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五苓散主要成分及对应靶点;检索GeneCards、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CHF相关靶点;取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构建韦恩图;应用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五苓散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获得关键化合物;应用STRING平台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图,分析网络图得到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比较关键靶点及KEGG通路富集基因,选取主要靶点蛋白及关键化合物,应用CB-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及生物活性分子类药性(DL)筛选得到五苓散共有46个活性成分,共涉及63个作用靶点,与CHF重合的靶点有36个,得到谷甾醇、3β-乙酰氧基-白术酮、二氢槲皮素等10个关键化合物,NOS3、CASP3、PTGS2等10个关键靶点.GO分析得到与循环系统、细胞膜成分及蛋白质相关的注释条目.KEGG通路富集通路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关键化合物与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与治疗靶点均具有良好结合活性.结论 五苓散包括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心肌重构、炎症通路等多种机制作用于CHF,体现了中药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其他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即肝脏中过量脂肪的异位蓄积,临床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1].NASH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更高,并且与肝脏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也更高.在工业化国家,NAFL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据统计,NAFLD的全球患病率为25.24%,而中国的患病率高达29.2%[2,3].NAFLD目前已经超越乙型病毒性肝炎成为世界第一慢性肝病[4].而肥胖、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T2DM)、血脂异常和NA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