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媒介形象塑造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1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80后” 媒介形象 标签
  
  “80后”一词发端于《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当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出生于80年代的写手从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时,他们的作品又以惊人的发行量在出版界大放异彩,并且在大众传媒及图书出版市场的包装和推广下,以另类的形象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和客观的经济效益,“80后”,成了出生于80年代的年青一代的共同符号。
  一、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纵观2004年到2008年媒体对于“80后”的相关报道,“自私自我、娇生惯养、毫无自理能力、心理脆弱、沉迷网络以及社会责任心缺失”等关键词以相当大的频率出现在报纸及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主题讨论中,仿佛社会舆论始终不放弃对于“80后”这一族群批评的态度,所以在全社会质疑这一代年轻人能否肩挑大梁还是就此垮掉时,“叛逆、放纵、不羁”已经成为了媒体贴在“80后”身上的顽固的标签。“80后”已经从当初文学现象的特指变为泛指时,这些标签式的名词却没有被改变过,反而从个体延伸至群体,成为受媒体舆论引导的全社会对“80后”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 Threat)指的就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因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永远无法去深入了解每一个个体,而是只能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进行交往,从而以一点而看全面。另外,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80后”的这种负面形象在媒介建构下始终不能被颠覆。
  但是,2008年无疑是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在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遇阻,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一系列大事件的背景下,“80后”以其坚强而担当的姿态站立在世人面前,似乎令所有人眼前一亮。这一时期,媒体不吝言辞地给予了这一代人最为正面积极的评价和赞扬。“垮掉的一代”突然变成了“挺住的一代”,“勇敢、作为、爱国、奉献”等溢美之词一夜之间取代了曾经对这一代人站不稳立不住的概括,“80后”的形象顿时光辉。
  2009年始,对于“80后”的相关报道呈现出明显的减少态势,当“80后”的集体形象被正面的树立时,表明它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认可,所以,可争议的话题也就寥寥无几。但是在2009年下半年,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又重新燃起了舆论对于将要集体奔三的“80后”的热烈讨论。此时,关于“80后”的报道更为抢眼的就是对主题为“就业”“房奴”“蚁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关注。要爱情还是要面包?当“80后”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开始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啃老族”“月光族”“毕婚族”“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又成为一批新的名片被贴在了“80后”的身上。
  二、“80后”媒介形象转变及成因
  综上来看,从2004年至今,“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消极负面到积极正面,最后回归现实的转变。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信息传播、环境监测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对于全社会对“80后”的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研究者所说,大众传媒对一个群体作出何种反映很值得探讨,它既可以产生出以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为主的媒介形象,也可能由于某种利益的驱使,出现标签化、概念化甚至倭化的现象。
  倭化理论是由社会学家高夫曼提出,倭化(stigmatize)的原意为打烙印、诬蔑。这一理论指出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not quite human)时,我们就是在倭化他人。一旦我们倭化他人,即将他人视为另类,我们就无礼遇、信任他们的责任,就会非故意却随心所欲地、甚至粗暴地对待他们而不受良心的自责。
  2004年前后,“80后”中的大多数正在经历中学和大学这两个阶段,作为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或许还不成熟,但身处当下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他们渴望更多的话语权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媒体对于社会现实的选择、加工和重构活动都是在媒介内部进行,为了提高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它们不得不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和传播规律进行运作,所以往往会对人群中那些异常、刺激、极端的人或事件感兴趣,媒介对现实世界中的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其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现出来的一个世界,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环境镜子似的反映和再现。于是,当媒体总是对准这个兴趣点不断深入和放大时,通过大众媒体本身所具有的放大效应,就有了反叛乖张、自以为是、道德观念弱化、追求物质等一系列负面词汇,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烙印在整个群体上,这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有时候不但与事实不符,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占大多数比例的农村“80后”们显然与这些标签体现的形象格格不入,由于农村和城市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沉迷网络追求物质,又怎么能被同样贴上这样的标签呢。由此可见,媒体构建整个“80后”的媒介形象时,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对城市青少年的观照,若是将城市中一些个案推广到整个“80后”族群,会不会是带有明显的有失公平和刻板成见。
  但是在2008年,媒体对于“80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改变。不论是藏独事件,还是大地震震动山河,又或是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受阻,“80后”官兵、“80后”医疗救助队员、“80后”志愿者以及“80后”留学生,他们不论在祖国或是他乡都展示出了这一代人的承担和责任,他们的勇敢无畏、尽职尽责、爱心奉献和一腔热血,带给了全社会振奋和感动。在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推动下,当他们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时,所有的媒体都将鲜花和掌声热情的给予了这个群体。
  当“80后”的媒介形象发生转变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些不懂事的小孩们一夜长大了吗?其实,并非他们一夜成熟,日渐长大了的他们的思想行为更加成熟,有资格赢得自己的话语权,在世人面前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他们的才华可以施展,他们的能量可以释放,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奥运在我国的首次举办引起空前的全民关注盛况,年轻的奥运健儿为祖国在赛场上奋力的争金夺银也让我们印象深刻,媒体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在体育界、国家建设、技术改进和社会公益等多方面“80后”所作出的表率和贡献,不再只是从另类、叛逆、放纵的角度忧虑这一代人。
  当“80后”以主力的姿态开始全面融入社会生活时,媒体的选择已不再是他们的个性是张扬还是另类,而是站在当下的实际中,关注他们的就业、情感、住房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走向社会的“80后”能否自立、如何自立成为新一轮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字眼就是“奴”这个字,房奴、车奴、卡奴、婚奴、孩奴等等纷纷都是奴字加身。今年年初,广州日报联合大洋网、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展开了一项调查,对3351名“80后”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中,已经拥有个人房产的,只有三成。其中,已付清房款的则仅占11.54%;付了首付,还在供房的“房奴”占19.27%;没有买房,租房住的,比例高达四成;而没有买房,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占19.63%。对有房的“80后”来说,近半数需要父母的鼎力资助。其中,由父母全额资助的,占12.59%;父母“参股”的,占30%以上。
  在社会压力的激增与生活成本的屡屡增高的现实下,是成为社会的精英还是困顿的蚁族,是当闪婚毕婚族还是剩男剩女,这又成为广大媒介新一轮的探讨,但是站在“80后”的立场,他们只是按照时代的步伐向前走着。从叛逆少年到热血青年再到困顿成年,可见媒介选择其实也在沿着时代的迁移而发生改变,被塑造的“80后”形象同样不是一成不变,也在发生不断变化。
  从分析媒介形象的本质可以看出,媒介形象是作为一个中介存在于人与真实世界之间。首先它本身是作为“介质”存在的,其次,定义了的形象是通过媒介而存在。人们通过媒介形象体系来观察认识世界,取代了人们在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可见,对于社会关心的热点进行媒介形象构建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公正客观的媒介形象构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而不够全面的媒介形象建构往往会造成人们的误解甚至是歧视。■
  参考文献
  ①张有平、赵广平,《“80后”媒介形象研究初探——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②黄爱,《<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新闻界》,2009(5)
  ③李薇,《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新闻界》,2008(3)
  ④《广州日报》,《80后生存现状调查》,2010-02-23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与文化传播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郭沫若历史小说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进行了探讨。一是作者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虚构;二是在历史人物身上倾注作者的理想和政治倾向;三是在描绘历
录播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更不能全盘否定。广播文艺节目的录播形式,不仅其内在价值和魅力是不能抹杀的,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审美价值。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因松线而进行植片重缝的时间及不同原发病的差异、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PKP术
刚刚结束的美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不仅各国球星的精湛技艺给中国球迷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那图案优美,设计独特的绿菌场也确令广大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那变幻的草坪为这场硝烟弥
目的与方法2例伴有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幼年糖尿病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手术均成功施行。结果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严重新
十月革命以后,现代主义艺术曾一度在苏联非常兴盛,但不久即衰落。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在于古典艺术家和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心理素质,使前者不能适应而后者能适
本文通过对高校师资队伍的调查,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严重老化问题、断层问题、流失问题,以及中老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广泛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传媒业的发展,传媒竞争愈发激烈。新闻工作者以及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员都一直致力于对新闻内容的可读性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传受关系、新闻价
目的了解眶内容摘除术的适应证及眶腔修复方法。方法对66例眶内容摘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诊断、术式及眶腔修复进行仔细分析。结果行全眶内容摘除
【摘要】SNS平台一经面世就吸引了众多用户,同时,它卓越的传播效果也为NGO(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宣传自我,扩大影响力的途径。NGO从传统的线下传播到交互式的线上传播,其传播影响力大大增强,网聚了社会新生代的力量。本文以绿色和平组织在人人网上的公共页面为例,从传播学视角解读SNS平台上NGO的传播特色。  【关键词】SNS NGO 传播渠道    一、引言  作为WEB2.0新兴代表的SNS(Soc