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阅读教学拓展进行到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课中进行拓展,将教学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拓”是开拓、开辟,“展”是展开、发展,“拓展”即开辟新的领域,追求新的发展。阅读教学的拓展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有效的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可给予他们实践和创新的自由,提供他们失败和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中许多环节都可以进行拓展,这里就课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谈些体会。
  
  一、向课文的知识教学点拓展,夯实语文阅读基础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也应该围绕课文的时空展开。
  《孔雀东南飞》的一个教学重点是“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将与这些字相关的例句找出来,总结一词多义现象,并出示部分未学到的义项,增加相关知识点丰富的文言文段,巩固对字词的理解。这种拓展,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拓展首先应该根植于文本,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资源,让文本成为连接课内外的桥梁。而同时又要超越文本,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文本界面上生发开去,所拓展的内容再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进而实现“内外兼修”。
  
  二、向课文的内容情节拓展延伸,突出文本的审美性
  
  拓展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而课外诗文、故事、传说、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课外语言材料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为了加深对悲剧的审美性理解,可提出讨论问题:焦刘二人可不可以私奔,既保全性命,又得到爱情?并出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后被迫离异,另娶他人的伤感爱情故事,以及两人留下的传世经典词作《钗头凤》。这样的拓展阅读让学生理解到,如果设置焦刘二人两人私奔的情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恐怕难以有完满的结局;其次,当时的社会观念还是以孝为主,这样叛逆性的情节设计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理念,殉情有其必然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摧残,使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向课文的主题思想拓展,突出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教授《孔雀东南飞》的第三步是写作,在阅读欣赏之后实现对原文本崭新理解的再创作:让学生以《孔雀东南飞》人物为主人公,进行扩展写作。有的同学设计现代版的刘兰芝,被休后不服气,傍上了大款;有的是焦刘二人私奔后焦母认错;有的是让刘在大款和穷焦面前面临考验,最终爱情战胜了金钱……写作结束后全班一同评改,对主题的讨论评改围绕三个问题: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3.主题突出什么方面。经过争论明确:即便是现代观念多元化,创作也应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拓展教学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加强了思想性教育。
  拓展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拓展的另一个目的。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挑战文本多元解读,拓展文本的张力,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而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整体感悟、细心品味的情况下,就急于超越,刻意追求多元。有的为了超越,置文本于不顾,浮光掠影,盲目地超越。不是在文本内涵的提升上超越,而是在一些蛛丝马迹上舍本逐末地超越。有的明明只有“一元”却移花接木地弄出个“多元”来,这样的拓展延伸违背了拓展的初衷。
  总之,正确地拓展文本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在语文教学中,教者既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思想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只有如此,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领域相融合,充满活力,充满诗意。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英语应该算是最枯燥的科目了。特别在初二年级,分化现象往往十分明显,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认为值得研究讨论并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
作文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我认为写作文的积累主要从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三方面人手。    第一,积累语言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
古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文章)读得多了,它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由此可见,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古人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语感使之然也。语感,即语言感受力。一般来说,它指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感觉,一种能够脱口而出的感觉,是对特定环境的不经逻辑推理、直接迅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感受,它可以使人们对语言的正误、恰当与否
小明看到一幅画,画面是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射擊。  小明就问他的爷爷:“爷爷,为什么打枪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爷爷回答说:“如果两只眼睛都闭上了,那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丹妮供稿)
采蘑菇的小红帽
目前,我们英语教育者为了改变农村学生中较常见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上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    1.对话课中,教师必须处理好讲解与训练的关系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我们注意到,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因此,近几年来
语文课堂,是引领学生体验阅读快乐、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拓宽学生反思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语文和生活更好地链接。    一、教师用积极乐观、健康昂扬的精神去感染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开始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但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在课堂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可谓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写出了对亲人的怀念,道出了心底的真情。尽管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读来却十分亲切。真情,使这篇文章自然朴实,真切动人。  作者从对小轩的修葺中就开始蕴蓄着真情了。本来一间狭小、破漏而且光线昏暗的小屋子,经过作者的修葺之后,变得明亮、优美了。庭院中花木摇曳,白天有可爱的小鸟,夜晚有斑驳的树影,轩中的人或“偃
创新是以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因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语言交流习惯,是当今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Jean Thomas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育改革,重要的是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