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对比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l1132058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和“诱发性肝癌”肝移植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腹水型Walker-256癌肉瘤Wistar大鼠的肿瘤接种到SD大鼠肝左外叶,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后建立同系SD大鼠肝癌肝移植;使用二亚基亚硝胺建立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后建立同系SD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对比分析两个肝癌肝移植模型中大鼠肿瘤形成、术后存活时间、对免疫治疗的耐受及肿瘤复发规律等.结果 接种瘤块后2周,所有SD大鼠的肝脏均形成局限性生长的肿瘤,此时适宜作为受鼠接受肝移植,移植后3周内死亡4只,存活率为84%(21/25);移植后第4、5、6和7周肺转移瘤的发生率分别为0、20%(1/5)、60%(3/5)和66.7%(4/6).接种瘤块后3周,大鼠肝脏肿瘤呈弥漫性生长,不宜作为受鼠.经移植时“病肝”的病理检查,诱癌后75 d(75 d组)接受肝移植的受鼠肝肿瘤形成率为10%(1/10),95 d组为80%(8/10),115 d组为100%(10/10),对照组(诱癌75 d,并使用了环孢素A)组为0,其中75 d组受鼠存活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期存活的受鼠均未发生肿瘤转移.结论 “诱发性肝癌”肝移植模型难以兼顾肿瘤形成及术后存活,不是理想的实验模型,而“种植性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应用价值取决于瘤株的成瘤潜能及其生物学行为。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和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特点,探讨对疾病活动和感染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系统性红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所伴随的信息传递速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进展,好多传输设备,例如微信、qq、电话等都能够做到实时的传输功能,可是在画质的程度上,所需要的画面效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W/HZSM-5 i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acetylene was investigated in a reaction system with 1600 ppm of NO, 800 ppm of C2H2
Natural gas conversion to petrochemicals,principally,benzene,naphthalene,toluene,as well as ethylene under non-oxidative conditions was examined in a fixed bed
期刊
目的 总结伊文斯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7例伊文斯综合征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伊文斯综合征患者女
期刊
目前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可编程控制器)已由最初一位机发展到了现在的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 C,并且实现了多处理器的多通道处
胆管癌是一种来源于胆管上皮的致死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占胆管癌的60%~70%,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常侵犯重要血管,且手术常难以完全根治,其治疗一直是外科医生的难题.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模式能显著提高受者的存活率[1].我院对1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采取术前近距离放射治疗、体外放疗和个体化化疗治疗,随后施行原位肝移植,术后2个月受者恢复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