,生产效率很低,创造物资财富极其不易,故而,倡导节俭之名言警句甚多。笔者最欣赏的要数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明代朱柏庐的两句治家格言:“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俭所以被人们视为美德而被崇尚,还因为节俭之德在整个道德修养诸多方面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节俭之德的缺失,难免不陷于放纵酒色、荒淫奢靡之祸坑。这方面先贤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箴言。《晋书》云:“酒色便佞,乱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北齐文学家刘昼云:“蔓延于荒淫之地,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宋代学者、政治家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清代文学家钱泳说的是“惟俭可以养廉”,此语在“倡廉”的今天听来依然新鲜。
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德,它同政治关系极大。当政者如果豪华铺张,崇尚奢靡,则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与拥戴,有丧失政权的危险。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诗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便是诸多历史经验教训的恰当概括。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就讲过一个“酸菜里面出政治”的故事。1949年有一位将军向毛泽东提议给军队加薪,理由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不行。毛泽东对他的回答是:“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俭朴说的是生活作风,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生活作风。
当年革命的时候,先辈们是把崇尚节俭和崇尚革命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徐特立有言:“俭朴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毛泽东则从“出政治”、“得人心”的高度讲俭朴,他所说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显然是把俭朴生活包含在“艰苦奋斗”这个“政治本色”之中的。
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是物质财富总量,都远是今非昔比。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和提高小康生活的新阶段,节俭之风只能发扬,不能泯灭;节俭之德只能提倡,不能批判。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革命胜利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在建国后不久的一封电报中更明确地提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时期之初,邓小平着意提出,干部、党员要“同群众一块吃苦”。在当前我国仍有数千万人温饱不足的条件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干部、党员务必不能忘记邓小平说的“同群众一块吃苦”的话,不能忘记邓小平说的“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的话。不能忘记胡锦涛同志的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无论是谁说的,谭嗣同、梁启超说的也罢;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打着“观念更新”的旗号也罢,对于“崇尚节俭是陋俗”之论,我们都要说“不”。今人搬出一百多年前的人的话,说什么“崇尚节俭是陋俗”,或许是为了“古为今用”,针对供过于求、市场疲软的社会病开出的诊治之方,以达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之目的。动机也许不谓不高尚,目的也许不谓不善良,但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不可只看动机不问效果,也不可只管眼前之利而不顾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对“崇尚节俭是陋俗”要说的还是:“不”。
当然,崇尚节俭,不是倡导安贫乐道,人人都当苦行僧。对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内在需要。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人民”中,有你,也有我。尊重劳动,珍惜财富,珍惜资源,不铺张,不奢靡,不忘人民群众之苦,这是当今节俭精髓之所在。
说古代的节俭是缘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物质财富的匮乏,是因陋而俭,因贫而俭,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的确的。但不可因果倒置,说什么“愈俭愈陋”、“人人俭而人人贫”,乃至称节俭为“陋俗”,因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贫而不得不俭,是一回事;崇尚节俭,把节俭作为一种生活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则是另一回事。崇尚节俭,不完全是缘于贫穷,而是缘于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物质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出来的,生产出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正当享受的需要,而不是任由人们随意糟塌、铺张浪费的。在小生产的社会里,生产效率很低,创造物资财富极其不易,故而,倡导节俭之名言警句甚多。笔者最欣赏的要数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明代朱柏庐的两句治家格言:“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俭所以被人们视为美德而被崇尚,还因为节俭之德在整个道德修养诸多方面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节俭之德的缺失,难免不陷于放纵酒色、荒淫奢靡之祸坑。这方面先贤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箴言。《晋书》云:“酒色便佞,乱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北齐文学家刘昼云:“蔓延于荒淫之地,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宋代学者、政治家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清代文学家钱泳说的是“惟俭可以养廉”,此语在“倡廉”的今天听来依然新鲜。
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德,它同政治关系极大。当政者如果豪华铺张,崇尚奢靡,则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与拥戴,有丧失政权的危险。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诗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便是诸多历史经验教训的恰当概括。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就讲过一个“酸菜里面出政治”的故事。1949年有一位将军向毛泽东提议给军队加薪,理由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不行。毛泽东对他的回答是:“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俭朴说的是生活作风,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生活作风。
当年革命的时候,先辈们是把崇尚节俭和崇尚革命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徐特立有言:“俭朴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毛泽东则从“出政治”、“得人心”的高度讲俭朴,他所说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显然是把俭朴生活包含在“艰苦奋斗”这个“政治本色”之中的。
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是物质财富总量,都远是今非昔比。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和提高小康生活的新阶段,节俭之风只能发扬,不能泯灭;节俭之德只能提倡,不能批判。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革命胜利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在建国后不久的一封电报中更明确地提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时期之初,邓小平着意提出,干部、党员要“同群众一块吃苦”。在当前我国仍有数千万人温饱不足的条件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干部、党员务必不能忘记邓小平说的“同群众一块吃苦”的话,不能忘记邓小平说的“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的话。不能忘记胡锦涛同志的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无论是谁说的,谭嗣同、梁启超说的也罢;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打着“观念更新”的旗号也罢,对于“崇尚节俭是陋俗”之论,我们都要说“不”。今人搬出一百多年前的人的话,说什么“崇尚节俭是陋俗”,或许是为了“古为今用”,针对供过于求、市场疲软的社会病开出的诊治之方,以达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之目的。动机也许不谓不高尚,目的也许不谓不善良,但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不可只看动机不问效果,也不可只管眼前之利而不顾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对“崇尚节俭是陋俗”要说的还是:“不”。
当然,崇尚节俭,不是倡导安贫乐道,人人都当苦行僧。对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内在需要。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人民”中,有你,也有我。尊重劳动,珍惜财富,珍惜资源,不铺张,不奢靡,不忘人民群众之苦,这是当今节俭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